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9-03-08 06:34刘丽霞刘召琼张红丽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骨科下肢血栓

刘丽霞,刘召琼,张 捷,张红丽,赵 鑫

(1.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骨科中心一病区,四川 遂宁 629000;2.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骨科,四川 南充 637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老年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过程为血液在静脉内非正常凝结导致血管管腔阻塞,血管回流障碍而引发静脉功能下降[1]。老年人常合并机体各脏器功能的减退及诸多并发症,一旦发生DVT,可影响患者术后患肢的康复,甚至出现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2,3]。大多数DVT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极易被患者及医护人员忽视,所以及早进行DVT发病高危人群的诊断及有效预防性护理十分重要[4]。本研究分析急性创伤骨科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急性创伤老年患者术后DVT的预防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2月至2018年5月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81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行手术治疗;经检查凝血功能正常;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明确诊断为DVT形成或存在肺部栓塞患者;合并下肢血管性疾病或既往存在下肢血管外伤史;合并脑栓塞、恶性肿瘤、糖尿病或结缔组织疾病患者;有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史患者。其中男39例,女42例,年龄61~87岁[(72.41±8.56)岁]。

1.2方法收集病历资料:①性别、年龄、合并症、骨折类型、骨折数目等一般资料;②术前1 d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病理资料;③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血栓预防与处理:患者入院后常规使用纤溶酶抗凝;术后均给予利伐沙班口服,连续用药10~14 d。DVT诊断:患者入院后及术后第3、7 d行双侧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检查,检查仪器为美国HP公司生产的M2409-8023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查患者髂外、胫前、胫后及股总静脉,取俯卧位检查腘静脉等;采用脉冲多普勒检查血流速度,进行血管加压试验、远端肢体挤压试验及瓣膜功能实验等确定DVT发生及部位。DVT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发布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治疗指南》[5]:①下肢肿胀,伴或不伴有疼痛;②凝血功能检查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③D-二聚体水平大于500 μg/L;④超声检查可示血管不能被探头压缩,管腔有低回声及不均匀回声影;⑤下肢深静脉造影示血管充盈缺损。其中1~4条为筛查标准,符合筛查标准的患者通过第5条进行确诊。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基线数据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比较81例患者中发生DVT23例(28.39%),无DVT58例(71.60%);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冠心病、术前甘油三酯、血小板水平、骨折数量患者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不同基线数据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比较 [n(%)]

2.2老年骨折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甘油三酯水平、骨折数目是老年骨折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 0.05)。

表2 老年骨折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DVT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疾病,其致病因素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诸多外界因素可共同作用导致其发生[6]。目前临床对预防性治疗深静脉血栓的认识仍存在不足,预防及治疗方法不一,预防效果不佳,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监测并认识诱发DVT的危险因素可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7]。

本研究以急性创伤老年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其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报道DVT发生率为28.39%,与吴丽梅等[8]研究结果相近,但与部分国内外研究有较大的差异:姚杰等[9]报道骨科手术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13%;而Geerts等[10]报道严重创伤患者DVT发生率可达40%~80%;分析各研究差异较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所致,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为老年人,老年患者凝血功能、机体代谢机能较年轻患者均有显著差异,可能是DVT发生率稍高的原因;另一方面,检查方式的差异,部分研究将术后7~14 d时静脉造影术结果作为术后DVT诊断标准,诊断时间及方式的差异可导致结果的不同。

既往关于骨科创伤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较多,但结果不尽相同。叶明等[11]研究报道制动、并发症、麻醉方式、原发性高凝状态等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而年龄、住院时间等与其发生无相关;王鹏飞等[12]认为年龄、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是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为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一项前瞻性研究示随着年龄的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随年龄递增[13],其原因可能为:①老年人血管结构变化,血管弹性降低,内膜易遭到破坏,导致血管相关促凝物质增多,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②老年人血管舒缩活性物质反应性逐渐降低;③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这些疾病均与血栓的形成相关;④老年人活动量减少,肌肉松弛及肌张力的降低可使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增加血栓发生风险。如上文所述,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可能可增加患者DVT发生率,本研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及术前甘油三酯水平较高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高,其原因可能为高血脂及高血压患者常并发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及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使血液纤溶能力减弱,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另一方面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可使血液流动速度变慢,同时脂肪沉积血管壁可使血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以上结果提示高龄、合并有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患者应作为DVT的高危人群进行护理,术后宜时刻监控患者状态,适当给予预见性护理所致,尽早治疗,降低DVT发生。除以上患者本身机体状况因素,患者骨折数目也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具体为多部位骨折患者DVT发生率高于单部位骨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多部位骨折常合并较大的手术创口,极易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加上老年患者术后恢复,需较长的卧床时间,增加DVT发生率。

综上,高龄、合并高血压、术前甘油三酯水平、麻醉方式、骨折数目是老年急性骨科创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以降低术后DVT的发生。

猜你喜欢
骨科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POSSUM系统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