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不可“过度解读”

2019-03-07 05:22龚俊波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过度班主任过程

龚俊波

午休时刻,办公室上演了这样一幕——

七年级学生兵因为敲打了学校停电后备用的手打铜铃,声音响彻校园,学校找到这个学生后责成班主任处理。班主任胡老师十分生气,要求兵讲述理由。兵知道自己不对,说自己是平常看见老师偶尔会敲打,十分好奇,也想試试……“哼!说得这么轻描淡写,还不给我赶快说实话!”兵刚说到这里,胡老师就打断了他的话。“真的!胡老师,我觉得老师敲得有意思,就想试试!”兵有些委屈地低声道。“真是嘴硬啊!你也不看看你平时的表现,上课讲话,下课疯闹,哪天犯错没有你……”“胡老师,我真的就是想试试——”听到胡老师这样说,兵有些着急地大声说。“嗬!声音这么大,犯了错,不诚实认错。既然这样,那就让你家长来解释吧!”胡老师阴沉着脸说。“胡老师,我真的就是好奇,没别的意思!如果要请家长,随你的便……”说完,兵甩头冲出了办公室,留下了余怒未消、一脸茫然的胡老师在那儿发愣……

看着如此尴尬的结局,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深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呢?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或者出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常态,更是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的重要价值和特殊使命。过犹不及,学生问题不可“过度解读”!如何恰当把握和科学处理“问题”学生的“问题”,对教师而言,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

首先,空杯心态,一事一议。“空杯”心态,就是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适时“清零”。一是清零自己的主观情绪,切不可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二是要清空固有认知。人和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要放弃陈见,审慎地对待问题,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尽可能一事一议。

其次,正面引导,赏识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问题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受到的正向关注度较低,成长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高。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正面引导,赏识教育。一是学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学生问题处理方式,充分积极挖掘事件里的正向教育资源,精准定位教育契机。二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要刻意地贴“标签”,要站在欣赏的角度,要用“放大镜”去找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去看学生的未来。

第三,合理迁移,审时度势。量变引起质变,问题学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处理问题时,教师对于问题学生的行为解读,必须依据事实,结合学生惯常的行为表现进行合理分析、迁移,让学生总结自身行为,反思行为后果,从而得出相对合理、科学的判断,明晰今后的努力方向。

最后,教无常法,教无定法,教须有法。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可“过度解读”,凝聚的是教师智慧和教育情怀。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等待,多一些欣赏,那些看似复杂的学生问题或许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化解!

(选自《教育文摘周报》)

猜你喜欢
过度班主任过程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我的班主任①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当下流行“过度病”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