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的教学设计模型稳健的专业成长路径

2019-03-15 02:00王香利刘晓东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一致性教学设计

王香利 刘晓东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也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可以从整体性视角、支持性的环境、开放性的框架、结构化的反思和可复制的技术五个方面为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提供帮助。

关键词:一致性;教学设计;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评一致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对于教师而言,一种是对于教育专家而言,前者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后者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和命题专家的命题应该保持目标一致性。在本文中主要立足于前者。和教—学—评一致性类似的词语还有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性、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一致性教学等多种说法。

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一致性的思考目标、教学和评价问题。课堂内部的一致性是课堂外部一致性的基础。如果教师具备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的能力,那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新课程一致性也就有了实践保证。课程标准、外部评价和课程实施的一致性要求给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落实一致性提供了框架指导。课堂内部一致性模型和课堂外部一致性模型的关系(见图1):

一、整体性的视角

我国传统教学论缺乏教学设计研究,教师的教学科研一直存在过分重视教法研究的问题。教—学—评一致的实践框架是一种整体的视角,要求系统地考虑教学系统的各个成分,而且指出了教学系统中的主要成分。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课标,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考虑教学评价的实现条件、评价标准等问题;其次,教学评价不能仅仅是总结性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实施、教学目标达成的整个过程;教学策略选择的有效性要靠学生学习结果来检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检测。总之,整体性的视角,避免了片面强调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矛盾对立的情景,给思考教学的效果一个结构化的思维框架。

二、支持性的环境

中学教师常常把高考比喻为“指挥棒”。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常常是从低年级开始试点。新课程改革以来,普通中学的教师聆听专家讲座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从行动上依然不敢有所改变。不是我们的教师缺乏教学科研的熱情,也不是新课程理念不够深入人心,也不完全是因为缺乏新课程资源,而是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谁也承担不起高考失利的后果。所以,新课程十年来,可以说,高中新课程改革,尤其是高三的课程没有从根本上走出“讲练考”的模式。

教—学—评一致的实践框架提供了这样一个无风险的环境。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既是一种宏观的理念,同时也是具体的教学设计技术组成。教学目标的设计技术、教学策略的选择技术、教学评价的优化技术,在一致性的框架内(如图2)都可以不断精致化。如果一个要素出现了精致化,势必会导致整个实践框架的其他要素也产生一致化的需求。

而且学习者不必一次整体地移动教—学—评一致的整体框架,可以采用小步学习的方式慢慢来改进。这样对于教师来说是简单的,而且新手教师在不断小幅度改进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会加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也能够逐渐地感受到本设计模型提供的便利。在安全的技术框架下,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更加有利于促进教师反省。

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经验,要我们完全放弃自己以前的做法皈依另外一种理论,就是证明自己以前的做法要么是错的,要么是低效的;而且我们辛辛苦苦的学习还不一定伴随满意的效果。在现实中有太多的教学改革效果不佳,在行政主导的评价体制下被归因为教师没有能够完全领会课改精神。工作以后更加理解了普通教师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作为评价体系中的弱者的那种有口难辩的苦衷,理解了普通教师尤其是年长的教师面对改革的迟疑态度。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以容许我们置身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尝试新的态度,看看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否像之前的方法一样有效,并且还能带来额外的效果。所以采用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模型指导教学设计,最坏的结果也是没有进步。

三、开放性的框架

一致性的框架超越了具体教学模式,具体的理论,保持了对各种理论的开放。以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自从布卢姆公布其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分层以来,产生影响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有数十种,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的重点不是去完善理论,而是应用专家的视角来设计一节高效的课堂。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对于任何一种教育目标分类学都是开放的。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设计的理论。

四、结构化的反思

如果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可以按照教学流程去思考是不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一般的顺序应该和教学设计流程保持一致,如果教学目标设计是合理的,并且教学行动方案和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那么教学行为就是可以接受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应该取决于教学设计的非可控要素。

五、可复制的技术

这一点主要针对教学的有效性而言。虽然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想被高高举起,但是有效教学只能在原则层面提出建议。教学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目前尚不清楚学生的学习机制,学校办学条件,学生的家庭背景、已有经验等的影响,同样一种方法,魏书生能用,青年教师用就不一定行得通;这或许就是“教育是一门艺术的”说法的来源。正如上图所示,教—学—评一致的教学实践框架,容许教师置身无风险的教学环境,采用整体的视角,逐步改良教学设计的某个环节,最终达到更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模型(如图7)是一个开放的教学模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无风险的环境,通过循序渐进的努力,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行动的顺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教—学—评一致性含义与意义[J].中小学教学与管理,2013(1):4-6.

[2]郑兰琴.为什么要研究一致性而不是有效性[J].中国电化教育,2015,1(332):20-23.

注: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一致性的实践研究——学业质量标准的视角》(课题编号:JCJYC18120719);2018年度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目标—教学—评价一致的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jcjykt2018070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一致性教学设计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