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现代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

2019-03-14 14:56林克明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消费升级

林克明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流通在生产和消费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消费升级方面的价值也日益明显。本文从流通效率的视角分析了流通业现代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程度,探究了我国消费升级缓慢的原因以及流通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流通效率   流通业现代化   消费升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流通业也取得了诸多成就,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经济改革拓宽了道路。但是受以往消费理论的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响消费的因素就是收入,这直接导致对消费升级的研究陷入困境。在此情况下,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尽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但在流通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研究方面仍然缺乏认识,未能对流通业发展与消费升级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流通与消费升级的相关性研究

(一)流通模式变革推动消费方式升级

流通业态多样化满足消费需求。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看来,流通业的发展包括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初始期,商品流通渠道较窄,消费者购买商品比较重视商品的实用性,且偏向于购买距离自己近的商品。经过成长期的发展,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由此产生了诸多个性化消费。在此状况下,生产厂家和流通企业应当与时俱进,着力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流通模式多样化推动体验式便捷消费。在互联网条件下,生产厂家和流通企业可以借助多种渠道和消费者实现互动沟通,消费者也可以借助多种渠道获取商品信息。商家通过互联网将线下经营和线上经营有机结合,并借助各自优势,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从事经营活动,并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共同拓展市场,提高消费潜力,推动我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流通活动引导生产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借助流通活动,产品的供求信息能够有效传递到生产者手中,推动企业改进生产,加强创新,反过来逐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以此推动大众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升级消费结构。通过对流通活动进行升级,能够提高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为其提升产品品质,改进服务质量,实现消费品质的升级提供资金保障。此外,流通渠道效率在产品进入消费领域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品流通越通畅,效率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商品的供给能力。由图1可知,假定A1B1为消费者的正常预算线,其和无差异曲线U1的交点为E1。当商品X受流通环节的不利影响出现产品滞压时,生产者和流通商能够供应的产品最大数量是X0。当预算线发生变化时,其和新无差异曲线U2的交点为E2。生产者和流通商的供应能力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会导致消费者效用由U1降至U2,进而影响消费量的下滑,出现消费外流现象。

商品流通越通畅,效率越高,越有助于推动商品价格降低。由图1可知,假定A1B1为消费者的正常预算线,其和无差异曲线U1的交点为E1。随着商品X价格的增加,假设消费者收入固定,其买入的商品X数量会随着价格的增加而减少,此时产生了新的预算线A1B2,其和新无差异曲线U3的交点为E3。由于生产者和流通商的供应能力不高,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促使消费者买入商品X的数量降低,由此促使消费者的效用由U1减至U3,进而导致消费量的减少。由此可知,改善流通效率、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流通层次,有助于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较高质量的商品。同时,流通业在对消费偏好的引导方面缺乏稳定性和清晰的目标,如果能够采取合理措施加以引导,对消费潜力的激发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流通信息完善推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方面,流通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并且行业监管政策尚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滋生了生产商与流通商的逐利心理,部分不法商家往往通过降低成本、偷工减料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消费者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有了更多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形下,流通信息越完善,越能够减少商品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晓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托互联网技术,生产、流通以及消费实现了实时对接,促使流通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流通效率与消费升级指标选取

(一)流通效率指标选取

流通效率指標的选取及重叠性。本文借鉴李骏阳(2009)、孙剑(2011)的做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传统流通效率指标体系和新的流通效率指标体系。1990-2000年的传统流通效率指标体系包括流通规模、周转率、投入产出效率,2001-2017年新的流通效率指标体系包括流通规模、周转率、投入产出效率、技术指标。分析所需的数据取自我国历年统计年鉴和物流年鉴。构建的流通效率综合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构建传统与现代流通效率指标。传统流通效率的主成分分析:第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KMO值为0.605,超过0.5,且Bartlett球形检验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数据能够用于开展主成分分析。第三,主成分提取。由表2可知,第一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0.324%,自第二个主成分开始,特征值均较小,因此提取1个主成分。第四,建立传统流通效率的表达式。鉴于仅提取1个主成分,无需加权。相应的表达式为:

F=-0.587Z11+0.980Z12+0.911Z21+0.949Z22+0.981Z31+0.899Z32                                                                                        (1)

鉴于数据已经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计算得到的传统流通效率数值是相比平均值的波动率。计算得出,在1990-2000年间,我国流通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1990-1994年间,传统流通效率为负值,由此可知,我国流通发展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此外,根据传统流通效率的表达式,批零库存率增加1%,传统流通效率增加0.925%,公路货物周转率增加1%,传统流通效率增长0.951。而流通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和人均销售额增长1%,相应的传统流通效率分别增长0.979%和0.898%,这表明选取的传统流通效率指标是合理的。

现代流通效率的主成分分析:相比传统流通效率的指标体系,现代流通效率指标体系引入了技术指标。同样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2个主成分,采用加权法计算得到F`=F`1×对应权重+F`2×对应权重,相应的表达式为:

F`=0.142Z11+0.699Z12+0.420Z21+0.698Z22+0.390Z31+0.696Z32+0.639Z41+0.616Z42                                                           (2)

2000-2017年,在技术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流通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就流通规模而言,流通业的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分别增长1%时,现代流通效率分别增加0.143%和0.700%;流通业生产规模尽管对现代流通效率的影响方向为正,但是缺乏显著性。就投入产出效率而言,流通业总资产报酬率和人均销售额分别提高1%时,现代流通效率分别增加0.389%和0.694%,这表明相比资本效率,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在推动现代流通效率提高方面作用更突出。

传统与现代流通效率的趋势分析:无论是传统流通效率,还是现代流通效率,所有的数值均采用了标准化处理,难以直接进行对比,因此可以对其趋势图进行比较,这样能够直观地看到流通效率的变动。

如图2所示,在1990-1995年传统流通效率增长迅速,特别是在1995年,流通效率增长率高达74.62%,年均增长率为36.24%。2000-2005年间,流通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8.57%,现代流通效率呈现有序上升的趋势。尽管在2012年后,流通效率的增速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增速仍然超过4%。

(二)消费升级指标选取

借鉴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种。流通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仍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具体如下:

因变量:消费升级不仅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在数量上的增长,还包括消费质量的改善。对于数量的增长,使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表示,用字母Y1表示。对于质量的改善,使用基本生存需求的变动来衡量,用字母Y2表示,值越小,表明居民的消费质量越高。

自變量:在1990-2000年间,用传统流通效率指标衡量,用字母X1a表示;在2001-2017年间,用现代流通效率指标衡量,用字母X1b表示。

控制变量:包括收入因素、生产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收入因素属于内部影响因素,用字母X2表示。通常,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消费者买入质量优良的产品的意愿也越明显。生产因素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分别用字母X3、X4表示,企业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越多,越有利于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流通效率对消费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流通效率改善与消费数量的实证分析

选取居民消费者支出Y1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构建了1990-2000年和2000-2017年的回归分析方程,其表达式分别为:

方程一:Y1=β1X1a+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t                                                                                          (3)

方程二:Y1=β1X1b+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t                                                                                           (4)

变量的ADF检验。首先进行ADF检验,所有变量具有同阶平稳特征,能够进行协整分析。

回归模型及其协整检验。方程一和方程二的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修正系数可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因此模型有效。

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可以得出无论是方程一还是方程二,其残差的ADF值均未超过临界值,由此可知残差是平稳的,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模型结果分析。就方程一而言,在1990-2000年间,收入对消费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传统流通效率对消费数量缺乏显著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可知,流通效率的提高不但不能推动消费升级,反而会成为阻碍消费升级的因素之一。就方程二而言,在2001-2017年间,现代流通效率、研发投入以及收入对消费数量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可知,现代流通效率对消费数量增长的影响超过研发支出以及收入。通过对方程一和方程二进行比较可知:在1990-2000年间,收入对消费数量的增长影响最为显著;在2001-2017年间,现代流通效率对消费数量的增长影响最为显著。

误差修正模型。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来衡量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短期动态关系,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方程一的拟合优度为0.980736,方程二的拟合优度为0.880894,这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优,模型是有效的。各个变量的影响方向与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方向相符,误差修正系数为负值,这表明消费数量在短期内和收入、生产、流通以及环境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由模型可得,在1990-2000年间,收入对消费数量在短期内的影响方向为正,传统流通效率的短期影响方向为负。在2001-2017年间,各个指标对消费数量的影响方向为正,特别是现代流通效率对消费数量的正向影响程度超过了收入。

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流通业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因素较多,正是通过各个因素的相互竞争才实现了流通效率的提升;第二,生产和消费具有短期性,若其在短期内和长期均衡存在较大幅度偏离,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正,确保在长期内保持一致。

(二)流通效率改善与消费质量的实证分析

目前,我国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基本生存消费需求均在逐年降低,对发展和享乐的消费需求在逐步增加,由此提高了消费品质,促进了消费升级的实现。本文选取基本生存消费支出Y2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了回归方程三和回归方程四,以期研究流通效率提高对消费质量的影响。各个方程的具体表达式为:

方程三:Y2=β1X1a+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t                                                                                           (5)

方程四:Y2=β1X1b+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t                                                                                          (6)

变量的ADF检验。首先进行ADF检验,所有变量具有同阶平稳特征,能够进行协整分析。

回归模型及其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可以得出无论是方程一,还是方程二,其残差的ADF值均未超过临界值,由此可知残差是平稳的,变量具有协整关系。由表5可知,方程三和方程四的Adj R2较高,这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模型是有效的。

模型结果分析。首先,就显著性而言。对于方程三,收入和利率指标在1%水平上显著,研发支出和物价在5%水平上显著,但传统流通效率和固定资产投入的影响缺乏显著性;对于方程四,各个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都显著。由此可知,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商品流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了流通效率,促使商品流通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到增加。此外,互联网技术也进一步加深了生产、流通以及消费之间的关系,促使生产和环境因素对消费升级的影响程度得到增强。

其次,就影响方向而言。对于方程三,随着基本生存支出的降低,消费者在发展和享乐方面的支出得到增加,由此提升了消费品质,推动了消费升级。对于方程四,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基本生存支出受价格的影响也十分显著,除此之外,现代流通效率对基本生存需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有利于实现消费升级。

最后,就影响程度而言。研发支出和利率在推动消费升级的影响程度上有一定的增长,此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产品质量,这对于消费升级的实现极为有利。在2001-2017年间,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降低较多,但现代流通效率的影响程度增加显著,超过了收入、生产以及环境的影响。

政策建议

基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应当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以此推动流通业的发展,提高流通效率:

第一,提高流通协同性,确保供给的可靠性。着眼于流通的供给和需求,不断加深流通和生产销售环节的融合度。具体包括:通过高效的流通,将产品从供货商手中运送到消费者手中,提高消费者的服务便利;把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生产厂家,为其产品生产提供参考,提高产品的市场针对性。第二,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提高流通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商品和品牌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健全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电商平台,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的优势。第三,加强供应链建设,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对于供应链而言,其协同性的实现需要借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流通中介和供应链支持。对此,应当着力建设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供应链,优化组合资源,推动传统运输业朝着高效、专业的综合供应链目标迈进,不断提升流通行业的集约化程度。

參考文献:

1.袁清.我国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2.郝爱民,王章留.论我国农村消费升级的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及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

3.王世进.流通产业效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15(6)

4.魏杨.我国农村流通业转型的战略对策:消费升级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5(12)

5.张雯丽.蔬菜流通效率分析与探讨—基于纵向产销环节和横向流通模式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2014(62)

猜你喜欢
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背景下主题酒店发展策略研究
新型渠道模式“引导型渠道”形成原因探究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
消费升级给营销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