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

2019-03-07 08:15康磊佟成元
北方经济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产融合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

康磊 佟成元

摘 要:随着各种新兴业态的出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然破题。新常态下内蒙古为全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寻找新出路,既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又要注重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衍生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的增长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央、国务院供给侧改革的升级版,其现实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农村牧区 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 供给侧改革

一、三产融合,促农村牧区焕发勃勃生机

一颗小小的番茄,如果加工成番茄酱,价格就能倍增;而如果是周末假期到田间旅游采摘,甚至将番茄作为盆景观赏,那价格就会是几十倍上百倍了;更进一步,如果向其注入绿色、有机、品牌农业等优质、特色的“基因”,那一个小小的番茄将成为人们健康生活和生命体验中的“黄金一号”…… 从种什么卖什么,到需要什么种什么;从只问农事生产,到捕捉人们的各种需求提供加工、服务等衍生产品,这就是农牧区三产融合为农牧业增值、增效的真实写照。随着都市型农牧业快速发展,农牧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文化传承等功能和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价值日益突出,它昭示着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前途。

三产融合是随着产业链上每一个乘数的变大而价值倍增的。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态、健康等要素的需求提升,这对农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运用创新性的思维将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让农牧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融合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三产融合实现了特色农牧业的聚变,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大幅提高农牧业生产附加值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也是推进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破题的关键。

二、如何看待农村牧区三产融合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是农牧业大区,是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17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实现 “十四连丰”,畜牧业实现“十三连稳”。与此同时,农村牧区和农牧业产业结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二、三产业的相互交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农村牧区新的产业发展趋势,许多以前单一的产业,逐步向三产融合转化。特别是一些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乳品、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杂粮等产业链中,有的企业从农畜产品加工起步逆向融合农牧业;有的从工业制造业、矿产能源、房地产等第二产业横向融入农牧业;也有以种养业为基础,向农畜产品加工业、农村牧区服务业的顺向融合,建立农畜产品直销店、发展农牧业旅游等。

然而,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新形势下,内蒙古农牧业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畜产品加工效益不足、科技支撑力的缺乏等。内蒙古农牧业一直面临着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困境,农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脱节、农畜产品生产原料不足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二三产业各环节之间出现脱节,如农畜产品卖不出去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没有进行交叉融合的结果。这样各产业各自为战,不仅增加了农畜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还严重限制了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结构太过单一,主要表现为“量”上的“一粮独大”和“一羊独大”。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区的60%和80%,羊存栏占全区牲畜存栏的近80%。从“质”上看,内蒙古农牧产品大路货多、专用特色产品少。虽然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但供需关系失衡。农畜产品供给优质的、品牌的少,粮食主要以玉米为主,小麦、水稻、大豆等需要大量进口。在这种形势下,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农牧业的主攻方向,而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提高比较收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推动农牧业三产融合发展是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激发新型业态产生、扩大农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

三、大力推進三产融合,提高农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构建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多元化发展。2016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各级党委和政府陆续出台对农牧业三产融合的支持政策,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农村牧区供给侧改革这个方向,要把大力推进农牧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作为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破题的关键,促进内蒙古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变革,提高农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

(一)注重发挥政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特别要注意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有机衔接问题,要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农牧业科技、基础设施、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收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活力。加快构建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围绕全产业链制定系统的政策。加强规划引领,政府通过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内蒙古地域广阔,各地区情千差万别,切忌“一刀切”的政策措施,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及领域,要加强政策激励,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通过推进三产融合试点探索,由点到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分析总结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经可行性论证后构建起长效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逐步推广。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十九大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内蒙古要强化农牧民合作社基础作用,引导和支持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发展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等中介组织。制定产业融合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开展涉农涉牧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家和农牧民的的认识和能力。培育分享农牧业、定制农牧业、创意农牧业、养生农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企业,打造农牧业全产业链,围绕消费需求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要脚踏实地,改革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产业融合模式。鼓励农牧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在税收缴费、土地使用、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优惠待遇。

(三)建立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必须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保障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内蒙古要继续推动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推进官产学研多元利益机制,打造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和增值提升战略联盟。向社会资本全面放开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牧区服务业,让农牧户分享产业链环节的增值利益;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牧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创收增收。总之,要把农牧业稳定发展和农牧民务农(牧)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目的,始终把农牧业和农牧民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农牧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红利”,只有这样三产融合和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才不容易出现大的偏差。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EB/OL].http://njc.ndrc.gov.cn/gzdt/201804/t20180419_882882.html

[2] 尹进,王志丹.辽宁创意农业与三产融合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 宗锦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4] 姜长云等.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三产融合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