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迫

2019-03-15 00:21王云一
青年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由意志强迫症

王云一

摘 要: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中,为了改造暴力罪犯亚力克斯,监狱采用了“厌恶疗法”,使得亚力克斯产生了类似强迫症的症状。“厌恶疗法”是在人为制造强迫,是强迫的强迫。本文从“厌恶疗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失效以及风险三个方面,探究了“厌恶疗法”对强迫症的模拟。

关键词:发条橙;厌恶疗法;强迫症;自由意志

一、强迫的制造——厌恶疗法

(一)“厌恶疗法”的原理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是一种精神治疗方法,它将厌恶刺激作为惩罚性的无条件刺激,与引起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相结合,从而引起患者对原有条件反应的厌恶、恐惧或回避,使患者消除已形成的不良行为。厌恶疗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種,在二十世纪初期形成的行为主义思想指导下,“厌恶疗法”的使用者深信非适应性行为与适应性行为一样,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在民间,人们会为了矫正婴儿吮手指的习惯而在婴儿的手指上涂刺激性的药剂。“厌恶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临床运用,比如用电针刺激治疗酒精依赖患者。

(二)文学想象中的“厌恶疗法”

《发条橙》中政府对亚历克斯实施的“厌恶疗法”是一种极端的文学想象。在伯吉斯笔下,《发条橙》中的社会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存在,科技的发达让人类开始移居月球,流氓们却在遍地作恶,主人公亚力克斯说着青少年们专用的“纳查奇”语,喝着掺毒品的牛奶,听着交响乐实施犯罪。监狱人满为患,统治阶层用“厌恶疗法”快速改造犯人,将他们再次投放进社会。

在监狱中,医生将亚力克斯固定在椅子上,用夹子夹住上下眼皮,然后让他观看各种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 尤其是表现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法西斯暴行的影片, 并配上他喜欢的古典音乐, 同时给他服用或注射让他恶心的药物。通过强行植入的联系,在接受治疗后,因为形成了新的条件反射,亚历克斯 “成为新人”。

强迫症和“厌恶疗法”看起来是两个迥异的概念,然而在《发条橙》中,接受“厌恶疗法”之后的亚力克斯一产生暴力念头就会生理不适的行为特征,与强迫症病人受到强迫观念支配的症状有出奇的相似之处——二者都受到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的支配。强迫症和“厌恶疗法”存在联系。“厌恶疗法”可以表现为对强迫症的模拟,欲望受到压抑——强迫观念形成——强迫行为出现,强迫症和“厌恶疗法”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然而,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虽然强迫症病人的受到了外界刺激,但其强迫观念的形成却是自发的、缓慢演变的,压抑自身欲望的主体是自己,“厌恶疗法”却是他者强行施加的、急剧形成的,将患者的行为与主体性对立起来。

医生曾对亚力克斯说,“你正在被造就得精神健全、身体健康。”在《发条橙》的社会管理阶层看来,人们可以被机械的管理,哪怕是完全与人性对立的。在厌恶疗法的临床实践中也大量存在患者依从性差的情况,“厌恶疗法”对强迫症的模拟带有强烈的社会隐喻,其最终的失败也成为《发条橙》对现代性的思考和反叛。

二、制造强迫的失效:意识与行为的根本对立

(一)表面的行为矫正

亚力克斯在受到改造以后,成为毫无还击能力的“病人”,在另一轮暴力中,他却成为了受虐者。接受完治疗,亚力克斯被带到公众面前,以展示“厌恶疗法”的效果,在观众们面前,他被辱骂,被殴打,却只能跪地求饶,甚至去舔施暴者的皮鞋。然而亚力克斯的心里却一直在蔑视这种作秀,他“自感愚蠢至极,分明又是演戏嘛。”

回到社会中的亚力克斯十分痛苦,他不能直视任何暴力血腥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甚至在被欺侮时无法做出反抗,而是一直被应激反应控制。他成为了身体和精神上都不健全的弱者,无法正常生活。

(二)行为与意识的对立

伴随着奥托·斯卡德里克的《第三交响曲》狂热的旋律,不堪折磨的亚力克斯本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病床上醒来之后,他竟完全恢复了对暴力和色情的感知,再一次的感受到激情。在老去之后,他发出了“青春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的感叹,那时的他已经自发的意识到暴力的错误,不需要任何的行为矫正,也并不会被欲望支配。理性的回归意味着 “厌恶疗法”对强迫的模拟只能停留在行为层面,是不可靠的,终会失效。

在真正的强迫症患者身上,可以明显看出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的统一性,其行为经常表现为经年累月的习惯。“厌恶疗法”与强迫症的区别如同规则和习惯的区别,规则旨在人为规定出习惯,达到对习惯的模拟,而要真正改造习惯却很难实现。

《发条橙》的主人公大约生活在18世纪,那时的欧洲正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社会受笛卡尔、拉·美特利等人的机械论思想,人们相信人性可以由外部因素控制,机体的平衡机制能够被完全控制,“行为主义”疗法才由此应运而生。导致“厌恶疗法”失效的原因在于将人的意识和行为完全对立,疗法不考虑病人本身的意识,而将病人的行为当作唯一标准。治疗并不能根本地改变病患的意识,因而阿历克斯受到的强迫观念支配仅仅是暂时的,而不具备真正的效力。

三、制造强迫的风险:集体的强迫对自由意志的剥夺

伯吉斯在最后一章给阿历克斯设定的结局是:回归社会的安定分子,自发的远离恶。他希望通过人对善的自觉选择来宣扬理性的价值,行善还是作恶取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

在阿历克斯被改造成一个“病人”后,他失去了反抗的权力,失去了人格的完整,他无法保护自己,成为一个极度“善良”却毫无灵魂的人。只要一听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他就痛苦异常。他是被迫讨厌这首曲子的,为了摆脱这种精神控制,他甚至选择跳楼自杀。

当面对“他没有真正的选择权,对不对?其虚假性显而易见,他不再胡作非为,同时也不再能够作道德选择”的批评时,推崇“厌恶治疗”的布罗兹基大夫微笑着回答,“我们所关心的不是动机,不是高尚的伦理规范,而仅仅是减少犯罪。”失去自由意志的人如同上了发条的橙子,肉体丰盈,却无法进行自由选择。“亚历克斯自始至终是发条橙,是从事远低于选择层次的机械暴力的器具,而他所在的悲凉的‘社会主义英国,更是一个硕大无朋的发条橙。”伯吉斯在《发条橙》中一再表达的思想是:当科学剥夺了自由意志,人就沦为了机械的发条橙,然而有自由意志的人,即使犯过罪,也依然可以获得救赎。

在弗洛伊德看来,宗教是一种全体性的强迫症。强迫症病人都有用仪式化的行动抵消焦虑的倾向。而在《发条橙》中描写的统治阶层对人性的机械化改造,也是使人被行为控制,失去自由意志。以代表着机械思维的“厌恶疗法”来诠释强迫,形成了强迫的模拟,人性与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对抗是强烈的,因而人最终挣脱外界加之于自身的强迫意志显得顺理成章。然而真实的强迫症病人却在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被自发的强迫意志控制,当这种控制成为得到集体认同的惯性思维,人会比上了发条的橙子更加危险。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伯吉斯著,王之光、薄隆译,发条橙·莫扎特与狼帮[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

[3]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出版社:长春,1998.

[4]周文珺.自由意志的放纵与沦丧——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的启示[J].文艺论丛,2006(04).

[5]王祺.论厌恶疗法[J].法制与社会.2009(8).

[6]叶应华,陈娟.电针刺激厌恶疗法合并心理疗法治疗酒精依赖患者的康复护理模式[J].华西医学.2014, 29(5).

猜你喜欢
自由意志强迫症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探析秘书之独立人格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
想象与自由:反思文学价值的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