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9-03-13 05:16高志宇河南省罗山县高级中学
消费导刊 2019年31期
关键词:普惠小微金融机构

高志宇 河南省罗山县高级中学

引言:在2005年,联合国提出了通过金融的支持,使所有的穷人享有与富人平等的金融服务,即“普惠金融”的概念[1]。同时,截至2018年末,中国仍有1660万农村贫困人口,在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普惠金融政策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推行[2]。2016年8月25日,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以“新战略·新技术”为主题探讨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趋势[3];2018年8月5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微众银行等机构合力编写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发布,指出创新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且金融科技的运用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4]。2018年10月17日,中央财政更是下达2018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目前,普惠金融在我国小有所成,根据2019年1月的新闻报道,小微企业贷款1000万元以下利率平均水平为6.16%,极大地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但是,普惠金融目前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结构性失衡。一个地区的金融业需要良好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因此金融机构在发达地区的覆盖率比较高,金融供给也比较充足。而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将目光投放于被传统金融所排斥的农民等弱势群体,这些群体所在的县域,一般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面不足。因此针对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对策,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普惠金融的由来与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由来

在2005年,联合国提出了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个概念,它是指为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金融弱势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5],完成金融行业在服务对象上的扩展,以期消除金融排斥现象,避免金融业成为扩大社会贫富差距的手段。

(二)普惠金融的发展

2006年的亚太地区小额信贷论坛上,学者焦瑾璞首次提到普惠金融概念,这也标志着金融的普惠理念正式在我国扎根。在发展前期,普惠金融的应用场景大多局限于小额信贷领域,但小额信贷具有一定的慈善性,重在对目标客户的扶持作用,而普惠金融的本质却不是救助或扶持,强调开展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性。由此,普惠金融能够更好地适应商业原则,符合市场规律,受到了金融机构的广泛欢迎,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空间和可能性。

事实上,在普惠金融出现之前,农村地区存在大量非正规的民间借贷机构来填补金融服务的缺口。其优势在于门槛低、手续方便;劣势在于借款利息高以及资金中转人容易卷款潜逃。借款利息高导致农民的资金成本高,在农业本身投入大、风险大、收益低的情况下,农民的收益进一步压缩。资金中转人卷款潜逃滋生了一系列非法集资案件,使得农民辛苦多年的积蓄荡然一空,甚至会破坏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恶性循环。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普惠金融的最新进展是与消费金融发生了广泛联结。在消费信贷的时代浪潮下,消费金融的发展获得广泛关注,其主要由以消费信贷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产品作为其中的翘楚,入选《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微粒贷从2015年推出,目标用户定位于大众客户,从贷款投向的结构来看,非白领人群占据总客户量的76.7%,大专学历及以下占比78.57%,因此普惠金融理念已融于微粒贷的发展之中。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利用创新思维将普惠理念与金融科技结合起来,就能将普惠金融的路走宽。

二、普惠金融面临的困境

(一)金融资源区域配置不平衡

普惠金融发展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金融资源在区域间配置的不平衡,导致小微企业、“三农”等覆盖区域高的县域及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可得到的金融服务不足。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其自改革开发以来发展迅速,在2012年获批成为继温州和青岛之后的第三个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即便如此,泉州市的普惠金融在普及度和宣传度仍大大低于沿海城市。从小微企业贷款这一业务看,截止到2014年,泉州小微企业的信贷覆盖率仅为30%,与金融发达城市水平的差距达到20%以上[6]。

(二)产品设计不合理

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适应目标用户的实际需求,当下普惠金融相关产品设计单一或设计不合理,造成匹配需求度低。小微金融发展过程中对原创性的产品研发投入较少,部分金融机构盲目引用国外金融理念产品、定位人群不准,导致产品风险频发,最终造成小微企业的抱团违约并进一步对小微信贷市场造成破坏,小微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产品设计不合理,设置的门槛较高,从而限制了弱势群体的使用。此外,在农村,部分信贷产品依赖于质押,但是农村宅基地等财产的抵押限制条件,使多数贫困人员无法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取相应的普惠资金,导致普惠金融推广陷入困境。

(三)普惠金融教育不到位

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对于普惠金融知识的缺乏,导致普惠金融政策落地难。消费者只有掌握了一些必备的金融知识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出合理的选择。然而,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群体,可以接触到金融机构较少,所以对金融服务的认知本身就比较匮乏,更是无法将普惠金融政策和脱离自身贫困相结合,确保金融政策发挥有效性。目前,对于农村地区的微型企业和个体商户,日常能够接触到的金融服务仅限于“存汇”,少数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大多数民众对于金融服务还停留在储蓄、转账和取款,从而导致普惠金融政策落地难。

三、普惠金融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

发展普惠金融,要着重解决金融网点在农村地区覆盖率低的问题,鼓励形式多样的金融机构在空白的村镇增设分支机构,具体举措有:积极引导农行、农村信用社、邮储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拓展金融业务;进一步加强对县域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扶持力度,合理增加政策性支持;做好合作性金融机构的转型,比如以农村信用社为试点,依靠金融产品的创新性成果,重点针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分散的农户提供特色的金融服务[7]。

(二)优化产品设计

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以满足目标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方针,对产品设计进行优化。一方面,研发更加符合业务人群的小额贷款产品,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灵活的小额贷款服务。比如,银行及信贷公司可以在农村开展针对农村群体的短期小额贷款,以解决我国农业季节性投入导致的农民短款问题;而在城镇区域,可以推出满足各个阶层的多元化产品。另一方面,银行及信贷公司要发展特色金融产品以获得大众的支持,如推出首借无息贷款等服务等。以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为例,其在全国率先创新政府、银行之间的合作担保新机制,在全省构建全面覆盖政策性担保新体系,在发展特色金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三)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宣传体系

普惠金融受众对金融知识的缺乏,是阻碍其获得传统金融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对普惠金融受众的金融教育、提高其金融素养,是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的坚实后盾。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健全由多种渠道构成的普惠金融宣传体系。第一,根据普惠金融政策扶持人群、生产生活地区及方式,采用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并借助政府、社会媒体等资源增加信用度。尤其是针对贫困人群,重点讲解金融基本知识、非法集资陷阱。第二,引导民众增加风险防控意识,指导他们利用合理的方式对收入进行支配,或通过政策支持获得融资,而不是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第三,将普惠金融发展和征信体系建设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推广氛围。

结束语:普惠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保证。这项制度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改革制度,制度的推动和广泛应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征信体系,以有效缓解贫困人口贷款难的问题,还应该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保护借贷人的信息安全;企业要诚信经营,合理合法开展借贷业务,给服务人群带来便利实惠的同时,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个人要坚持以诚信为本,积极参与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降低银行、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从而提高金融机构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提供专项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普惠小微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小微课大应用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小微企业借款人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