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世界的复杂性

2019-03-14 01:34Lachel
读者·原创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拟态断舍透镜

文| Lachel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状态,大概就是“混乱”。

每天狂轰滥炸的信息,让我们时刻处于超负荷的状态中;排得满满当当的任务和琐事,把我们的时间切割成碎片;萦绕在脑海中的念头、烦恼、焦虑,让大脑不堪重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大脑变得更加有序,来应对这个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和变化呢?

我想先从日常生活聊起。

▌坚持内心的声音,不被外界左右

无论你是租房还是买房,无论你只有一个小房间,还是有一套三居室,你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布置这个每天要待8小时以上的家?

你可能会想划分出“工作区”“学习区”“休息区”,也可能喜欢随心所欲、杂乱但惬意的生活方式。但不论你选择哪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你心智模型的外在投射,反映了你如何认知和思考这个世界。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家居装修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一个概念,叫作“动线”。它指的是你每天生活起居的行动轨迹。

所以,家居装修的基本原则就是:按照动线来规划家里的摆设,让所有东西都位于最舒适、最方便的位置。

这种做法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把房子视作一个客体,而人才是行为的主体,让房子去适应“人”的生活习惯。

房子的位置、面积、户型怎么样,这些属性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房子的结构、功能、摆设,则是我们可以调整的。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后者,让它更适合我们的需求和期望,这就叫作“优化”。

这就是一种有序的表现。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在你的脑子里,要有一套清晰而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流程,然后用它去塑造外界事物,而不是反过来被它们所左右。

心理学家艾贡·布雷威斯克提出过一个“透镜模型”。他认为,在我们和真实世界之间,并不是完全连通的,中间隔着一面“透镜”。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以及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反馈,都会经过这面透镜的折射和扭曲。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生命中有哪些人,对你而言是重要的?

看到这个问题,你一定会联想起你的家人、爱人、朋友,对吧?但他们真的是你每一天接触最多的人吗?

肯定不是。你接触更多的,一定是外卖员、超市收银员、公司门卫、同事等。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被我们的“透镜模型”所扭曲、调整之后的结果。

甚至,现实生活中,在“透镜”和“外部世界”之间,还隔着一层膜,叫作“拟态世界”。

什么是“拟态世界”呢?这是李普曼的思想。他认为,我们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是由各种媒体渠道发布的。而媒体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馈客观现实,它自身会形成另一层“透镜”,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塑造。

也就是说,必须调适我们的“透镜模型”和“拟态世界”,我们才能以更好的视角去看待外部事物。

▌让信息流动起来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人鼓吹“断舍离”,喜欢清理自己的生活环境,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态度,拒绝品牌、囤积、收集。

这当然是好的。但真正有效的“断舍离”,一定不是针对外物,而是针对内心的欲望。弄清楚自己要什么,再映射到外部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比如,很多人爱说“财务自由”,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务自由”?自由关乎欲望。开了公司,总想把它做大,想抓住机遇,想上市—欲望不止,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

但欲望是不是不好的东西?当然不是。欲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重点是什么呢?是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自己的“主体性”,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影响,被客体所异化。

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我想做什么”。

比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很多人的做法是按照信息的属性去分类: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和同事的开会讨论,上网时看到的好文章,跟上级交流的心得体会……

但这样有意义吗?没有。这样做完整理之后,信息本身还是那些内容,但你的“主体性”又在哪里?

真正有效的整理,是按照现阶段你的目的和需求,把可能用到的信息,放到容易找到的地方。将它们按照你的需求组织起来,而不是按照属性囤积起来。

我会尽一切可能,把静态的分类思维,转变成动态的“流”。

无论是工作流、信息流、生活流……一切信息、对象和客体只有流动起来,被纳入主体的行为轨迹,它才被赋予了意义。

所以,信息如何才能成为知识?流动起来。它一定要经历碰撞、整合、联系、迁移,才会萌生出新的意义。

同样,一段会议记录,放在那边,它就是一段“死”的信息。找到它里面有哪些东西,是下次做项目时可以沿袭、留意和避免的,然后做成笔记,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但是,按这种做法,如果曲解了信息的原意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按照原信息的框架来,就相当于在大脑中“复制”了别人的东西,你只不过成了一个储存信息的仓库而已。

如果你担心曲解,担心犯错,那就让信息流动起—去查阅相关主题,去横向拓展阅读,去跟别人交流,去尝试着应用再寻求反馈……这样,才能真正去塑造和形成“自我”。

也就是说,要有这样的思考方式:世间的一切都是素材,“我”才是把它们整合到一起,产生“成果”和“意义”的主角。

重要的不是“他们怎么说”,而是“我怎么理解”。

▌时间管理的核心

这种“主体性”的思维,在生活中,其实有非常多的实例。

比如,在负面情绪涌上来时,你可以跳出来,从第三方的视角看自己:我在做什么?当下重要的是什么?负面情绪有用吗?如果没有,我应该做些什么?

在谈话和交流时,你可以不断审视:主题是什么?现在的走向是什么?对主题有帮助吗?如何回到主题?

在沟通和表达时,你可以思考:我要传达的核心是什么?我有哪些东西可以利用?对方可能会如何理解?我可以如何去引导?

诸如此类。

这就是一个“主体性”和“客体性”不断争夺主导权的过程。

时间管理的关键,永远不是“高效”和“省时”,而是如何利用时间资源,过上想要的生活。

压缩不想要的、不必要的,去支撑我想要、需求的,让自己遵从内心的渴望和声音 — 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核心。而不是埋头于外部强加给你的琐事、杂务、压力和焦虑之中,去谋求所谓的平衡。

很多时候,做决策,做管理,本质其实就是“舍弃”。

关注核心,明确目标,把外在对象拆解、内化,让一切流动起来,把它们嵌入你的“框架”之中 —这就是“流”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拟态断舍透镜
今天,你断舍离了吗?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透镜(部级优课)
您还会坚持“断舍离”吗
日语拟声拟态词及其教学研究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未来的眼镜或许比纸还薄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透镜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透镜光路图大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