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题材纪录片传播研究

2019-03-14 06:29何巍赵恬河套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成吉思汗蒙古蒙古族

何巍 赵恬 河套学院

一、国外拍摄的蒙古族题材纪录片传播内容分析

通过搜索国外拍摄的有关中国蒙古族题材的纪录片,共找到9部15集样本,总时长约11小时。这些纪录片大多由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创作拍摄。由于国外拍摄的中国蒙古族题材纪录片较少,凡是涉及蒙元帝国历史或部分涉及中国蒙古族题材的纪录片都算在其中。

(一)纪录片类型分析

国外拍摄的蒙古族题材纪录片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角度,且题材较为多样。其中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占比最多,约占47%。在该类纪录片中,国外主要关注历史上蒙古帝国的辉煌与衰败,尤其是成吉思汗的一生。蒙古帝国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统一蒙古高原、统一中国、统一欧亚大陆,是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创立的震撼古今、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成吉思汗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非凡奇迹,打破了洲际界限,冲破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壁垒,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通衢大道,开创了各种文化、文明并存的时代,为新世界、新时代划定了新秩序。因而有关蒙古帝国历史的纪录片自然会成为国外纪录片创作者关注的热点。

(二)纪录片涉及区域分析

总体来看,国外的中国蒙古族题材纪录片实地拍摄区域主要是历史上与蒙古帝国相关的区域。

而具体从国内来看,由于战争,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目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因而纪录片拍摄区域比较高频率的涉及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作为蒙元王朝的首都—元大都所在地,北京涉及频率也较高。

再从内蒙古自治区来看,涉及区域主要是有独特自然环境或历史地位的地区。如锡林郭勒盟大草原、呼伦贝尔海拉尔大三江地区、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至于室韦镇,是蒙古族发祥地,现保存有大小城遗址10余座,有较深的含蒙古族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等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而始建于公元1256年元上都,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

(三)纪录片符号呈现分析

按镜头出现频次的高低,笔者分类统计了纪录片中呈现的与蒙古族有关的主要符号。其中人物符号以成吉思汗和普通蒙古族农牧民为主,蒙古骑兵和喇嘛也比较常见。自然事物及人造器物符号涵盖了蒙古族生活地区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代表性符号。科学艺术、仪式活动类符号是符号的集合体。主要集中在宗教仪式、那达慕、集市活动、狩猎活动、蒙古相扑和祭敖包仪式上。

二、国外拍摄的蒙古族题材纪录片传播特点分析

国外拍摄的蒙古族题材纪录片在传播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其所传播的形象不一定客观,但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能为国内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一定借鉴。

(一)符号选取有局限

作为蒙古帝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纪录片中,涉及镜头数最多的人物符号就是成吉思汗,这证明国外纪录片创作者非常渴望用镜头去探索、去表现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的一生无论是在日本NHK纪录片中,还是在英国BBC纪录片中,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嗜血英雄。

(二)偏重追求原生态

在外国人拍摄的不少蒙古族题材纪录片中,总是倾向于表现保持传统游牧方式或远离城市的生活状态,很少涉及现代化浪潮对蒙古族民众的影响。捕鱼狩猎的野趣、草原中自由简单的放牧生活、沙漠中鲜有人烟的清苦,充满宗教色彩的打鬼仪式、蒙古包里别有的一番天地,这些都让蒙古族的形象局限于原生态。

(三)含有一定政治色彩

以纪录片《中国边疆》为例。在前往内蒙古沙漠的途中,解说词对于内蒙古的定义是“在那里,中国的当权者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沙漠中的巴丹吉林庙,解说词是“在荒凉的巴丹吉林沙漠曾有五座庙宇,即使坐落于这么偏僻的地方,它们也没能从历史的洪流中逃脱”以及“他供奉藏传佛教中的黄教—达赖喇嘛的教派,但他不愿意谈论这些。”这些已经成了西方抨击中国的惯用字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国外拍摄的蒙古族题材纪录片通过传播较为全面的反映了蒙古族形象。但因其创作主体的特殊性,使其在蒙古族形象传播中存在着偏差。他们以一种外来视角结合着自己对中国、对中国蒙古族的想象,掺杂着自身所属社会的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蒙古族形象。为此,国内纪录片创作者在纪录片创作中需要更丰富的符号诠释和更多元的主题展现,充分发挥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视觉传播特性,发挥纪录片的传播实力,展现更为丰富立体的蒙古族形象。

附录1:部分纪录片信息

猜你喜欢
成吉思汗蒙古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雲使》在蒙古
成吉思汗
蒙古香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