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区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建议

2019-03-18 08:55许景锋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年2期
关键词:珠江用水量总量

刘 洋,许景锋,姚 丽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2.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10)

1 珠江区水资源概况

珠江区地处我国最南端,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粤东、粤西、桂南沿海诸河和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等水系,行政区域涉及滇、黔、桂、粤、湘、赣、闽、琼等8省(区)及港澳地区,总面积57.9万km2。流域春雨连绵、夏季湿热、秋季少雨、冬无严寒,多年平均降水量155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30mm。珠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737亿m3,以地表水为主,地表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9.7%;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234.6亿m3,主要以地表水为主。2015年珠江区总供用水量为857.2亿m3,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量占比分别为58.8%、22.0%、18.2%、1.0%,农业仍是用水大户;流域地表水供水为主,占供水总量的95.7%。

2 珠江区水资源特点

(1)水资源总量丰沛,但人均占有量并不十分突出。珠江区面积仅57.9万km2,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737亿m3,以占国土6%的面积产出了占全国16.9%的水资源量,单位面积产水量高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量十分丰沛。但从人均占有量看,珠江区人均水资源量为2516m3,略高于2300m3的全国平均水平,并不是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珠江流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稀释了人均水资源量占比。

(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和旱灾并存。珠江区4—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导致径流主要集中在4—9月,年内分配不均匀。珠江区内的滇东南、桂西南、黔东南、桂中盆地等地径流深在600mm以下,其中滇东南地区的蒙自、开远、建水一带,平均径流深仅50~150mm。流域洪涝灾害频繁,20世纪90年代以来,接连发生了“94.6”“94.7”“97.7”“98.6”“05.6”“08.6”等大洪水。洪灾损失很严重,如“05.6”洪涝灾害仅两广就有1263万人受灾、13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36亿元,洪涝灾害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影响,流域内的滇东南、桂西南、黔东南、桂中盆地、海南岛西部、雷州半岛等地区旱灾时有发生,总体呈现频次高、持续时间长、损失大、涝旱急转等特点。如滇中等地十年九旱,约3年就有1次大旱;广西2004年发生50年一遇秋冬连旱后,2005、2006年又接连发生了严重春旱;1998年和2005年西江都发生了30~50年一遇大洪水,但洪水过后又发生了严重的秋冬春连旱。

(3)用水量基本趋于稳定,但省区之间差别大。从2005年到2015年,珠江区供用水量介于857.2亿~883.4亿m3,基本趋于稳定。珠江区用水量年度变化如图1所示。从图1来看,2005—2010年珠江区供用水量总体处于平稳上升阶段,用水总量从873.6亿m3上升至883.4亿m3,2010年用水总量达到了11年来的顶峰;2010—2015年,随着珠江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逐步加强,流域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不断提升,用水总量略有下降,用水总量从2010年的883.6亿m3下降至2015年的857.2亿m3,后4年基本在860亿m3左右。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气候因素和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区内各省(区)的用水指标差别很大。例如2015年的人均用水量,广西和福建两省(区)均在600m3以上,福建省高达到814m3,云南、贵州二省均不到400m3,云南省仅为279m3;2015年的万元GDP用水量,江西省最高,高达225m3,广东省最低,仅为56m3。

图1 珠江区供用水量年度变化图(不含港澳用水)

图2 珠江区主要用水指标变化图

(4)主要用水指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亩均用水量变化不明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珠江区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幅下降,分别由2005年的307、163m3/万元降低到2015年的80、45m3/万元,降幅均在2/3以上;人均用水量也呈稳中略降的态势,由2005年的505m3下降到455m3/人;亩均灌溉用水量2005—2010年呈下降态势,2010年后基本稳定在730m3/人左右。总体来看,2005—2015年,珠江区工业节水力度很大,效果十分显著,与工业节水相比,农业节水力度相对较小,节水效果略显不足。

3 珠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生态流量下泄,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十二五”之前,珠江区建设的水库主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需求,水库的功能任务主要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下游河道生态用水往往考虑不足,也缺乏相应的生态流量下泄保障措施,存在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党的十八以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安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水利人也要转变治水兴水思想,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人水关系,统筹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议珠江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结合自身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开展河道基本生态流量下泄研究工作,合理确定河道生态流量。采取有效措施,既保障河道基本生态流量下泄要求,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又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需求,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加大节水减排力度,不断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近年来,珠江区的用水效率,特别是工业用水效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为节水减排打下了坚实基础。2015年珠江区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80、45m3/万元,较2010年有了大幅提升,但和北方高水平节水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工业节水方面还有较大的潜力,建议进一步做好工业节水的文章。近年来珠江区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半壁江山,农业亩均用水量基本维持在730m3左右,亩均用水量较大,与工业节水相比,农业节水存在力度不够、动力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建议结合区域产业结合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通过用水指标考核、经济杠杆、奖惩措施等多种手段和政策,引导督促地方加大农业节水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节水水平。珠江区经济总体发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节水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未完全匹配,建议进一步加大水利供给侧改革,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工业节水尤其是农业的节水力度,不断提升生态用水特别是河道生态用水的占比,做好减水减排,为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创造条件,为绿色珠江建设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

(3)进一步补齐水资源保障短板,保障区域供水安全。珠江区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环北部湾等一些重点地区,对水源安全保障的要求较高,要做好区域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管理方面的工作。建议进一步推进珠江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迈湾水利枢纽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建议进一步完善珠江河口本地供水体系建设,增加蓄淡水库、优化管网结构、调整取水口;建议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利用大藤峡(在建)、龙滩、百色、天生桥、飞来峡、新丰江等骨干水利枢纽,形成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水资源调配体系。通过补齐流域水资源保障短板,增强区域水资源的配置和调控能力,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也为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条件。

(4)进一步处理好防洪减灾和应急抗旱的关系。受气候及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珠江区洪涝灾害频繁,各地防洪减灾意识较强,防洪水库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大,防洪减灾手段多,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也易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在关注防洪除涝的同时,建议有关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局部洪旱急转的现象,不要重视了防洪而忽视了抗旱,今后在兴建水库时既要考虑水库的防洪、发电等功能,又要论证能否承担灌溉供水功能。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各地对供水保证程度和应急保障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有关文件也明确规定县级及其以上城市要具备双水源供水条件,珠江区在水库建设方面要为县级以上城市双水源供水和区内应急供水留有适当余度。

(5)进一步处理好新增供水量和年供用水总量的关系。近10年,珠江区的供用水总量变化不大,基本趋于稳定,特别是近5年来还呈现略微下降的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江区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批重大工程和中小水源工程陆续建设,城乡供水能力不断提升。但近5年来珠江区年供用水总量的变化未能反映出新建工程的新增供水能力,两者的匹配关系不明显。建议有关方面加强研究,查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处理好供水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和年供用水总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供水工程的建设奠定基础。

4 结语

近年来,珠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保障了区内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做好珠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促进珠江区生态文明建设,笔者按照保护优先、节约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抛砖引玉,提出了珠江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猜你喜欢
珠江用水量总量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澳大利亚研发出新型农业传感器可预测农作物用水量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漫”游珠江
总量控制原则下排污权有效配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