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6卷总目次

2019-03-15 11:50

总216-221期,2018年1-6期;括号内(期数·起始页码)

马克思主义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陈金龙(2·1)

中共十九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祥兴,等(2·6)

从历史视阈看中共十九大的鲜明特色

高正礼,等(2·12)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路向

张 涛(2·50)

马克思主义“三原”问题的诠释学探析

彭启福,等(3·1)

习近平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话语体系及其价值意蕴

刘 华(3·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

王先俊(4·1)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共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蒯正明(4·9)

亚当·沙夫的“青年马克思观”及其理论特质

王 燕(5·32)

驾驭资本逻辑:理论基础、机制保障和实现路径——基于中国道路的分析

秦慧源(5·39)

徽学研究

论明清徽商的职业教育

王世华(1·1)

从乡俗仪礼到文化消费——徽州舞蹈资源的文化重构

陈元贵(1·13)

徽州文书置产簿的形成及其史料价值——以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藏置产簿为中心

封越健(4·7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商帮史研究鸟瞰与寻思

李琳琦(6·28)

清代徽州佃仆的宗族意识与族谱书写

黄忠鑫(6·32)

经济史苑

重庆开埠与传统金融业的现代转型(1891-1937)

刘志英,等(1·119)

中国近代金融风潮防范——以政府治理为中心

兰日旭(1·128)

以运动促进运动: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易棉阳(2·82)

1930年代“商资归农”的重新审视

龚 关(2·90)

交通便塞与古镇兴衰——基于皖南西河古镇田野调查的研究

朱小阳(2·97)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王朝周期性兴衰——以中国封建王朝制度变迁为例

杨德才,等(3·117)

近代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与国家治理

马金华(3·123)

洋总工程师负责制与近代航道疏浚业

伊 巍,等(4·82)

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发展战略的演进与绩效

肜新春(4·90)

联以兴港:水陆联运与连云港的经济变迁(1933-1937)

杨向昆,等(5·6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公库网的构建与实施

任同芹(5·74)

联营:民国时期华资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与实践——以北四行为例

马长伟(5·82)

关于上海银行公会发起和成立若干史事的考订

吴景平(6·1)

国民经济核算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以20世纪40年代巫宝三对“国民所得”的估算为中心

缪德刚(6·19)

上海解放初期外汇市场结构与业务变动历程探析(1949-1952)

宋佩玉,等(6·105)

苏皖劣币争端及治理困境(1914—1924)

许梦阳(6·113)

抗战时期石家庄商品流通格局的变动(1937-1941)

熊亚平(6·119)

经济学

长江经济带终端能源消费碳减排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分析

田 泽,等(1·92)

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状态空间分析——兼与马学俊等商榷

王 维,等(1·101)

公司特质风险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吗——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

花冯涛(1·108)

市场化进程、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与企业社会责任

林钟高,等(2·57)

服务业集聚、市场潜能与行业收入差距——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分析

孔庆洋,等(2·69)

我国经济新常态是周期性因素驱动的么?——基于摩擦和结构性冲击的DSGE模型框架分析

周 波,等(3·82)

民间借贷机构利率能够精算定价吗?——一个Black-Scholes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何 涌(3·96)

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不合理因素”分析

伍旭中,等(3·103)

推动地方企业海外并购的政府制度体系构建

顾晨婴,等(3·11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

夏万军,等(4·111)

投资者行为、资源依赖与供应链股价崩盘传染研究

徐 飞(4·122)

企业风险承担行为与股价崩盘风险研究

孙艳梅,等(4·134)

总经理—董事长的“乡文化”能提高企业绩效吗?

赵斌斌,等(5·44)

创业与农民工幸福感关系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研究

岳园园,等(5·55)

零售商优势下制造商引入网络直销渠道策略研究

张廷龙(6·125)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福利动态趋势与财政调控绩效分析

赵桂芝,等(6·133)

政治学·法学

住宅社区协会:美国城市治理的新探索

曹升生(1·43)

苏联民族联邦制的理论逻辑与内在张力——以列宁的国家结构理论为视角

傅 强(1·50)

当前我国女性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原因分析——基于某市监狱女性在押人员的调查

吴鹏森(1·58)

利益分享视阈下的“资源诅咒”——基于三个矿区个案的比较研究

曾 明,等(1·70)

集体记忆与农民的环境抗争——以安徽汪村为例

张金俊(1·77)

社会治理视阈下西方警治模式的演变

周 凯(1·86)

信息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王学俭,等(3·13)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及管辖权分析

赵 云,等(3·19)

不确定性、国际合作困境与国家对相对收益的考虑

韩召颖,等(3·29)

引领与自主:对嵌入式社会组织党建的思考

孔卫拿(3·36)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现状、演进与特征

马忠法(3·56)

无形财产权体系论纲——基于信息及其活动无形的建构

周俊强(3·67)

PPP背景下政府采购合同法律属性新解

王 超(3·76)

培养正确的“三观”: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李春华,等(4·25)

从政治价值到伦理品格: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道德建构及学校融入

薛晓阳(4·31)

电视版权引进的商品化逻辑与公共品博弈

张 韵(5·107)

“文明”观念与19世纪末美国的排华浪潮

刘义勇(6·86)

洞朗事件与“一带一路”在南亚的走向

徐志民,等(6·97)

情感、空间与社区治理:基于“毁绿种菜”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卢义桦,等(6·141)

农村征地中的限度博弈

刘 锐(6·150)

哲学·伦理学

说《论语》中的“义”

臧 宏(1·19)

《大学》“八条目”的义理结构与价值前提辨析

李祥俊(1·29)

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探究

胡梅叶,等(1·36)

论康德从意志到自由意志的思想

温纯如(2·37)

沙夫茨伯里的“内在形式”说及其对德国教化观念的影响

鲍永玲(2·44)

朱光潜后期美学思想的演进与贡献

陈育德(4·16)

西方德性与幸福关系之辩及其当代启示

林 剑(4·58)

“敬酒”与“还泪”——走向同情之境

贡华南(4·64)

论北宋士人的“好名”:以欧阳修为例

李昌舒(5·10)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仁”还是“恕”——以朱熹的解读为中心

乐爱国(5·19)

“乡原”何以为“德之贼”——早期儒家对“学为君子”思想的反向阐释

赵清文(5·25)

“工具模型”与科学史的社会学重建

郝新鸿(5·112)

未来的限度:信息时代科技理性“演义”的哲学之困

李 丽(5·119)

《周易》“王用三驱”阐说的学术史考察

陈业新(6·9)

自然科学视野下的自由意志问题

刘清平(6·72)

人造与自然:人文领域性质、功能和方法之关系的再思考

李 伟(6·80)

教育学

行为意义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建构

徐 赟,等(2·104)

解释学本体论转向下的教学四重对话关系

孙田琳子,等(2·110)

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CEPS追踪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方 超,等(2·116)

1930年代关于学制改革的论争——基于报刊史料的考察

吴月红,等(2·125)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院校漂移及其政府治理——基于安徽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考察

阮成武,等(3·133)

论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养成的模式

蔡清田(3·140)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角下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困境分析

柳丽娜(3·146)

教师交往行为与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路径——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

陶 佳(3·151)

嵌入工匠精神: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理念与路径

朱家存(6·59)

历时性阶层要素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模型建构研究

张天雪,等(6·64)

文学·艺术学·语言学

洪昇《长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参证李天馥、查慎行、 赵执信、李孚青诗

邓小军(2·18)

台湾当代乡愁诗意象新论

张应中(2·31)

沈颢《富春山居图》临本题跋考述

陈 波,等(2·135)

传统彩塑与动漫角色设定中的中国元素——以筇竹寺五百罗汉造像为中心

吴 浚(2·143)

学科学理共识及西方乐派对培育中国乐派的意义

刘元平(2·150)

“处可寒”语源考

储泰松,等(3·42)

英汉语话题结构中的阻隔效应

张孝荣(3·48)

域外汉籍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张伯伟教授访谈录

张伯伟,等(4·40)

清代文化家族与桐城派的演进

汪孔丰(4·49)

上海—北京:从媒介生态看战后中国大陆文学转型

黄万华(5·1)

从《地下铁道》探析怀特黑德笔下恶的内核与演绎

庞好农(5·140)

芳茜的困窘与哈代的现代主义

刘 萍(5·146)

自我同一性理论视角下的哈姆雷特形象探析

孟留军(5·152)

南宋诗人徐似道生平与创作考

胡传志,等(6·40)

邓汉仪与清初唐宋诗之争的走向

代 亮(6·51)

社会学

宋明广东仕宦推行孝文化探析——以博罗陈孝女为例

刘正刚,等 (1·138)

1849-1940年间中国和日本移民秘鲁比较研究

何美兰(1·148)

重塑空间:大数据对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再建构

黄时进(4·97)

城市治理困境的生成与消解——基于城市空间的视角

陈 鹏(4·105)

社会学视域下现代体育消费中的酒文化问题研究

高 升 (4·144)

论中国体育养生理念的国际传播

张 斌,等(4·151)

农村隔代家庭的养老功能——基于留守儿童养老支持的分析

吴翠萍(5·91)

我国城市双困老人护理社会救助的费用估算

刘晓雪,等(5·97)

拉铁摩尔对近代东北移民的考察及其认识限度

赵志辉,等(5·125)

公共性的建构:基于近代红十字会疫病防治的考察

丁泽丽(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