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发展使命研究

2019-03-16 03:34屠鑫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5期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

屠鑫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資料法对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教育生活化本质是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回归生活,学会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肩负助推“健康中国”“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发展的使命,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体育教育生活化  发展使命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133-02

党的十九提出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宣言,并陆续提出“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发展战略。新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教育新的使命和要求,培养高质量的国家栋梁是重中之重。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肩负的发展使命是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因此本文基于实践主义思想为导向,论述教育与生活的辨证关系,并阐述新时代发展使命,为后续体育教育生活化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  教育与生活的理性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就需要教育,任何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广泛传播,并形成群体观念而为社会共享,文化人类学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是文化、传播、传承、创新的主要机制和途径,任何文化式活动都可称为教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对外部世界各种事物进行价值思维肯定所创造的,因此文化源于社会生活实践而高于社会生活实践。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实践三者关系可以推断出:教育是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社会生活实践是教育的源泉、目的、内容等统一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于社会生活实践,同时教育内容和形式等的选择也决定着受教育者社会生活化的程度和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四大教育支柱也是教育生活化的具体外在表现。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和生活的辩证关系认识异途同归,如美国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英国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我国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生活化本质为让学生回归生活,学会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

2  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发展使命

2.1 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实现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思想,十九大报告则宣布正式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体育教育生活化则是疾病预防,保持健康的最经济化的预防方式,它强调体育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个体自身的一种无须强迫、自由自觉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可以说是“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生活体育方式,“运动是良医”理念深入人心。它与终身体育理念异曲同工,但相比于终身体育虚无缥缈,体育教育生活化更贴近于实践,更具有抓手属性。它从生活需要的视角出发让学生接受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同时又能让学生快速地将所学技能和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最终反作用于体育教学。这样双向反馈,既能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又能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

2.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卢家楣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爱国感、责任感、正直感、奉献感、公益感等)整体得分偏低(6.45分,最高分为10分),刚过及格线(6分),低于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情感总平均分;尤其是在与公正、友善等价值观密切联系的正直感、奉献感、公益感上得分较低。如此成绩的高校毕业生如何接力国家未来发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时代主题,更是我国教育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立德树人”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困惑的最佳答案。马约翰先生说过,体育是教育中唯一比较全面、完整的系统,它发展身体效能,与精神品质并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是载体,通过体育运动孕育并助力德、智、美、劳4个方面均衡发展。体育是一个与己斗争、与对手竞争、与天与地相征服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个体、团体、社会群体相互融合的生存法则外显体验游戏,通过体育实践过程可以使个体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适应社会,形成独特三观的熔炉。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中展示出来的正能量,“不抛弃不放弃”“顽强拼搏”“人生能有几回搏”等体育精神正是当代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就是让体育精神和体育意志等伴随大学生校园生活,通过高校体育生活化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当代体育精神,并通过体育活动使自身感悟的体育精神融入到体育实践中,进而融会贯通至社会生活实践中,以体孕德,以体立德,以体扬德。

2.3 推动“体育强国”战略发展

高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将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个层面推动“体育强国”战略发展。(1)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体育。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从事各式各样的工作,成为社会大众的一份子。在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还不够成熟、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还不完善的背景下,社会大众在高校期间接受的体育教育知识和技能成为其保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校期间终身体育思想的接受,体育运动价值和健康运动理念的自我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我锻炼和周边群体的体育锻炼,为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创造了条件。(2)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与学校体育。高校毕业后在教育系统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学生,其在高校期间接受的体育教育生活化理念,会无形当中影响着自身周边的学生,进而形成榜样示范作用,掀起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同时学生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各项体育问题,老师也可以借助于以往接受的知识给予解答,此外也能很好地理解和解释学习和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有效解决学习与运动之间的时间矛盾。周而复始,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体育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持续灌注,可以有效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多年顽疾,培养体育运动爱好者,也为我国竞技体育项目提供良好的后背人才基础,进而扩大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筛选的基数和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3  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是与终身体育思想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抓手。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生活场景为教育场域,通过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体验和丰富的健身健康知识普及,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鉴赏能力和参与能力,时时打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教育宗旨,进而在一定程度推动“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发展和实现。

参考文献

[1] 郗春嫒.教育变迁视野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路径及其困境——以云南布朗族为例[J].民族学刊,2013,4(2):10-16,94-95.

[2] 腾星.教育人类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42.

[3] 黄道名,杨群茹,张晓林.“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困境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03-107,123.

猜你喜欢
新时代高校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