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问问题吗

2019-03-15 02:14克里斯·沃斯塔尔·拉兹
读者·校园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回答者封闭式开放式

克里斯·沃斯 塔尔·拉兹

心里有了疑惑想要發问,不敢问或者不知道如何开口是常见的沟通困扰:想要了解刚认识的人,问多了像査户口;想要关心某个人,但问起事情经过像是在审犯人,惹得对方更不高兴了。

还有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家乡灵魂拷问”系列:“你是山西人,家里是不是有矿?”“你是四川的,是不是天天吃火锅?”以“你知道×××吗”开头的自问自答式提问。领导谈话开场白:“你觉得你的价值在哪儿?”还有根本不该问出口的问题:“你怎么还不结婚?”

为了让大家少受点儿折磨,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给出了几个提问法则。

善于区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很多谈话技巧会建议人们“多提开放式问题,这样会让谈话更自然流畅”。这是因为开放式问题会让回答者占据主动权,体现出“倾听比表达更重要”的谈话模式。简单来说,开放式问题不能通过“是”或“否”来简单回答,要让回答者说得更多。

通常来说,封闭式提问是有限定条件的,比如,你问别人关于生小孩的看法,如果限定了“你喜欢男孩还是女孩?生一个还是生两个”,这种提问本身就会“先入为主”,很多时候回答起来并不舒服。线上聊天的“在吗”也属于典型的封闭式提问。

但开放式问题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你想得到一些明确的回答,比如,询问某件事的进度,封闭式问题是最有效的提问方式。所以,如果下次老板问你“这件衣服好不好看”的时候,少扯些别的,告诉他好看或丑就够了。

想要对方诚实作答,试着把糟糕的情况放进问题里

有时候在一些不乐观的情况下,负面的预设型提问会更有效。比如,外卖迟迟不来,你心生疑虑时可能会问:“怎么回事?什么时候能送来?”或者朋友迟到了,你问:“你到哪儿了?”这些问法都不如改成:“你是不是得晚一些才能到?堵车了,还是遇到啥情况了?”再如,工作中想要确认对方进度,直接问“这件事什么时候能做完”,不如换成“是不是得延期了,还要多久”。

这种提问方式类似于“给对方台阶下”,降低了对方回答问题时的心理负担,否则你的提问听上去很容易像是在指责和质问。

不要乱抛问题

与人在初识阶段聊天,想要了解对方难免会问很多问题,但如果操之过急,会引起对方不适,这时候需要找到一个有趣的切口,把话题深入聊下去,就可以避免“查户口”式的尴尬。

比如你问对方:“老家在哪里呀?你是做哪方面工作的?你平时喜欢做什么?”这种连续的东拉西扯就尴尬而不自然。所以在试探性地提问时想要显得自然,可以集中在一个话题上慢慢寻找双方共同的兴趣点,再慢慢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法来延展话题让对方聊下去,这既体现了你对他回答的好奇和感兴趣,又让对方不断有“被倾听”的感觉。

心理学家Arthur Aron提出了著名的“36个问题”,号称能够帮助约会的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进入谈话状态,大家不妨参考一下。

猜你喜欢
回答者封闭式开放式
基于YOLOV5与Raspberry PI及Arduino的视觉开放式智能机器服务平台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游戏元素分析
开放式与封闭式社群的运营比较分析
未来人马丁
街区制小区物业管理创新研究
分答与知识共享
晨星开放式基金业绩排行榜
留学贴吧
留学贴吧
高中物理实验室开放式教学与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