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ch综合征相关遗传基因及病理诊断对临床的指导价值

2019-03-14 14:58吴颖虹王仁杰贾志红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1期

吴颖虹 王仁杰 贾志红

[摘要]目的 探讨Lynch综合征相关遗传基因及病理诊断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358例,其中44例诊断为lynch综合征者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MLH1/MSH2/MSH6/PMS2蛋白,多重PCR技术检查微卫星不稳定(MSI)情况,统计LS首发疾病种类及MMR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者21例(48.8%),子宫内膜癌者13例(29.5%),胃癌者3例(6.8%),泌尿系统者3例(6.8%),其他部位者4例(9.1%)。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患者中最常见的MMR基因缺失为MLH1及PMS2,子宫内膜癌Lynch综合征患者中最常见的MMR基因缺失为MSH2及MSH6。对于MLH1及MSH2突变携带的结直肠癌患者,其结肠癌发病部位以右半结肠居多(24例,77.4%),结肠癌合并直肠癌者8例(25.8%),子宫内膜癌者病理组织学类型中:子宫内膜样腺癌11例(84.6%),透明细胞癌及浆液性癌各1例(7.7%)。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者,尤其是右半结肠癌MLH1及PMS2阙如,其出现Lynch综合征的概率较高,对于子宫内膜癌者,病理类型为鳞癌且MSH2及MSH6阙如者,其发生Lynch综合征的概率较高。

[关键词]MMR基因;Lynch综合征;疾病筛查;景德镇地区

[中图分类号] R7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a)-0008-04

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即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存在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于结直肠发病,肠外器官则以子宫内膜、胃及泌尿系统多见。因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DNA复制错误,同时存在基因的微卫星片段变化[微卫星不稳定(MSI)],导致细胞核异型性。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导致LS的关键基因为MMR基因,其主要包括hMLH1、hMSH2、hMSH6和hPMS2,其中MSH2的突变率最高,其次为MLH1[1]。结直肠癌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病率明显升高,甚至高达30/10万[2]。LS作为结直肠癌的一种类型,虽仅占结直肠癌发病率的5%[3],但本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趋向,对提高诊断率、改善治疗效果具有有重要意义。另外多项研究提示[4-6],女性LS的发病部位除结直肠外,子宫内膜癌发病占40%。而目前针对LS的临床诊断标准尚未完善,虽然通过家系遗传分析对确定LS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MMR基因突变的检测则被认为是目前最常用且可靠的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MMR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从而评价其在景德镇地区LS筛查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确诊为结直肠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358例,入组前行知情告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均为成年人;②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排除标准:①失访者;②随访期间死亡者;③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④精神疾病者;⑤存在远处转移者;⑥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⑦预计生存时间在6个月以内者;⑧肿瘤KPS评分<60分者。入组者的年龄23~91岁,中位年龄63岁;男76例,女282例;发病部位:结直肠癌者193例,子宫内膜癌者165例。所有入组者入组前均未实施肿瘤相关化疗和(或)放疗,同时获取有效联系方式,通过电话和(或)上门随访等形式进行随访,并于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当日其計算其治疗与随访时间,所有入组病例均由课题组两位具有5年以上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进行综合评估,确定病理组织分化程度、组织类型等。其中44例诊断为LS者为观察对象:男23例,女21例;年龄48~81岁,中位年龄60岁;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者12例,中分化者19例,高分化者13例;合并淋巴结转移者29例。

1.2 方法

采集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对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多重PCR技术对MSI进行检测,检测6个MSI位点,了解本地区LS首发疾病种类分布,分析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MMR基因表达情况。同时分析L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1.3 评定标准

MIS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①配置扩增混合体系;②专用试剂盒提取石蜡标本中高纯度的DNA放入反应体系,进行合理循环数扩增;③使用遗传分析仪分析扩增片段。结果判读:6个单核苷酸标记中如出现2个改变,为MSI-H型(高度不稳定);1个发生改变,为MSI-L型(低度不稳定);无突变为微卫星稳定(MSS)。IHC检测(试剂盒由北京百奥莱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①3 μm厚切片,并制作阳性、阴性对照片,常规脱蜡;②设置Leica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准确程序,染色后树脂胶封片,结果判读:以细胞膜棕黄色染色为阳性判断标准,染色被分为0与+,全部瘤细胞中胞质均无染色或<5%瘤细胞质染色者结果为0;>5%肿瘤细胞胞质着色为+,染色为0表示蛋白表达缺失。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S首发疾病种类分布情况

结直肠癌者21例(48.8%),子宫内膜癌者13例(29.5%),胃癌者3例(6.8%),泌尿系统者3例(6.8%),其他部位者4例(9.1%)。

2.2 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错配基因分布情况

景德镇地区,结直肠癌LS患者中最常见的MMR基因缺失为MLH1及PMS2,子宫内膜癌LS患者中最常见的MMR基因缺失则为MSH2及MSH6(表1)。

表1   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MMR基因表达分布情况[n(%)]

2.3 L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对于MLH1及MSH2突变携带的结直肠癌患者,其结肠癌发病部位以右半结肠居多(24例,77.4%),结肠癌合并直肠癌者8例(25.8%),子宫内膜癌者,病理组织学类型中:子宫内膜样腺癌者11例(84.6%),透明细胞癌及浆液性癌各1例(7.7%)。

2.4 LS患者的IHC图片

结肠癌MMR基因表达阳性(图1,见封四),结肠癌MMR蛋白表达阴性(图2,见封四),子宫内膜样腺癌MMR基因表达阳性(图3,见封四),子宫内膜样腺癌MMR基因表达阴性(图4,见封四)。

3 讨论

LS的临床分型可依据其是否合并肠外肿瘤进行,其中Ⅰ型为未合并肠外肿瘤,Ⅱ型为合并肠外肿瘤,前者以结直肠癌多见,后者以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多见。另外LS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现象,且可出现少见恶性肿瘤,如输尿管癌、脑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等。临床上针对Ⅰ、Ⅱ型LS者,根据病理学统计提示,Ⅰ型者的病灶多以右半结肠好发,Ⅱ型以子宫内膜多见。治疗上,针对Ⅰ型者,多推荐全结肠切除,结合回肠-直肠吻合术,Ⅱ型发生于子宫内膜者,建议实施预防性切除全子宫及双附件,以达到根治性治疗目的。对于LS的早期检测与诊断,MMR基因突变检测是目前临床较常用的确诊LS的方法,如基因测序、MSI检测及IHC[7]。IHC主要用于评价MMR功能,了解其错配修复基因对MMR蛋白合成的影响[8-10]。MMR基因丢失将引起细胞复制错误,导致基因蛋白表达丢失[11]。MSI检测主要通过PCR 技术,以微卫星点为标记,指导引物合成,结合凝胶电泳法进行MSI谱分析,如出现胚系谱中微卫星长度改变则可为MSI诊断提供依据[12]。本课题通过运用IHC及MSI法对结直肠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LS筛查,可更好地了解LS的发生情况及MMR基因缺失情况。

本研究针对LS首发疾病种类分布的研究发现,结直肠癌者21例(48.8%),子宫内膜癌者13例(29.5%),胃癌者3例(6.8%),泌尿系统者3例(6.8%),其他部位者4例(9.1%),提示LS发病患者中以结直肠癌者占比较高,约占50%,其次为子宫内膜癌,其占比接近30%。从另一方面提示LS好发于结直肠癌与子宫内膜癌,该结果与叶天仪等[13]的研究结果相符。另外针对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MMR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发现,景德镇地区,结直肠癌LS中最常见的MMR基因缺失为MLH1及PMS2,子宫内膜癌LS者,最常见的MMR基因缺失为MSH2及MSH6。最后针对L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发现,对于MLH1及MSH2突变携带的结直肠癌患者,其结肠癌发病部位以右半结肠居多(24例,77.4%),结肠癌合并直肠癌者8例(25.8%),子宫内膜癌者病理组织学类型中:子宫内膜样腺癌者11例(84.6%),透明细胞癌及浆液性癌各1例(7.7%),故右半结肠癌者出现LS的可能性较高,而对于子宫内膜癌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者,则其出现LS的可能性增高。

虽然目前国内针对LS的筛查还未普及[14],多数临床医师对其尚未充分认识,MMR基因检测亦未被纳入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的防癌常规筛查[15-18]。但有效提高临床医师对LS的整体认识,积极实施LS筛查,更好地对高危患者做好预防,对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与子宫内膜癌具有重要意义[19-20]。

综上所述,对于结直肠癌者,尤其是右半结肠癌MLH1及PMS2阙如,其出现LS的概率較高,对于子宫内膜癌者,病理类型为鳞癌且MSH2及MSH6阙如者,其发生LS的概率较高。

[参考文献]

[1]Bonadona V,Bonaiti B,Olschwang S,et al.Cancer risks associated with germline mutations in MLH1,MSH2,and MSH6 genes in Lynch syndrome[J].JAMA,2011,305(22):2304-2310.

[2]胡君,陶霞.Lynch综合征相关性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16(1):85-87.

[3]曾桢,董颖,张岩.子宫内膜癌中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筛查Lynch综合征及其临床病理特点[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7,26(4):241-245.

[4]黄骁昊,韩素萍.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2):2209-2211,2216.

[5]珠珠,黄鉴,潘国庆,等.云南省7个Lynch综合征家系中致癌基因突变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15,42(4):389-393.

[6]杨继清,刘新良,邵永孚.Lynch综合征诊治进展[J].河北医药,2013,35(14):2185-2186.

[7]刘大江,杜文静,杨永秀.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新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6,43(1):67-69.

[8]杨通印,易韦,褚明亮,等.126例子宫内膜癌中Lynch综合征的初步筛查[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3):273-277.

[9]李晓芬,袁瑛.中国Lynch综合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5,4(3):244-249.

[10]钟晨菡,李晓芬,徐栋,等.Lynch综合征的诊治进展和家系管理[J].中国肿瘤临床,2016,43(20):883-886.

[11]于跃,原继荣.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新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24(10):134-136.

[12]胡灵丹,马秀梅.Lynch综合征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6,22(5):349-354.

[13]叶天仪,姚洪文,吴令英,等.34例子宫内膜癌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其与Lynch综合征关系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42(8):432-436.

[14]方晨燕,张平,张英丽,等.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7,23(6):528-534.

[15]解澎,任景丽,汪文杰,等.回族Lynch综合征一家系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突变情况分析[J].山东医药,2016,56(28):16-18.

[16]高浩基,赵任.Lynch综合征的临床诊治[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4,19(6):555-558.

[17]蒋来,李德川.Lynch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4,3(4):280-282.

[18]臧麗娟.微卫星不稳定性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8,39(1):8-13.

[19]Moufid FZ,Bouguenouch L,El Bouchikhi I,et al.The first molecular screening of mlh1 and msh2 genes in morocca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shows a relatively high mutational prevalence[J].Genet Test Mol Biomarkers,2018,22(8):492-497.

[20]Dray BK,Raveendran M,Harris RA,et al.Mismatch repair gene mutations lead to lynch syndrome colorectal cancer in rhesus macaques[J].Genes Cancer,2018,9(3-4):142-152.

(收稿日期:2018-07-18  本文编辑: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