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山口村:黄河滩上的脱贫攻坚战

2019-03-13 12:59陆洋
齐鲁周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东平县滩区山口

陆洋

2月14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山东要强化成果巩固,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其中,紧盯“黄河滩”是重中之重。

对于山东黄河沿岸的60多万居民来说,迁离黄河滩区是他们奔向富足生活的起点。多少年来,这些坐落于黄河滩区的村庄,曾经屡遭洪水侵袭。滔滔黄河水,在滋养沿黄百姓的同时,也让贫困落后像泥沙一样沉淀在滩区。

泰安东平县耿山口村就曾是落后滩区中的众多村庄之一。2015年,耿山口村被纳入山东省黄河滩区迁建试点,耿山口人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2017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783户,2331名村民离开村庄,搬进楼房社区,从此“跨越了”黄河大堤。如今,耿山口村已成为黄河滩区村庄迁建的典范。刚刚过去的春节是他们的第二个“楼上”春节,“滩区迁建”将耿山口村引向了充满曙光的未来。

几代耿山口人的梦想

2月4日,除夕夜,几道绚丽的烟花照亮了耿山口社区的上空。在充满了年夜饭香味和村民们欢声笑语的新社区,耿山口村党支部书记耿进平眼含热泪,“几代人的迁居梦想终于成真。”

今年春节,耿山口社区里一派喜庆景象。社区大门挂上了超长幅的对联,小区街道上点亮了大红灯笼,砖红色的洋房里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村里延续了往年的习俗,组织了各种节庆活动,全村老少都在社区广场欢度春节,场面颇为壮观。现在的耿山口社区,令人再难以联想到几年前那个靠着黄河、闭塞而又落后的乡村了。

位于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的耿山口村,因为坐落在黄河滩区,频繁被淹,不断重复着“洪灾—重建—再洪灾”的轮回。耿山口村就在这样的轮回里,与黄河相伴了600多年。

“洪水曾带给我们贫穷,也带走了亲人的生命。解放前,家里很穷,耕地少,天又旱。频繁的洪水更是雪上加霜,一次洪水中,我的哥哥耿忠龙当时正在地里收地瓜,来不及躲避被洪水卷走了。”耿忠坦老人至今对洪灾心有余悸。

身为土生土长的耿山口人,耿氏家族自明代起就生活在这里,到了耿进平这一代是第19世。在耿进平记忆中,耿山口村最早的一次水患,发生在1958年,那年他不过六七岁。他的印象中,大水肆虐,席卷着张皇失措的人们。洪水到达耿山口村那一刻,视野所及,是无尽的萧条和慌乱:奔腾的黄河水;残砖断瓦堆积的民宅废墟;惊慌恐惧的村民……此后,基本上五年能发个两次、三次大水,洪灾肆虐的恐惧感从那时便一直盘踞在耿进平心里。

对于耿山口村人来说,洪水从不是电视上的新闻抑或人们口中的传说,而是真真切切的灾难。村子西侧就是黄河,“水说来就来,四五米高的浪头翻卷着往前冲,墙倒屋塌,当时人都吓傻了。”耿忠坦仍记得1982年的洪水,全村多数房屋被冲倒泡塌,淹死的牲畜都漂在水面上。

耿山口村783户村民,2300多人,由于洪水不定期泛滥,集体、群众不敢投资,产业匮乏,基础设施差,贫穷一度是这个村庄难以摆脱的命运。搬离滩区,搬进楼房,曾一度是几代耿山口人的梦想。

“搬旧村”与“创新业”的组合拳

耿山口村的命运,在2015年被彻底改写。这背后,是山东省针对黄河滩区群众脱贫而制定的一系列举措。

2015年,为确保黄河滩区群众安全,山东省开展迁建试点,对滩区群众给予重点扶持。2015年7月,耿山口村被纳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耿山口村签订《搬迁协议书》那天,剛过了零点,就有村民在村委门口排队。到了早上,已经排了二三百人的两排长队,全村783户一天内全部签完。

自此,耿山口村告别了黄河滩区的旧时代。

2017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村民完成了最后的搬迁工作,为这次历史性集体迁移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个小区是全镇第一个用天然气、第一个有电梯的多层、第一个用中央空调的,房屋能抗超过8级地震,就是要给百姓建个百年安居房,不再搬家了。”原银山镇人大主席、耿山口社区项目总指挥刘景海说。

搬离滩区,另谋发展。第一步,耿山口村已经走出。接下来,“劳动力转化”问题才是检验发展大计的重要指标。“‘安居是第一步,‘乐业才是最终目标。”耿进平说。搬进了新社区,水电费、物业费处处要花钱,怎么能让村民们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安心住新房,是村里考虑的第一要务。

全村搬迁之后的第二天,旧村的土地就开始复垦动工了。耿进平介绍,原村庄土地复垦后,村里拿出1000亩土地进行流转,盘活搬迁村民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等土地资源,由公司、合作社或种养大户统一流转经营,发展高效农业。“上班拿薪金、土地拿租金、分红拿股金,做新时代的‘三金农民。”如今,耿山口已经规划了以蔬菜种植和食用菌养殖项目为主的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休闲农庄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多产业融合的新型农业经济体。

为了社区与产业共建、“挪穷窝”与“创新业”并举,耿山口想了很多办法。据了解,耿山口还引入了军用鞋靴代加工产业,3000平米的加工厂房已经竣工,设备已经采购进场,人员也已完成培训,春节后投产运营,投产后可安置300多名劳动力就业。

同时,耿山口村计划投资4000余万元,将镇产业园区内的原村办温佳建材厂改造成大型服装厂,可安置解决600多名劳动力就业。“现在,农业蔬菜大棚、高标准养殖区、大型服装加工厂等正在规划和建设,养老中心和幼儿园即将动工,我们要让村民安居乐业,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更加美好。”耿进平说。

60多万滩区居民的“样板村”

铺开一张中国地图,以经济发展动能为坐标打量,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以黄河为界,南北方大有不同。对于生活在黄河滩区的人们来说,脱贫的第一步就是脱离滩区。

去年1月25日,龚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黄河滩区60万群众的脱贫与迁建,保质保量完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滩区迁建”作为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报告中指出,要突出重点领域,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统筹各类扶贫资源,巩固提升“4个2”和黄河滩区脱贫成果,启动湖区、库区群众搬迁规划研究。实施好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年内27个外迁安置社区主体工程全面封顶,28个新建村台全部完成淤筑,改造完成旧村台23个。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

耿山口村顺利迁建、成功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束了一个村庄贫穷的历史,而是为千百个滩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样板。

耿山口村之后,东平县黄河滩区的迁移开始扩大铺陈开来。按照规划,到2020年,山东省计划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东平县发改局副局长孙允建认为,异地搬迁建社区,只是脱贫工作的一条腿。当地还找到了脱贫的另一条腿,那就是修建产业园区,让贫困户脱贫后安居还能乐业。孙允建说,“围绕滩区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这样一个目标,使群众不仅能从黄河滩区长年遭受洪水威胁中搬到新的楼房,而且使他们的生活理念发生大的改变,同时增加群众就业使群众能够逐步致富,共同迈向小康社会。”

随着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的进行,那片多灾多难的滩区,正在迎来千百年未曾有过的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东平县滩区山口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nevi 加维亚山口的雪
小山口水电站泄洪系统泄流能力计算
「李香蘭」の真実に迫る——山口淑子さん没後1年トークセッション
东平县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初探
黄河下游滩区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
泰安市民宗局、道协为抗洪抢险捐款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