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小组在社区空巢老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3-08 06:34李剑萍张秀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空巢满意度社区

李剑萍,张 勤,张秀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内五科,四川 成都 61007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发严重,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加。我国社会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逐渐重视,其心理状况已成为目前社会重视的公共问题[1,2]。在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空巢老人”现象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3],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空巢老人比例较大,预计到2050年,我国空巢老年人的比例将高达54%甚至超过此数据[4,5],且有相关研究表明,当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后,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6]。曾有研究报道,由于我国社会相关支持系统的不够完善,空巢老人由于缺乏陪伴,使其负性情绪较为严重[7]。给予空巢老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具有提高作用,且可缓解空巢老人孤独感[8]。为探讨心理干预小组在社区空巢老人中的护理效果,本文观察了70例空巢老人的基本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抽签的形式在某市抽取1个街道居委会为干预社区,并随机抽取1个街道居委会为对照社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干预社区以及对照社区分别选取35例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所属社区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②无子女或者未与子女共同居住;③临床资料真实完整。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问题及沟通障碍者。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69.25±8.49)岁;干预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69.11±8.2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空巢老人定期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对老人不懂的问题耐心解答,并指导老人如何检查自身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发放的手册中提到的解决方式进行心理调节。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小组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干预者规范化培训:心理干预小组组成成员包括3名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硕士研究生、1名临床心理学专家、1名资深心理咨询师、1名社区老年科专家,小组成员以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对干预组成员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干预重心为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护理,小组成员需熟知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应用相应的心理干预疏导老人,给予其科学正规的心理指导;②干预方案:将干预组老人随机分为5个小组,每组由7例空巢老人、1例干预实施者以及2例协助人员组成。根据老人生活习惯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心理干预,每周1次,每次2 h,每隔小组均干预7次;③干预内容:心理干预小组成员根据心理辅导的阶段理论,在前期调查研究额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怀旧治疗、运动疗法以及社会支持疗法等心理干预,帮助空巢老人扩充社交圈,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矫正其不良认知、提高社会支持率,并逐渐形成自主意识,降低空巢老人孤独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①采用UCLA孤独量表[9]对两组空巢老人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进行评价,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总分为20~80分,得分越高表明老人孤独感越强;②采用健康调查简表[10]进行评价,具体包括8个维度,各维度计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3)干预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表对老人进行调查,具体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所有问卷均由专家指导、广泛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修改完善后确定调查内容[14]。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描述,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空巢老人孤独感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孤独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干预组孤独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空巢老人孤独感评分比较 (分)

2.2两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空巢老人干预后生理机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2.3两组空巢老人干预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 0.05),见表4。

表3 两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空巢老人干预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家庭“空巢”的主要症状常表现为心情郁闷、孤寂、沮丧、食欲不振以及睡眠不调等,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据相关研究报道,空巢老人由于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等一系列因素极易产生孤独感,我国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且部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需给予心理治疗,治疗不及时极易引起老人出现精神疾病。有学者认为,空巢老人社交圈小、子女关怀不够,极易造成老人产生心理问题,且社会上针对老年人的项目较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进而导致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贫乏,极易引发精神疾病[11,12]。

有研究报道,合理适当的护理干预对空巢老人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关于其标准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尚未明确报道[13,14]。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心理干预小组在社区空巢老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小组心理干预方案通过对空巢老人心理状态的分析以及健康指导,组织老人进行一定的社交,提高其社会支持度以及生活质量,降低其孤独感,最大程度上使老人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1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小组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较常规社区护理干预的老人而言,前者干预后孤独感评分低于后者,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后者,且前者护理满意度更高,与李莎莎等研究结果一致[16]:对照组干预前后孤独感得分无明显差异,生活质量存在改善;干预组干预前后孤独感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结合以往研究结果和本组临床资料可知,心理干预对空巢老人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改善,在本研究中,专业的干预小组安排专家对每个小组空巢老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护理,与老人交谈了减轻其负面情绪,并针对性的给予其心理辅导,对空巢老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增强作用,提高其自信心,并使其社会支持度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干预效果。且干预小组组员均经过专业化培训,可给予空巢老人科学的心理指导,使老人逐渐思想独立,减少对子女的依恋感,丰富个人生活。且采用小组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其干预后的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社区护理干预的老人,符合上述理论。由此可见,该护理模式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综上,给予社区空巢老人小组心理干预对其具有积极影响,可有效降低空巢老人孤独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空巢老人负性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空巢满意度社区
社区大作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3D打印社区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医院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