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

2019-03-14 01:34周玉洁
读者·原创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琼浆房县酒缸

文 | 周玉洁

天地玄黄一碗酒

一方水土出一方风物,我的家乡房县出黄酒。

小时候,我就熟悉那一种香。它不知从哪儿传来,若隐若现,幽香缕缕,透门过窗,穿街越巷。随微风阵阵荡漾,弥散开又聚成团,余音绕梁之态,在晨起、黄昏与暗夜,久久不散。那香气令人垂涎,诱惑我要寻找它的来源。然而,一条街,家家户户,每一处似乎都能闻见那股香,溢出不同于花果的香甜气息,厚重浓郁,在空气中含藏。久而久之,它成为一种日常的存在,似无来处,为寻常日子里铺陈一抹不同于烟火气的人间馥郁。给我以错觉,以为那气息如同房顶的瓦松、脚下的石板、井台旁的青苔一样,应被归于司空见惯。

直到有一天,我在长辈的指引下瞥见了那口缸。粗陶无釉,立在暗中的屋角,被白纱布盖着。缸中插一只尖底的细长竹篓,无数已经中空变轻的米粒脱出的乳白色浮衣,围绕竹篓,漂浮在缸里。那正是香气的源头。

散发出珍馐佳酿、琼浆玉液之芬芳的美酒,居然生于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容器—粗糙的陶瓦缸;居然只由米、曲和水而造。

我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各自的领域奋斗、求索,终于获得独家的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

欢迎讲述你的职业故事,分享思考与经历。投稿请发至ycplan@qq.com。

又走出许多时光,我才终于识得那个“酒”字。终于把“酒”和“酒香”,把酒席、酒规矩、行酒令,把客人到来时大人们依次在席间坐下热闹举杯的景象,把美猴王西王母的故事里出现的琼浆,把连环画中崂山道士手里那把“往复挹注,竟不少减”的酒壶,把稻田和井水、摇曳盛开的红蓼、挂在梁柱上穿成串的滚圆雪白的酒曲,把甑子、晒箕、捞箕、大瓦盆、酒抽篓、酒溜子和稻草编织的酒缸窝连成了一道根由链。它们彼此牵连,互为因果,相生出一碗口口珠玉、唇齿生香的黄酒。

若是风不调雨不顺则米不盈,若是井不净则水不纯。若酒甑、团箕、捞箕、瓦盆、抽篓、酒溜不洁,若季节、温度、湿度、曲量不对,若从米到酒的任何一个酿造环节差池不和,则美酒不生。

于是,一草一木,一泥一缸,一风一云皆为循环。天地玄黄一碗酒,功夫都在酒外,在一时一日、一呼一吸间。

后来,我遇见那个存在了数千年,却似全新看见的一个“酒”字,和甲骨文中的“酉”字遭逢。

上古时期,五帝之首的华夏部落首领轩辕氏,具有土地之厚德,因天玄而地黄,轩辕氏被人们尊称为“黄帝”。黄帝手下,有个叫仓颉的人。他以象形符号和图画为蓝本,规整了象形文字。

在象形字中,“酉”是“酒”的本字,字形正像我小时候第一次注意到的那口屋角的酒缸。酉字即为一口大缸,在“大缸”中加入一横,表示缸中有酒汁,再加入“一”示意为伸进酒缸过滤酒糟的酒篓形象,即构成“酒”的本字“酉”。“酉”指秋季,意为八月黍成,可为酎酒。

天地玄黄,划野分疆,以步丈亩,播种黍、稷、菽、麦、稻。五谷熟而有了粥、饭、酒。数千年的时光和手中一碗终于对应上,我用小半生时光,识得一粟之酿。

粥饭果腹,而酒不仅为百药之长,又为天下之美禄。

铿钟摇虡,锲梓瑟。兰膏明烛,华镫错。

瑶浆蜜勺,实羽觞。华酌既陈,有琼浆。

自数千年前的尊、壶、爵、角、觥、觚、卣、罍、瓿、缶、豆、斝、盉,到今日此时的杯、碗、壶、缸。风云轮转,酒器变迁,饮酒的人千变万化,酒礼酒仪易俗而动,黄酒佳酿亘古未变。我确与古人共饮千年,嗅酒香,品美馔,同享天地生出的千百粒稻实酿就的一碗琼浆。

然而,我以为是,却不全是。同是粮食,同是水与酒曲,同为酒,却又不同。糯米酒、粟米酒、青稞酒、玉米酒、高粱酒、清酒、浊酒、白酒、红酒、黄酒、即墨老酒、九江封缸、江苏金坛、客家娘酒、绍兴花雕……浅尝之余,心之所属仍是家乡的那一口酒缸,房县黄酒是我心服口服的佳酿。

嗅之醇香,香之余,有讲究。嫩酒甜糯,老酒烈。最美是酒缸里未经二次发酵的原汁—洑汁。色如玉,质如翡,滚过舌尖,质感厚实的甜、糯;滑过喉咙,温暖肺腑的炙热。“玉液琼浆”太笼统抽象,得亲尝。否则,那种不可言传的佳酿之美,真是穷尽所有的手段去描述也不可得。摄影、绘画、音乐、语言、文字,皆不能准确传达。

喝过的人都说好,喝过的人都会念念不忘。乐于听到人们在提起美酒时,说起我的家乡房县;乐于在观览了博物馆里流光溢彩的青铜、黄金的酒具和夜光杯后,细细端详一个个粗陶酒缸、粗瓷酒碗。大碗喝酒的快意,与朴实无华的酿就之间,有一种感天撼地的诚意。那天造地设之芳华美馔,源于土地—糯谷与红蓼穗实弯垂,井水清冽,甑子起于树木,晒箕、捞箕、抽篓起于竹,瓦盆、酒缸起于泥,馥郁的黄酒终成于这片名叫房县的土地。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房县有好酒,不应独享。华酌既陈,邀天下共饮,与古人同吟。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猜你喜欢
琼浆房县酒缸
咏金银花
缸里有乾坤
醉着
采茶女
咏红薯
阿九正传之砸缸
请酒不醉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
房县职校生“回炉”参加技能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