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2019-03-09 11:29孙眉青
大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文化

【摘 要】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此目标的引领下,我国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仅在中国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全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蕴藏的丰厚文化资源对中国当前文化建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新时代到来之时,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文化感召力,更有利于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 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中国已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 坚持采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此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由此不断增强全中国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软实力,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背景

(一)历史背景。建国初期,我国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打破了当时文化界的发展僵局,促进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优秀作品创作、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创作内容等作用,使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示,但由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与物之间的矛盾,所以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建设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四十年之后的今天,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的变化,文化建设略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状对和谐社会建设存在一定的制约,因此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二)环境背景。针对国内背景,人与精神生活的矛盾是我国目前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矛盾,经济社会高速运转,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不够丰富,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国情,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方略,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最新的思路和视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注重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但是, 思想认识的转变非一日之功,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和转变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

针对国际背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相互交锋。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世界上越来越多孔子学院的开办、众多国家举办中国文化年就是最好的证明。阶级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我国所建设和弘扬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不论是从历史背景还是环境背景来看,我国都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内容与意义

(一)理论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层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由“三个自信”增加到“四个自信”。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因此,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建国初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方针到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都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这也有利于激发着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是增加了全社会的凝聚力。

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在现实生活中要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培养,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体现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人民都会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自身的文化培养来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我国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价值观建设的核心目标与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问题与困境

在新时代, 为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战略,加强文化建设、补齐文化建设短板刻不容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困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有待持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改革开放以来, “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比较浓厚。虽然, 党的十八大后,在黨中央的全局统筹之下,各地方加大了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对文化的弘扬力度,国学热也开始升温。但是,许多地方都是象征性地、纯粹地保护文物,没有深挖其文化意义,也没有联系时代背景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吸引力。所以许多传统文化依旧没有停止消亡的步伐。

(二)传统文化自信不足。由于中国近代发展,世界的经济中心转移,少部分人因为西方国家发展暂时的领先,就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华文化,这种盲目的文化崇拜心理在青年群体中尤甚。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高度凝练,传统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淡忘民族节日, 摒弃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根基。

四、结论与反思

不同时代,呼唤不同文化。只有响应时代号召的文化才会具有生命力、感召力。时代是延续发展的,因此文化的发展也要体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国家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化复兴是中国崛起的标志,也是中国崛起的动力。当前,我们处在伟大的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做到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感召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产业蓬勃且多元化发展,从而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伟大复兴中国梦, 不仅指物质上强大, 也包括精神上的强大。在过去的五千年中,中国人们的精神财富不断地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提升文化实力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程度一根重要杠杆。因此,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话语权迫在眉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实现文化创造性改变创新性发展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推动文化事业逐渐向产业化发展,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增强文化话语权,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6

[2] 杨再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意义研究[J].新西部.2019.3

[3] 赵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路径[J].才智.2019.5

[4] 潘晶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及实践要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5

[5] 朱继东.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8.11

[6] 许煜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基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的文本比较[J].学习月刊.2018.6

[7] 杨夕琳.略论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5

[8] 石超.文化“三自”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探析[J].大连干部学刊.2016.9

[9] 李士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2

[10] 王资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三个维度[J].理论建设.2014.10

作者简介:孙眉青(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硕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