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德镇明清外销瓷分期

2019-03-10 09:07于梦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期
关键词:分期明清景德镇

于梦霞

摘 要:中国陶瓷在明代形成了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终明清两代,没有任何一个窑址的地位超过景德镇窑。外销瓷研究是景德镇明清瓷器研究的一大重点。由明至清,景德镇的外销瓷经历了一个从初始到发展,再到鼎盛,直至最后衰落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与当时国内、国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景德镇;明清;外销瓷;分期

1 明代早期——初始期

初始期指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至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年间(1368—1464,即14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中期)。

1.1 外销瓷品种、销路及销量

这一时期主要的出口品种是青花瓷,且青花瓷这一品种也是唯一贯穿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品种。在海禁政策的影响下,景德镇瓷器对外贸易的销路及销量皆受到巨大限制。在销路方面,仅限于东南亚、东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等地,以东南亚为主要销售地。在销量方面,此时瓷器主要通过朝贡贸易的形式对外销售,且明代早期处于海禁政策颁布之初,执行严格,敢于违令下海贸易者极少。所以私人对外贸易有限,而官方海外贸易以赏赐为主,目的为彰显大国之风,甚至多采用以物易物的贸易方法,来换取中国本土较为稀缺的物品。仅靠明廷这种对外贸易方法,其销售量自然受限。

1.2 历史背景

1.2.1 海禁政策

“禁止海外贸易”这项政策从明洪武年间开始实行。由明到清,海禁可以说一直是两朝的国策,未有废除。但在不同时期,管理制度、思想文化有所差别,对外政策亦会不时改变,反映在海禁政策上就是时紧时松。明代早期的海禁政策一直较为严格,洪武十四年(1381)颁布了政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海禁由此开始。但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郑和下西洋以及恢复浙江、广东、福建三地的市舶司的举措是放松海禁、加大对外交往力度的表现。这些政策的放缓,对瓷器外销而言无疑是一个优势。

1.2.2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虽是海禁政策松弛的一种表现,也是景德镇乃至中国瓷器外销的一个良好契机,但其所能给瓷器外销带来的发展十分有限。首先,它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彰显明朝兵强国盛,是为天朝上国的一种“厚往薄来”的贸易形式,所能给明朝国库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亏本买卖;其次,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地限于亚非国家,这也就决定了景德镇的瓷器外销所到之地仅限于东南亚、中亚、非洲的国家,如爪哇、暹罗等。

1.2.3 小结

明代早期的海禁政策、外销瓷的销路与销量都自成一局。从明代中期开始,这种状况发生了一个较大的转变,故而将明代早期单独划为一个时期,称为“初始期”。

2 明代中晚期——发展成熟期

發展成熟期指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年间(1464—1644,即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这一阶段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景德镇瓷器很快在对外贸易中占得大宗,在世界瓷器中谋得一席之地。

2.1 外销瓷品种、销路及销量

从17世纪初期开始,有少量的五彩瓷出口,但数量一直不多。另外,明代中晚期开始大量流行克拉克瓷,其器物类型以碗、盘为主,市场集中于欧洲,流行的时间约从明代万历年间(1572—1620)开始,下限可到清代康熙年间(1661—1722)。除欧洲市场外,日本也是克拉克瓷的主要外销市场。在销路方面,此时因为欧洲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以及欧洲人新航路开辟运动,景德镇外销瓷的市场已逐步转为以欧美为主。销量上来看,这一阶段也是远超明代早期。这一时期欧美市场被开辟,而东南亚市场也仍在继续发展,如明崇祯九年(1636),荷兰从景德镇购买瓷器就多达十万件。

2.2 历史背景

2.2.1 海禁政策

明代中晚期的海禁政策经历了松弛到强化再到松弛的变化。正德时期,朝贡贸易衰落,海禁政策松弛,促进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兴起。嘉靖年间,因争贡之役,海禁更严,但民间私自贩卖瓷器出境却不减反增。隆庆帝即位后实行了开海政策,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私人海外通商的发展。到明代末年天启、崇祯年间,受长年战乱的影响,朝廷所颁布的政令的实施力度大打折扣,景德镇外销瓷业的发展一直稳步向前。

2.2.2 东印度公司

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各国相继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给景德镇瓷器外销带来了巨大的世界市场,明代晚期景德镇瓷器的海外贸易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占据主流。

2.2.3 新航路开辟

15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开始大规模地远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大发现。此次远航活动一直持续到17世纪末期才渐告结束,其中新航路开辟就是地理大发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马可·波罗行记》一书勾起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强烈向往,众多航海家获得了欧洲各国皇室的支持,开始了大规模的新航路开辟运动。其中葡萄牙人于1514年到达了广州,欲与中国人进行贸易,这也是欧洲国家的商船第一次到达中国,由此打开了景德镇瓷器对欧洲贸易的市场。

2.2.4 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中晚期,虽仍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但资本主义萌芽也在此时产生。确切来说,从明嘉靖时期(1521—1566)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景德镇民窑大爆发,数量不断增多,制瓷量也就不断增加。如此庞大的瓷量在国内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开辟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2.3 小结

全新的海外市场、庞大的制瓷量、景德镇瓷器高超的工艺、欧美狂热的中国风等无一不为景德镇瓷器外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时期于景德镇而言,是真正的外销瓷的发展成熟期,与明代早期相比,具有相当大的进步。同时又为清代景德镇瓷器对外贸易高峰的来临奠定了基础,故而明代中晚期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3 清代早中期——鼎盛期

鼎盛期指清世祖福临入主中原至清高宗弘历中期,即顺治年间至乾隆中期(1643—1750,即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

3.1 外销瓷品种、销路及销量

这一时期五彩瓷外销数量在明代中晚期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另一个新出现的品种就是粉彩瓷。这两个品种后来居上,渐占一席之地,成为清代外销瓷的主要品种。销路方面,这一时期欧美市场已经完全占据主流,取代东南亚市场。17世纪荷兰取代葡萄牙成为新的海上霸主,有着“海上马车夫”的美称,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外销对象也就变成了荷兰人,再由荷兰船队运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繁盛,景德镇瓷器对外销量也由此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3.2 历史背景

3.2.1 海禁政策

顺治十二年(1655)再次强调海禁政策,下令沿海地区“无许片帆入海”。当时因海禁严格,欧洲人来中国贸易不便,故而转向日本市场,大量购买日本仿制的中国瓷器,称为“伊万里瓷”。康熙即位后,于二十四年(1685)放松海禁,一时间中国瓷器对外贸易复而盛行,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很快击败伊万里瓷,日本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已难以立足,又迎来了景德镇瓷器对外销售的新高峰,甚至比明代中晚期更甚。

3.2.2 东印度公司

清代早期是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且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地位渐有超过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势,开始垄断对东方的贸易。有东印度公司对景德镇外销瓷贸易的支持,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带动了景德镇外销瓷走向历史最高点。

3.3 小结

从外销瓷品种多少、市场广阔程度、销售数量、制瓷工艺、政策支持、市场环境等任何一个方面来看,这一时期对于瓷器外销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在明代中晚期良好的铺垫的基础上,景德镇瓷器走向了国际市场,让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瓷都”。

4 清代晚期——衰落期

衰落期指清高宗弘歷后期到清宣统帝溥仪时期,即乾隆后期到清亡(1751—1912,即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

4.1 外销瓷品种、销路及销量

乾隆后期开始,在外销瓷品种上又有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即广彩瓷。广彩瓷是取景德镇烧制的白胎,运至广东后在当地进行绘制,而后用于出口。这是一种专用于外销的瓷器,在国内没有市场,并且也不能完全算作景德镇瓷器。其他外销品种如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也继续出口他国。

在销路方面,从18世纪初期开始,来景德镇贸易的天平就逐渐由荷兰人倾向英国人。至18世纪中期以后,外销瓷彻底成为英国人的天下,荷兰已无力匹敌,景德镇瓷器由英国的船队装运至海外诸国。欧美市场这一时期仍然占据主流但逐渐偏向于美洲市场,销量已不可同日而语。清代晚期国力渐衰,战争不断,实际上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景德镇瓷器就很少见于外销了。

4.2 历史背景

4.2.1 闭关锁国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彻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除广东外,禁止所有港口对外通商,这对于瓷器的外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双重洗礼后的英国国力强盛,但对清政府的贸易一直处于亏本状态,英国早已不满,急于向中国出售鸦片来改变这种状况。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则对英国贸易是一个打击,故于1840年借机对清廷发起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英国强大的现代化武装力量非闭塞的清廷所能敌,这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清政府与列强战争不断,在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后,瓷器的外销也就走向了衰退。

4.2.2 东印度公司

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于17世纪初相继成立,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先后出现经营困难的问题,地位最高的荷兰、英国东印度公司都宣布解散。179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宣告解散,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经历了后期艰难的运作后,最终也于1874年宣布解散。在景德镇明清外销瓷的历史上,欧洲的东印度公司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相继解散也导致了瓷器外销贸易的衰落。

4.2.3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此时正好处于乾隆后期。工业革命的开展意味着机械化生产时代的来临,这对于手工生产的景德镇瓷器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4.2.4 欧洲瓷业兴起

18世纪起,欧洲成功生产瓷器,各国皆设立瓷器工厂。至18世纪中晚期,欧洲瓷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各国皆有代表性的制瓷工厂,形成若干瓷业中心。如德国迈森瓷器,英国韦奇伍德瓷器,这些瓷器品牌象征着欧洲瓷业的兴盛。欧洲瓷业虽兴起较晚,但很快在欧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瓷器精致,获得较易,更适应欧洲人民需求,故对景德镇乃至整个中国的瓷器外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3 小结

景德镇外销瓷历经明清两代发展,至乾隆中期国外市场已趋于饱和,乾隆中期就是景德镇明清外销瓷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东印度公司的解散、机械化时代的来临、欧洲瓷业兴起的多重打击之下,景德镇乃至整个中国的瓷器外销贸易都开始走下坡路。尤其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廷与列强之间战争不断,国力衰退,景德镇瓷器更是失去了国际竞争力。

5 总结

景德镇明清外销瓷的发展演变,从明代早期的起步,发展至明代中晚期渐有成熟之势,到清代早中期至鼎盛阶段,最后衰落于清代晚期,这代表的不仅是景德镇明清瓷业的演化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明清时期瓷业的分期变化研究。笔者认为,景德镇明清时期瓷器外销状况与不同阶段的国内、国际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当国内政策松弛、国际环境良好时,景德镇瓷业就可以获得长足发展;反之,当闭关锁国、机械化大发展之时,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则是绊脚石。经济离不开政治,离不开文化,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可说是息息相关。从目前所发现的景德镇明清外销瓷来看,其品质最佳的一定是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早中期这一阶段的产品,从数量上来看,也是以这一阶段为最。时至今日,景德镇仍然有着“瓷都”的美称,景德镇瓷器仍是一块金字招牌,景德镇的制瓷工匠正在努力将瓷器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假以时日,景德镇瓷器外销定可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余春明.中国名片:明清外销瓷探源与收藏[M].北京:三联书店,2011.

[3]冯小琦.古代外销瓷器研究[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分期明清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我的家乡景德镇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