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与下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

2019-03-13 08:34崔艳玲
财会学习 2019年6期
关键词:财务监管完善措施事业单位

崔艳玲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正面临的深化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中,其中对下属企业加强财务监管,对于优化财务管理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率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强化财务监督与管控权限也是新时期下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对于下属企业财务监管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为了进一步促进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充分发挥出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发挥,就有必要强调对其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监管;完善措施

促进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提高民生质量,是事业单位核心的作用,而强化对其下属企业财务监管力度,可以使资金的利用率提高并得到安全保障,更加有助于国家相关财务规范准则的执行。从预防的监管角度出发,在源头上杜绝资金违规挪用、贪污腐败的现象发生。

一、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欠缺财务监管意识与高效的管控

二级监管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即事业单位管理自身财务,而下属企业也有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权限。在此模式下,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各自的财务管理互不交叉、分别治理,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监管效能被削弱。另外,由于财务监管意识的欠缺,使事业单位为注重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监管权限过于放松,而在两者之间的监管联动性上也呈现出不足,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区域,致使事业单位设定的一系列针对于下属企业财务监管的措施成为一纸空谈。因此,在财务监管意识薄弱的局面下,下属企业就难以得到事业单位有效、合理的财务管控。

(二)财务管理系统构建不完善

一般来说,我国当前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执行财务监管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分权管理与集权管理。这两种模式的财务监管方式下都体现出了各异的优劣势,但均无法满足新时期下,事业单位管理发展的需要。首先,分权管理。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进行间接式的财务监管,下属企业拥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分权监管模式下,下属企业拥有更多自主权,有助于促进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同时还能及时对外部市场与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应对,较大程度的缩短了下属企业决策的时间。但不利的是过度的自主权导致了事业单位对其监管与统筹规划职能的弱化,使下属企业在缺乏统一管理下各自为政。当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面临风险时,上级事业单位就难以调动起全局调控的机制,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集权管理。下属企业在集权管理模式下,重大决策权归属于上级事业单位,这种模式有利于规范统一下属企业的财务工作,并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在科学的分配与筹划下更充分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有效控制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发生。但这种过度干预的管理模式,下属企业容易缺乏自主性而成为被动接受的分支,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都需要得到促进与提高。另外,这种非直接管理的模式也使下属企业依赖于上级事业单位的决策,在较长的信息传递与等待期内,还容易造成下属企业失去发展机遇,呈现出滞后的市场应变。

(三)预算机制构建不合理与监管缺失

一套设置科学完善的预算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监管与控制,而当前部分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之间因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体系,导致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监管效果不明显。事业单位自身便缺乏预算系统的构建,不但未能对下属企业预算机制的构建提供明确的指引与规范,还使自身因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不足,致使双方的整体规划与目标达成受到严重干扰。另外,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的组织架构复杂,若再面对广泛的业务范围与繁琐的财务流程与监管链条,也使事业单位无法将财务管理范畴全面覆盖,也使监管的力度大打折扣。

(四)资金监管不严谨

在特定情形下,事业单位为了激励下属企业积极拓展市场、扩大生产经营,往往会在资金已经呈现出紧张的情况下,放松对下属企业资金借贷与回收管理方面的监督与管控。在此宽松的财务管理环境中,下属企业极易产生投资失误,或在未充分论证的情况下随意进行担保与质押,给企业自身带来财务风险。另外还有部分企业疏于对资金的监管,不及时履行债权导致坏账,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蒙受较大损失。

二、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执行委派制强化对下属企业财务管控

当下属企业内部产生利益矛盾与冲突时,就容易造成财务监管的缺乏与不足,事业单位在执行财务监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委派制来强化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工作管理。这种模式不但有效的消除了下属企业内部各种矛盾对财务管理的干扰,另一方面还可从根本上改善财务管控环境。使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形成直接的垂直管理,加强财务活动的控制与监督。

(二)调整与优化财务监管体系

鉴于当前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之间产生的各类问题,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两者之间的权责关系界定不清晰导致的。因此,事业单位要对于当前过度集权或宽松的财务监管环境进行调整,促进下属企业财务工作能够快捷、高效的开展。首先,对于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在明确双方权责的前提下,下放一定的财务决策权给下属企业。一方面,调动起下属企业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下属企业作为自身发展的主体,相较于上级事业单位而言,掌握了更加全面、完善的信息数据,更有利于做出正确、合理与及时的经营与财务决策。其次,针对与分权管理模式的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两者之间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调与管理机制,坚持以上级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与目标为基础,细化下分到下属企业中。以抓大放小为财务管理宗旨,积极探索管理机制的转换与优化,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系统,实现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共同发展进步。

(三)加强预算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预算管理是有效提高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财务管理能效、资金利用率以及运作效率的内部控制措施,通过对某一特定时期内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情况的监督与管控,切实实现最初的目标与规划。因此,事业单位若想要实现对下属企业的有效财务监管,就可以充分的利用预算管理体系,做好事前规划,事中监督控制与事后评估,为資金的安全性、合规性提供保障。最后,还可以建立起以预算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充分的评估预算工作各个环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积极的对预算体系进行持续的丰富与完善。

(四)构建审计系统落实企业财务监察

内部审计作为事业单位是行驶财务监督职权的重要措施,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规范化下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财务工作质量与效率,也是财务管理常态化的基础保障。因此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力度并切实执行,并定期在内部开展审计工作。首先要构建完善健全的审计监察制度,提高下属企业自查能力;其次,成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依据下属企业生产营运状况针对性的制定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系统;最后,对内部审计的结果进行评价,找出其中待完善部分,及时的做出调整与改进,确保下属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与全面性。

三、结语

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以及特殊的运作资金来源,使其对下属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实现公众服务的载体,做好相应的监管有利于保障资金、资产的安全性、合规性以及完整性,充分激发处对下属企业各类经济活动调控、规划与监督的职能。事业单位依据国家政策方针与相关法律规范对下属企业开展财务监管,通过一系列管控措施来合理筹划资金的配置与运作。与此同时,在对下属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监管过程中,事业单位也逐步实现计划与任务达成,从而充分实现社会效益,并获得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戴小娟.行政事业单位与下属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 (16):79-80.

[2]周苏叶.事业单位转型对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6 (13):27-28.

[3]刘平.事业单位转型对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探索[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 (20):76.

猜你喜欢
财务监管完善措施事业单位
浅谈民营参股的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管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谈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与完善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新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究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