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9-03-09 02:5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腹针负性康复训练

脑卒中临床多表现为言语障碍、感觉障碍及半身不遂等,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脑卒中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但绝大部分病人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如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1]。因此,积极挽救脑卒中病人生命的同时,还需加强重视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促进病人早日回归社会。早期康复训练为脑卒中康复训练常用手段,对脑卒中病人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改善肢体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学者提出,对脑卒中病人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2]。腹针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经针刺腹部特定穴位,调整气机阴阳,纠正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94例脑卒中病人,分组探究腹针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9月郑州市中医院94例脑卒中病人,依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每组47例。观察组,女19例,男28例;年龄40~72(58.62±8.41)岁;疾病类型:16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发病部位:3例额叶,9例顶叶,6例丘脑,29例基底节区。对照组,女18例,男29例;年龄40~73(65.02±8.34)岁;疾病类型:15例脑梗死,32例脑出血;发病部位:4例额叶,7例顶叶,5例丘脑,31例基底节区。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发病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协会审核同意。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均符合1996年《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关于脑卒中诊断标准[3],且经颅脑核磁共振(MRI)、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首次发病,发病时间不足15 d;生命体征稳定;病人或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脑卒中后病情较为严重者;既往具有神经系统疾病或脑部器质性损伤者;伴有心、肾、肝等重要脏器严重障碍者;并发心绞痛、肺气肿、心肌梗死等限制活动功能病变者;有视觉障碍者;伴有严重精神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本研究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1.3.1 基础治疗 两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降颅压:125 mL甘露醇(20%),2次/日,静脉输注,连用1周,若病人脑水肿严重,可改为4次/日,并适当延长治疗时间;营养神经、脑细胞:0.5 mg甲钴胺,3次/日;0.75 g胞二磷胆碱加250 mL生理盐水,静脉输注,2次/日;对症治疗:脑出血病人予以预防感染、控制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应激性溃疡并出血治疗;脑梗死病人予以活血化瘀中药治疗。

1.3.2 对照组 于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施行早期康复训练。卧床期训练:通过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摆放达到抗痉挛效果,避免病人肩部下沉、后撤,适当屈曲上肢,骨盆向后倾斜;关节被动训练,无损前提下,康复师施行关节全范围内被动活动,锻炼关节功能;病人利用健侧协助患肢运动;康复师指导病人取健侧卧位,于患腿下方插入健腿,并钩住患腿,逐渐移动至床沿外侧,支撑坐立;施行作为平衡训练,康复师指导病人锻炼腰背部肌肉功能,控制训练骨盆、躯干。非卧床期训练:①坐、站位转换训练,身体躯干伸展、前倾、bobath握手,双臂前伸,头部随躯干前倾,前移身体重心,适当抬高髋部、臀部,膝关节伸展直至站立,进行坐位训练;②站位平衡训练,身体重心集中于健侧下肢,重心缓慢转移至重心、患侧下肢,避免产生膝过伸;③步行锻炼,病人可保持站立位平衡,且患肢负重≥2/3身体重量时,可展开步行训练;④上下楼梯锻炼,协助病人展开上下楼梯动作,注意保护病人,直至病人双足可同时于上下两个阶梯保持平衡支撑;⑤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通过作业疗法对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过程循序渐进,训练动作包括穿、脱衣物,洗漱、进食、如厕、洗澡等;⑥吞咽及言语功能锻炼,通过鼓腮、张口、含服冰块、舌顶上腭等方式刺激嘴唇、舌头及面部肌肉,同时进行呼吸控制。上述康复治疗1次/日,每次45 min,1个疗程为10 d,连续进行3个疗程。

1.3.3 观察组 于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施行早期康复训练+腹针治疗。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步骤、治疗时间均同对照组。腹针操作如下:取仰卧体位,以75%乙醇棉签常规消毒穴位,通过薄氏腹针法、直尺测量腹部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天枢穴等,取穴为引气归元(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大横穴、天枢穴、腹四关(双侧外陵穴、滑肉门穴)、患侧上风湿点(滑肉门穴上0.5寸、外0.5寸处)、患侧上风湿外点(滑肉门穴外1寸处)、患侧下风湿点(外陵穴下0.5寸,外0.5寸处),患侧下风湿下点(下风湿点下0.5寸,外0.5寸)、垂直进针,进针深度约0.5~1 cm,采用捻转手法,切忌提插,捻转频率为120次/min,捻转角度保持135°左右,进针后停留约4 min候气,随后再次捻转,确保局部产生针感,即医者感到手下沉紧感为宜,留针时间为20 min,1次/日,1个疗程为10 d,1个疗程间休息2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神经功能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共11项内容,分值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良好;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价,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良好;肢体运动功能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分值越高,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良好[4];负性情绪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分值越低,负性情绪改善越良好[5];生活质量通过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The 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价,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良好[6]。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BI、FM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BI、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BI、FMA评分比较(±s)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HAMD、HA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s)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维度SF-36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维度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s)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3 讨 论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脑卒中发病率稳步升高,且逐渐趋于年轻化,对人们生存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脑卒中发病后,由于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易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心理障碍及运动障碍等多种神经系统后遗症,降低病人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采取相关治疗对改善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损伤尤为重要。

脑卒中病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大脑组织结构及功能上均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有助于神经功能重塑[7]。但一般情况下,大脑皮层功能重组能力有限,无法达到病人康复需求,需借助功能锻炼完成神经功能重塑。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可显著增强病人的侧支循环,最大限度发挥大脑可塑性。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多种中医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如按摩、针灸等。黎杰等[8]提出,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病人予以足底反射区按摩基础上加用腹针,可有效缩短病人机体机能恢复时间,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张娥铿等[9]证实,对卒中后抑郁症病人予以腹针疗法,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抑郁程度。本研究对脑卒中病人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腹针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中医认为腹部分布有大量经脉,气血输至全身,因此,可通过腹部穴位调整全身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腹针开展基于中医理论,以腹部神阙作为调控系统,在腹部神龟全息图上针刺,调节经络、脏腑,激发人体经络系统及神经系统自我调控潜能,使得内脏逐渐趋于稳态的一种新型治疗全身疾病针灸疗法。神阙系统是胚胎期形成的调控系统,同时也是经络系统母系统,具有机体宏观调控系统及输布气血至全身作用。此外,腹针选择穴位腹部关元、中脘、气海、天枢及下脘等穴位分布对应脑卒中功能障碍病变部位,信号可经全息反射机制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病变部位及功能恢复。王庆武等[10]研究显示,腹针可通过加强与感觉、情感、记忆及认知有关的双侧海马、皮层结构的功能连接,有效调整中枢神经系统认知网络整体功能状态,最大限度实现大脑皮层功能重组,促进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脑卒中病人予以早期康复训练配合腹针治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多数脑卒中病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而负性情绪可干扰康复训练依从性,影响康复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治疗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腹针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缓解脑卒中病人负性情绪。治疗后,观察组各维度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脑卒中病人予以早期康复训练配合腹针治疗,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腹针具有辨证条理化、操作规范及处方标准等特点,且病人不易感到传统针刺时胀、痛、麻、酸感,操作方便,病人接受度较高,易于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病人予以早期康复训练配合腹针治疗,可有效促进病人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腹针负性康复训练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