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

2019-03-14 03:08吕文淑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心理现象

吕文淑

摘 要:从众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本文主要从从众的定义、影响因素、分类及后果(积极、消极)出发,浅析从众这一主题,同时对从众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应用做了简短的分析与概括。

关键词:从众;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

从众的科学研究最早始于出生于土耳其的心理学家Sherif在1935年利用知觉错觉中的自主运动现象(autokinetic effect)所做的研究大学生被试判断情况的实验;1953年,心理学家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被认为是关于从众研究的典型实验,结果发现,尽管人们的从众程度存在差异,但是总体上至少有33%的被试会从众,即选择与假被试相同的答案,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76%的人至少发生过一次从众行为。

那么从众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Myers认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而Stephen Franzoi则把从众定义为对直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Robert B. Cialdini等人(2004)认为从众是指为符合他人期待改变自己做法的行为。综合以上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从众是一种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自己的本意,但却是一种自愿产生的行为。

一、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经结构基础

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大脑的背内侧前额叶、纹状体、眶额皮层、脑岛、杏仁核和海马等多个脑区在社会从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某些能够提高多巴胺水平,改善大脑奖赏敏感性的神经递质可能间接地影响着从众行为。而强化学习理论的奖惩预期可以部分的解释社会从众的原因。也有研究表明,催产素会影响群体从众行为。

(二)情境因素

影响到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群体的规模。“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形象地表明了群体规模也就是群体人数对从众行为的影响。Asch在他的系列实验中通过改变同谋的人数(由1—15人发生变化),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行为也越频繁的发生,但是这个人数是有极限的,即不能超过3—4人,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人数的增多并不会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第二个情境因素是群体的凝聚力。团体凝聚力越强,从众行为的发生率越高;最后一个情境因素是群体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会通过降低规范性社会影响从而减少人们的从众行为。

(三)个人因素

个体的从众倾向同时受到个人自身特质的影响。缺乏自信且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的个体,其出现从众行为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对自身独特性需求比较高的个体不易出现从众行为;高人际信任的个体也易表现出从众行为;心理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人的从众行为,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心理不确定性会引发非从众行为(KimberlyRios et al.,2012)。除此之外,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预先的承诺及性别等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一般来讲,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对组织或他人的承诺越大,其从众的可能性越大。而性别的影响较为复杂,早期多数研究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比男性的高,但最近的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

(四)文化的影响

从众现象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研究已表明,处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比处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从众水平更高。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人格依附,个性在中国社会中地位较低,人们把个体看作群体的一个细胞,一个极微弱的部分,個人应该绝对地遵从群体。人的才能和价值表现在他人的评价上,是群体给予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这使中国人尤其注重周围人的评价和社会的舆论。

二、从众行为的分类

(一)理性从众与非理性从众

在其研究中将从众按照其心理反映的性质分为了理性从众与非理性从众。理性从众就是主体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为主导接受客体行为或态度的影响而产生的从众行为。它包括遵从、顺从和服从三种表现形态。非理性从众就是主体以直观、直觉、本能的活动为主导接受客体行为或态度的影响而产生的从众行为,即盲从。他认为遵从是主体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为认识事物或采取行动,以客体的行为或态度为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标准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顺从即主体通过对客体行为或态度的概括、判断和推理,为迎合客体的期望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但内心并不以为然。 服从是主体通过对客体行为或态度的概括、判断和推理,为寻求奖赏或免受惩罚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而理性从众的三种表现形态并不是孤立无关的, 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加深,理性从众的三种表现形态能互相转化。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根据权威的存在与否,从众和服从是两种不同的倾向。

(二)信息性从众和规范性从众

信息性从众,指在一种模糊情境下,个体对情景缺乏把控能力,不能确定哪个是正确选择,于是参考周围人群的选择,作出跟他们相同的选择,此时个体心里也认同这个群体的选择;规范性从众,指在一种个体有能力判断出正确选择的情境下,由于自己的选择和群体不同,但最终违背自己原先意愿而做出与群体一致的回答而形成的从众行为。

三、从众的影响及功能

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从众的影响也是要分类甄别的。总体来讲,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的合理从众,是建立在道德自觉和理性选择基础上的自觉性 的遵从行为,它实际是德育客体主体性的表现,是一种道德上的遵从选择,是正常、健康、合理的心理体现,是被社会公认的合乎规范的行为,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除此之外,通过对成人从众学习的分析也发现,基于从众的学习动机可能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成人的学习行为。也有研究15通过构建社会媒体参与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发现,社会媒体环境下从众行为对管理创新扩散具有混合性影响。

然而,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的盲目、不合理的从众,会萎缩人的思维品质,丢失个体的独立性,这种从众会导致个体缺乏自信、勇气和责任感,更会削弱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引发人的不道德从众行为。同时,一项关于大学生从众现象的研究也发现,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一些不合理的消费从众行为和恋爱及性观念从众行为,包括消费方面的盲目攀比、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等行为以及亲密关系方面对“性解放、性自由”等西方思想的盲目追捧,给当今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讨论及结论

通过以上对从众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大量的心理学及脑科学的研究都发现,从众的形成是有自身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后天情境与教育的作用。从众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不能笼统地对其作出好与坏的评判。我们不能凡事从众,泯灭自己的独立与个性,也不能为了保持特立独行,丢掉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理性思考,审视和重视自己的责任,合理从众才是正确的做法。

参考文献:

[1]And, R. B. C., & Goldstein, N. J. (2004). Social influence: compliance and conform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5(1), 591.

[2]Stallen, M., De Dreu, C. K., Shalvi, S., Smidts, A., & Sanfey, A. G. (2012). The herding hormone: oxytocin stimulates in-group conformity. Psychol Sci, 23(11), 1288-1292.

[3]侯桂紅. (2007). 从众心理现象分析.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13(1), 33-34.

[4]赵春黎. (2015). 社会从众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科学进展, 23(11), 1956-1965.

[5]李云捷, 伍永亮, 张同航. (2008). 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

[6]Rios, K., Wheeler, S. C., & Miller, D. T. (2012). Compensatory nonconformity: self-uncertainty and low implicit self-esteem increase adoption and expression of minority opin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6), 1300-1309.

[7]Bond, R., & Smith, P. B. (1996). Culture and conformity: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using asch's (1952b, 1956) line judgment ta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9(1), 111-137.

[8]魏真瑜, 赵治瀛, 郑涌. (2017). 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从众倾向性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10), 139-146.

[9]梁瑛楠. (2010).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 科技创新导报(4), 230-231.

[10]宋官东.( 2005).从众新论.心理科学, (05):1174-1178.

[11]杨虎涛. (2017). 从众与服从的演化及其“齐美尔”意义. 学术月刊(3), 112-120.

[12]张琼琼, 刘泽文. (2010). 信息性从众行为和规范性从众行为比较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3), 57-60.

[13]李颖. (2004). 青少年从众心理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评论(1), 29-32.

[14]吕峰. (2010). 从众对成人学习的影响:动机和行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4), 98-100.

[15]顾桂芳, 胡恩华, 李文元. (2016). 社会媒体参与下从众行为对管理创新扩散的影响. 科技进步与对策, 33(17), 1-7.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心理现象
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以《创造101》粉丝集资应援现象为例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感受性问题的生物学解释途径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
新闻传播效果异化与受众认知心理现象
会计舞弊形成机理:研究视角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