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一词由来微探

2019-03-18 01:48杨玉环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连词二者意义

杨玉环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很多学者对“而”和“今”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但对二者合为一词使用的提法很少。马静恒《“而”字的探讨》(1990)对“而”的功用进行了一番阐述,他认为“而”最大的功用是用作连词,它不但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短句,而且其所连接的上下两部分之间各有不同的关系;刘凌《虚词“而”释义讨论——兼谈古汉语虚词词典编纂中的问题》(2010)一文中指出了“而”的词性分歧,并对“而”作副词、助词、介词还是连词展开了细致的论述,他认为“而”主要是作连词,将其看成作副词、介词、助词确有不妥之处;宋锐、张俊萍、朱婷《现代汉语连词“而”连接项的语义关系梳理》一文中通过对比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从消失、沿用、发展三个方面对“而”的义项变化进行了梳理。李萍萍、李振东《<战国策>中“今”字用法初探》(2009)认为书中的“今”字还以时间词为主,传统上将“今”字划为假设连词的用法是一种误释等。本文以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背景为基点,拟从“而”和“今”两词的意义、词性、用法方面寻求二者合为一词使用轨迹。

一、“而”、“今”内涵概述

“而”与“今”在造字之初为两个词,“而”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像颌下有垂须之形,《说文·而部》:“而,颊毛也。像毛之形。”此字本义为人的颊毛,泛指毛发类的东西。“而”后来借用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书·洪范》:“而康而色。”孔传:“汝当安汝颜色以谦下人。”后又假借为“如”。《易·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虞翻注:“而,如也。”[1]《诗经·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2]此处的“而”放在句末当语气词用。“而”后又借用为连词,使用非常广泛,表示并列、承接、因果、假设、递进、情状、转折、强调等关系。《论语·雍也》:“不有祝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3]“今”是一个指事字,初文是倒“曰”形,本义当“含物于口,不吐不咽”讲,再由“含在口中的这当儿”表示“当今、现在”之义,早在商代已被表“当今、现在”的假借义占据。《诗经·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朱熹传:今,今日也,盖不待吉时矣[4]。

“而”和“今”造字之初的意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处于弱势地位,到现代基本不用其本义,大家普遍使用它们的假借义;与此同时,二者不仅在意义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形式上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呈现一种渐变的复合关系,现在,二者很多情况下是作为“而今”这一整体出现的。下面就具体探究一下这两个词是如何随着意义、词性及功用逐渐复合为一个词的。

二、“而今”一词的复合演变过程

(一)“而”、“今”独立成词

“而”、“今”的本义在古代使用过一段时间,但历时非常短,从先秦的古籍考察来看,二者的假借义运用占据核心,本义基本上已经弃置不用了。检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发现,“而”和“今”早在西周时期独立出现,并未有连用的情况,下面以《诗经》为例,如:

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2.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

3.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4.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5.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1、2、3中的“而”做连词,分别是表转折和顺承关系,表转折可译为“却”,表顺承可不译,只起连接作用,4、5中的“今”为时间名词,可译为“现在”。

到春秋、战国时代,“而”和“今”连续的情况出现,在CCL语料库中共检到21例,如:

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春秋《论语》)(语助词)

7.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战国《庄子》)

8.赵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战国《吕氏春秋》)

9.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婴诚革之。”(战国《晏子春秋》)

6、7、8中“而”和“今”虽然连续出现,但依据古汉语的对文规律来看,此时的“而”和“今”独立性较强,仍未合成一个词。以6、8中的“而今而后”为例,这里的“而今而后”实际上相当于“从今以后”,若用“从”和“以”替换掉“而”,这里的“今”和“后”都可视为单独的两个词,而且意思相反相对。6、8中的“而”是一个语助词,“今”表示一个时间名词,当“今天、现在”讲,即为单音节词。

从汉到唐,“而今”的使用频率有所上升,检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得知这一时期“而今”接连使用共占121例,以六朝和唐代居多。此时的“今”与“曩”、“始”、“明”、“夕”、“古”、“后”、“昔”、“旧”等词对照,即使它与“而”相伴出现,“而”和“今”仍有较大的独立性,结构和意义方面也没有大的变动,以10、11、12、13为例;但“而”、“今”有融合为一词的趋势,如14、15。

10.人之所知者浅,而物变无穷,曩不知而今知,非知益多也,问学之所加也。(西汉刘安《淮南子》)

11.陛下哀愍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而今日赦令。明日犯法。相随而入狱。不改其原。(东汉《前汉记·荀悦》)

12.或前荣而后悴,或始富而终贫,或初存而末亡,或古约而今秦。(六朝《全梁文》)

13.然而才无不足者,何也岂非古取山泽,而今取贫人哉!(唐《大唐新语》)

14.天将秤其德而世其家,而今河阳三城节度使捡皎户部尚书出焉。(唐《唐文拾遗》)

15.我惟感遇,幸会良人,室家有庆,恩爱已久,而今远弃,妻子孤遗,悠悠此心,谁其能忍?(唐《大唐西域记》)

14、15中“而今”并列出现,句中既没有与“今”形成强烈比照的词,也没有突出“而”的连词功能,二者的独立性不那么明显,所以,将二者解释为一个单音词也可,解释为一个复音词也没有什么不妥,这时二者有一种复合化的趋势。

(二)“而”、“今”复合成一个词

大概从北宋开始,“而今”一词并列出现就比较常见,二者的凝合性更强,有很多地方已经可以看成是一个词式。如:

16.佛及众生,皆承恩力。不在低头,思量难得。拶破门面,盖覆乾坤。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其如不晓,谩说而今。(北宋《禅林僧宝传》)

17.星眸顾指精神峭,罗袖迎风身段小。而今长大懒婆娑,只要千金酬一笑。(北宋《柳永词》)

18.固是本心元无不善,谁教你而今却不善了!今人外面做许多不善,却只说我本心之善自在,如何得!(北宋《朱子语类》)

19.暂向幽芳一写真,笔花飞落墨痕新。总然冷淡难随俗,岩谷而今有几人?(明《柳如是集》)

20.可恨郑、李两人,先占着这些便宜。而今我既弄入了门,少不得也熟分起来,也与他二人一般受用。(明《二刻拍案惊奇》)

21.龙香道:“姐姐一片好心固然如此,只是而今怎能够再与他相会?”(明《二刻拍案惊奇》)

22.竹林道:“官人你而今往那里去?”(明《二刻拍案惊奇》)

23.褚一爷已实授都司,大姐姐而今是三品诰封淑人。(清《侠女奇缘》)

24.他有呼风唤雨之能,倒海移山之术,不是那平常挂单僧人,岂同而今化缘道士。(清《东渡记》)

25.他是国公府里徐九老爷的表兄,常时到我家来。偏生的聘娘没造化,心口疼的病发了。你而今进去看看。(清《儒林外史》)

26.杜少卿道:“我正要去,我和你而今同去看他。”(清《儒林外史》)

一个单音词复合化后,在位置、意义、用法方面都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而”、“今”做单音词时,如句中未出现与其有反义关系的对应单音项,为了强调二者的离散性,“而今”往往会出现在句首,其后经常跟动词或跟整个句子,从而连接上下文,整体上以“今”的“现如今”意义为主,表示现世的一段时间;随着二者逐渐凝结为一个词,“而今”向句中移动,它可以跟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如16中的“而今”是作“说”的宾语,“而今”的凝固性相当强;发展到明代,这一词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其前面加上了人称代词,而以人称代词开头的句子一般是要陈说一件事情、介绍一种情况,放在人称代词之后的“而”的连接能力减弱了,更突出的是与“今”一起复合为一个双音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义为“现在、现如今”,从具体语境中可以判断,此时“而今”的时间跨度缩小了,更加强调此时此刻,25、26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今”不仅可以整体作宾语、作状语,还可以整体作定语。仅从音节节奏方面考虑,偏正结构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与后面的被修饰成分讲求音节和谐,往往以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作定语居多数,单音节词作定语时,其后一般也跟单音节词,像“红花”、“绿叶”,当然也可以用双音节词修饰限制单音节词,“红红的花”、“嫩绿的叶”,这就无疑多了一分强调,附加了一点个人的感情色彩。所以,以“而今”整体作定语可以说是语言不断走向成熟的产物。如:

27.多保道:“而今的官有好些难做。(明《今古奇观》)

28.浦郎自想:“这相国、督学、太史、通政以及太守、司马、明府,都是而今的现任老爷们的称呼。(清《儒林外史》)

当一个复合的词式逐渐固定下来时,那么,它的位置就会变得自由,不管放在任何地方,表现出的总是一体的凝合结构,不可分离。如:

29.当年是拥书权拜小诸侯,而今真个百里侯矣。(清《侠女奇缘》)

30.但是山东现在的大盗倒有几家,好汉也有数人,有一二人从前我们也认识,而今多年不通音讯,不知底细。(清《侠女奇缘》)

31.而今请你一家到邓庄去居住,将来你弟兄投营效力,家眷有人照应。(清《侠女奇缘》)

32.荀玫拜见母亲,母亲欢喜道:“自你爹去世,年岁不好,家里田地,渐渐也花费了。而今得你进个学,将来可以教书过日子。”(清《儒林外史》)

33.我从二十岁上进学到而今,做了三十七年的秀才。(清《儒林外史》)

29、30、31、32中“而今”与“当年”、“从前”“将来”构成两对相反时间词,即使放在句首也并无独立单用之嫌。可见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其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会促使互有比照关系的另一词产生,遵循语言经济原则,就近选择已有的素材创制新词,“而今”就是这种语言现象运作下的产物。再进一步发展,“而今”在句子中已经可以单独出现,用作时间状语,这就显而易见地从句法角度标示着“而今”已完全复合为一个词,而且意义上时间跨度更小了,意义更加明确具体,有“立即、马上”的意味,此时的“而今”是随着“今”从名词演变为副词也逐渐取得了状语的地位。

从“而今”紧密地结合为一个词开始,该词一直到现代汉语使用的频率很高。

三、“而今”复合化的原因及其对构词法分析的启发

汉语双音词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规律,这个过程到如今仍在继续。王力先生认为语音简化导致了双音化。唐钰明先生认为“语音是词的形式,语义使词的内容、形式再重要,归根结底还是由内容决定的。”因此,他主张探求汉语单音词复音化的原因,应该更多考虑语义。苏新春先生认为,分析双音化的原因,要从意义特征和表达功能入手。

其实,多数单音词双音化的原因用在“而今”上也同样适用。归结起来大体上有三点:第一,汉语音节简化产生的大量同音词,不利于言语交际,促使复音词出现;第二,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现有的词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会就近选择现成的材料去构造新词;第三,再加上音节的和谐、节奏的鲜明、以及组合的对称等原因。这三条都是“而今”一词复合化的内在原因。

“而今”一词的复合方式并不像我们接触到的一般词的复合方式,同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素可以复合为一个词,修饰与被修饰、陈说与被陈说、支配与被支配等关系的单音词都可以复合为一个多音词,那么,这些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材料复合而成的词完全可以分析出其内部结构关系,像“而今”这类词我们现在很难分析出其内部的确切结构,但通过上文对“而今”一词复合化过程的探究,可以发现“而”从独立之初就多用作连词,“今”作为一个时间名词,二者复合以后,“而”的连接意义也很微弱了,“而今”只突出了“今”的意义,如果按偏正结构分析,无法把“而”作为修饰限制“今”的成分,所以,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像“而今”这样经历史演变由于语言习惯复合而成的词很难划分出词的内部结构,这就启示我们:分析一个词的构词法时,要多去关注词语本身的意义,从意义出发去分析一个词的内部结构的同时还要关注这个词的由来。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大量用例的研究,初步探明了“而今”一词由独立的单音词凝合为相互之间具有依赖关系的固定词式,这对我们清晰把握词的意义、用法以及词的内部结构有很大的启发。

猜你喜欢
连词二者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有意义的一天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生之意义
摇曳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诗里有你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