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定位、路径与对策

2019-03-17 17:27谢炜聪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走廊广州科技

谢炜聪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科技创新走廊是以高速公路和轨道等交通要道作为依托的轴线(廊道),高度集聚科技企业、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信息及资金等诸多创新要素的空间区域,是实现科技与产业集聚发展的高效形态。创新走廊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创新区块,该区域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工业革命的萌芽地。美国101公路沿线的“硅谷”地区是最早酝酿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创新走廊发展的现代典范。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走廊还有美国波士顿128公路沿线地区、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创新区块等。我国科技创新走廊发展比较成熟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探索和实践,主要有沪嘉杭G60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

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并实施《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以广州、深圳作为创新发展的“双引擎”,正式进入规划实施建设阶段。广州抓住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契机,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产业基础雄厚、核心创新平台众多、科技创新人才智力的巨大优势,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引擎和支撑引领的作用。

一、广州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历程

(一)“带状组团东进拓展”:广州探索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雏形

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后,广州编制了《广州城市总体规划(1984-2000年)》,城市结构从“以旧城为基础的单中心”扩展成为“带状组团格局”,采取沿珠江北岸向东发展的思路,形成“旧城组团、天河组团、黄埔组团”的城市框架[1]。天河组团率先建设天河体育中心作为1987年六运会主场馆,开始集聚发展高科技产业;黄埔组团则重点建设和发展黄埔港和广州开发区,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至2006年天河区已经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产业,汇聚创新环境所需的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天河北路和珠江新城等区域的商务配套设施和高级服务业齐全,大量的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公司集聚办公,具备了科技创新走廊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和良好基础。广州开发区则有效整合了广州市东部板块各类经济功能区资源,成为全市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广州的集聚地,总部经济形成一定规模。伴随着广州市城市格局的发展,一条发端于天河区珠江新城区域,向东延伸到广州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发展走廊雏形清晰地显现出来。

(二)“创新四核十三节点”:广州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点

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不懈奋斗,广州至深圳区域已经积累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和资本,完全具备了科技创新走廊所需的创新产业核心要素、科研基础设施、创新政策环境以及创新支撑条件。在市场的作用下,各类创新要素沿广深高速、穗莞深城际以及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不断集聚,自发地形成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雏形。

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明确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南至深圳大鹏,沿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域[2]。

广州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双引擎”之一,在高校科研院所、前沿技术研究、人才智力集聚等方面优势突出,承担着“创新大脑”的重要角色,其建设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重点是“创新四核十三节点”。创新四核为: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四大核心创新平台,主要分布在番禺区、海珠区和黄埔区。创新十三节点为:国际生物岛园区、天河智慧城、中大国际创新谷和南中轴创新带园区等13个创新基础好,能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创新节点。

(三)“一廊四城多核心”:广州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趋势

从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以来,广州在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一年时间里,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丰硕成果[3]。截至2018年9月,广州全社会R&D经费支出532.41亿元,增长16.4%,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全市科技创新企业近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众创空间164家(国家级53家)、 孵化器261家(国家级26家),孵化育成平台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2018年8月,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更加充分地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城市的产业和区位优势,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香港、澳门”为主轴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带。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在“一廊四城多核心”的创新格局指引下,广州市提出在加快推进“创新四核十三节点”建设的同时,积极吸引并对接全球创新资源,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城知识创造示范区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强与港澳的教育、科研、文化、交通、医疗等全方位合作,不断完善穗港、穗澳对接合作机制,推动人才和资金等科技创新要素便捷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携手港澳共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4]。

二、广州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中的定位及实现路径

(一)“核心引擎”:广州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定位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强化广州和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将两城市定位为创新发展“双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5]。按照规划定位,结合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基础和实际,广州应定位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引擎”。

(二)“发展—带动—辐射—引领”:走廊定位的实现路径

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引擎”定位的实现路径为“发展—带动—辐射—引领”,即从立足自身发展,带动广佛协同创新,横向及纵向逐步辐射周边区域及港澳,最终形成引领全国创新的整体效果。具体为:广州通过加强自身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以广佛强强合作作为极点带动广佛创新同城发展,在此基础上辐射珠江东西岸城市群和东莞珠海等区域,充分发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引领作用,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的重要载体。

1.自身发展。广州作为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大脑”,人才智力要素高度集聚。广东省教育厅阳光政务平台2018年数据显示,广州拥有普通本专科院校84所,占全省54.9%。《广州人才发展白皮书(2018)》显示,截至2018年底,广州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资源总量达377万人,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98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493人[6]。广州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35家(国家级26家)、众创空间206家(国家级53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3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0家、科技企业突破20万家[7]。另外,广州还拥有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集中、产业门类齐全、综合带动性强、创新平台种类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优势。

广州应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先天优势,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立足广州大学城、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推动“创新四核十三节点”高质量建设,打造成为全球前沿科技成果的策源地、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粵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化基地,建设成为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增长极。

2.极点带动。广州和佛山自2009年3月正式启动广佛同城建设以来,两市在城市整体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协作、环境协同治理和保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启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来,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更高层次的广佛同城化。2018年8月,广佛两市共同签署《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12大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以广州为“创新大脑”、佛山为“转化中心”,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8]。

广州应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因素集中、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与佛山民营经济发达和制造业强的优势互补,聚焦IAB、NEM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以广佛科创产业示范区等具有标志性的合作项目为引领,探索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创新人才流动等创新合作机制,促使区域协调有序地创新发展,实现两地创新全链条深度融合,共同打造若干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产业集群。

3.区域辐射。广州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三角地区中北缘,与6地级市相邻,东连惠州,西邻佛山,北靠清远和韶关,南接东莞和中山,与香港、澳门隔海相望,是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长期以来,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作用,向外扩展寻求国际发展空间,向内带动珠三角区域周边城市发展,结合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携手港澳、珠三角地区兄弟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2018年,广州市不断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国铁和城际铁路高铁、珠三角城际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广州作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加速建成枢纽型网络城市,积极发挥着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广州应按照省委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的部署,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担当,发挥推进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主引擎和区域协调中心作用,通过推进更高层次的广佛同城化、深化更高质量的广清一体化、加强穗莞战略合作、挖掘穗中港口资源合作,引领珠江东西岸联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辐射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粤北山区生态发展区,实现创新绿色发展。

4.创新引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扩容延伸到港澳,科技创新形态由原来的“廊道”进化为“环道”,各类创新要素流动从走廊单向流动进化为闭环循环流动。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群的引擎作用。从空间布局来看,广州既是走廊科技创新集聚发动的起点,又是科技创新要素成果转换的终点。广州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走廊提供超级计算大脑和医药创新高地,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领作用。

广州应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发展引领极的作用,在基础应用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取得一定数量的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作为走廊创新引领的动力源。同时,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机制,提升前沿重点领域的知识创新供给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联合深圳、香港、澳门的科技创新资源,实现科技创新走廊的产业科学分工,促使创新要素有序集聚流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三、广州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对策

(一)打造产业集群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各城市都有适合发展不同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广州根据自身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结合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确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9]。在这一主导产业发展思路的指导下,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互联网等6个新支柱产业集群,出台“1+1+N”系列重点产业促进扶持政策,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广州以建设中心城区现代产业集聚核(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和广州科学城、国际生物岛等区域)为目标,通过分布在各区的四个核心创新平台和十三个创新节点,围绕着相应的产业发展方向,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和创新链,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核心创新平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文化创意和生命健康产业;“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核心创新平台重点发展“互联网+”产业;“广州中新知识城”核心创新平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知识经济产业;“广州科学城”核心创新平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

(二)优化创新生态

随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不断推进,科技企业、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以及创投风投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和跨国跨境资源的流动愈发频繁活跃。创新生态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高端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流向和集聚,是城市软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广州提出通过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优化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创新生态,提升基础应用研究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完备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集聚高精尖企业、高端人才和创投风投资本,到2020年末初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国家重要创新极。

广州优化创新生态,首先要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广州市“1+9”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为纲领,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的支持、运用和保护,组建科技创新基金带动区域创新创业投资发展,倡导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其次,围绕与创新主体相关的企业开办、合法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优化法制和政务环境,提高政务和金融服务质量,全方位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再次,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设施配套,营造利于创新产生、发展和集聚的良好人居环境。

(三)集聚高端人才

科技创新的核心层次是人才要素。高端人才在集聚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广州在落实“1+4”人才政策基础上,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以“人才绿卡”为载体更好地发挥聚才效应。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面向全球配置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强化“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诺贝尔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两院院士,引进掌握世界科技前沿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以双一流大学建设、国家和省特支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支撑,加快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育,加强高技能和高层次知识产权等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育。

在做好引才引智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大用才护才留才工作力度,深化人才分类评价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和人才服务管理机制,简化外籍人才和港澳地区人才永久居留、往返签证和工作许可等事项的办理程序,加强科技人才保障型住房的供应力度,解决高层次人才安居落户、税负减免、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具体问题,为高端人才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培育创新型企业

城市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生的科技创新引擎企业。广州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主导产业,在积极引进国际著名高科技企业的同时,还应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用好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大力培育本土优质龙头企业成为引擎企业,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同时,大力培育扶持企业创新主体快速发展,开展树标提质行动,做大做优做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发现、支持和培育一批创新型的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大幅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充分利用广州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引领各类产业园区、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建设,形成覆盖科技企业发展全周期,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为载体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在IAB、NEM和未来产业等领域打造若干高品质国际化的孵化器,提升孵化育成加速发展,为独角兽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支持帮扶措施助其释放增长潜力,为瞪羚企业解决快速发展过程遇到的研发投入资金大等共性需求,为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小微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场所、专项奖补及减税降费等鼓励创新政策。

(五)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聚焦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大战略需求,整合现有重大基础设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中心功能,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推广示范。支持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省实验室等机构与港澳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联合组建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实验室,共同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前沿交叉技术领域和特色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等主导产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完善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管理和成果转换机制,以多种形式建设、壮大研发机构,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面覆盖。同时,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创新办事处和创新研发中心,对接当代科技创新资源,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和成果转换。

猜你喜欢
走廊广州科技
神奇的走廊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