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的几个问题

2019-03-18 11:58陶文昭孙志伟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特色

陶文昭 孙志伟

摘 要:党的十九大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在进教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进教材要根据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按照“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法、价值理念、思想体系贯穿于各本教材之中,形成相互衔接、层次不断提高的教材体系。对于进教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可读性、理论性、对象性和现实性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基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其中,教材是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指出:“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1]因此,落实好这一任务的首要环节在于着力解决好“进教材”。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基本原则

在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1.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2]。除了具有知识性和学术性的一般性特点,政治性和思想性是思政课的显著特点。这就决定了政治性和思想性是进教材的重要原则。第一,以政治性为根本。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教育,都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凸显正确政治方向是“进教材”的根本原则,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教材,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写入教材。第二,以思想性为依托。思想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必须凸显思想性,充分展示这一思想的深度和厚度,避免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成为单纯的知识教育,要帮助学生学懂、学通、学透。教材要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价值底蕴,尤其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是非善恶标准;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第三,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政治性保证了根本方向,避免教材内容成为空洞无物的“心灵鸡汤”;思想性提供了情感支撑,避免教材内容成为枯燥乏味的政治口号。而始终坚持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才能保证教材既严肃权威、又生动可感地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坚持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内容之丰富、领域之广泛、意义之重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材要全面地反映这一思想。思政课本硕博各个层次的教材要以课程特点和学生特征为依据,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内容相互衔接、层次不断提高的教材体系,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反映这一思想。从全面性来看,一是教材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二是教材要全面反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要问题的论述摘编等。三是教材要全面反映十九大报告精神等内容。从针对性来看,一是同一层次教材之间需要具有针对性。以本科生思政课教材为例,四门思政课教材需要有各自的特点和性质,既要把与其直接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吸收进去,又要选好切入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展开。二是不同层次教材之间需要具有针对性。本硕博教材既要内容上全面反映这一思想,又要在层次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水平、学术能力、价值判断等方面拉开距离,形成“步步高”“步步深”的体系。三是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艾四林指出:“在修订好教材的同时,还要着力打造精品的教参和教辅,构建立体化的教材体系。”[3]完整的教材体系并不仅限于教材,还应该包括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导读本、延伸阅读和扩展阅读等,这样才能系统地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坚持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党的十九大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这一评价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指明了方向:第一,理论的连续性。党的理论是一以贯之的。理论的连续性决定了教材的稳定性。教材的稳定性不是说教材不用修改,而是说教材在内容上要保持理论前后一致,突出一脉相承。这就要求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讲清楚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教材学习中能够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增强其理论深度和历史厚度。第二,突出理论的创新性。一方面,在内容上讲好“新成就”“新时代”“新矛盾”“新使命”“新思想”“新方略”“新征程”“新政策”。由于这一思想还在进行时,并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教材需要紧跟理论创新的脚步,及时吸收和反映最新理论成果。最新理论成果既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也要包括学界关于这一思想的优秀研究成果,以学术成果丰富和支撑“进教材”。另一方面,在形式上用“新语言”讲好这一思想。习近平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加快構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5]。话语体系创新,应是进教材的重要内容。教材要充分吸收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教材要充分展现“四个自信”,在语言上要使自信、奋进的精神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全面融入和体现十九大精神,不仅要体现十九大报告的思想内容,而且要体现十九大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这是一种自信、豪迈、奋进的精神状态,否则,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的思想内容[6]。

4.坚持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7]。第一,牢牢把握时代性。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8]。教材必须将新时代作为依据,需要着重讲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明确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要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历史,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飞跃,尤其要结合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阐释清楚“新时代”的历史与现实依据。二是厘清“新时代”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及世界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9]。教材要从理论上解释清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三是明确“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0]。教材要从各个角度和方面阐释清楚“新时代”的重大意义。第二,紧紧扣住实践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实践中而来,又用以指导实践。对于社会上个别质疑思政课内容“空洞”、缺乏实际意义的声音,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必须注意将理论落到实处,深刻展现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效果,使理论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材已经形成一套涵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材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就是根据各门思政课的特点,按照“步步高” “步步深”的要求,将这一思想的思维方法、价值理念、思想体系贯穿于各本教材之中,从而形成和完善相互衔接、层次不断提升的教材体系。

1.本科生教材

在本科生教材方面,进教材的重点应该放在立德树人上,帮助本科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需要从时代、内容与使命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材要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讲清楚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讲清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科学内涵、现实依据和重大意义,讲清楚“新矛盾”的变与不变。二是教材要科学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讲清楚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现实依据、历史依据和实践依据。讲清楚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主要创新观点及逻辑关系”[11]。讲清楚十四个基本方略的科学内涵及其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当代中国内政外交国防的具体政策。三是教材要准确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讲清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需要侧重三个方面内容进行展开。一是要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贯穿于教材之中。进教材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把习近平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观点、重要论述直接在教材中展现。二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内容,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充分融合。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表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断等方面要结合各章各节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展开。三是教材要着重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贡献。

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要注意从三个层面进行展开。一是在价值层面,教材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价值立场、深沉的家国情怀、科学的思想方法论等贯穿于教材之中”[13]。二是在理论层面,需要对十八大以来直接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主体内容密切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行深入研究,在教材中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比如习近平关于青年、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道德和法治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观点和重要讲话。三是在内容层面,要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贯穿于教材之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风平易近人、内容底蕴深厚,直接引用讲话原文,原汁原味地展现这一思想,更能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其心理认同。

第四,《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重要一章写入教材,展现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展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展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要将习近平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系列论述贯穿于教材之中。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重要讲话是进教材的基本内容。三是教材要根据十九大报告、新修订的党章和习近平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观点和论述,对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时期的评价和意义进行进一步阐释,对重大理论问题从历史上进行阐明。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红船精神”等重要思想写入教材。

2.硕士生教材

在硕士生教材方面,进教材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硕士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也是一门必修课和两门方法论选修课安排的目的所在。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围绕发展脉络、理论体系和伟大实践以及重大意义进行展开。一是要理清发展脉络。教材要从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实践基础方面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凸显新时代党领导人民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二是教材要系统阐述理论体系与伟大实践。教材要讲清楚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要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支柱、实践基础、根本原则、历史使命、总体布局、安全保证、基本国策、大国外交、领导力量和领导方法等方面讲清楚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三是教材要科学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教材要注意引导学生从 “三个意味着”和 “五个时代”的角度认识到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相关论述贯穿于教材之中。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论述。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4]在生态文明方面,形成了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结合教材每章的具体内容,有机地将这些重要观点、重要论述融入具体段落和语句之中。二是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教材要从创新观、人才观和发展观三个角度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教材最后要落脚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最新形态,突出其与时俱进和创新性、一脉相承和实践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材就是要着力阐述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彻十九大精神,反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教材要从内容上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研究前沿,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教材要突出问题意识,引导硕士生理论联系实际,从方法论角度重点讲清楚“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两大布局”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我国历史方位变化”的方法论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应对“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学术担当与理论准备、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对世界学术的影响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3.博士生教材

在博士生教材方面,进教材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博士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使其既具有中国情怀,又具有世界眼光。

第一,《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材需要突出四个维度的内容。一是从历史维度講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是如何形成的,讲现实问题要有历史厚度,培养博士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二是从哲学维度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层次本质,引导博士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实践基础出发,剖析根本原因,着重讲清楚社会主要矛盾与基本路线和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讲清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培养博士生的辩证思维。三是从实践维度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突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引导博士生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观点。四是从世界维度讲清楚中国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世界问题时要有中国视角,讲中国问题时要有世界眼光。教材要在比较解决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等问题中,凸显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教材需要把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学习经典、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贯穿于教材之中。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重要讲话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重要论述既是进教材的指导思想,也是进教材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与人类社会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原著课教材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联系历史实际把握思想原意的基础上联系当代现实和理论研究的实际,着眼于当代世界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着眼于新时代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现实问题激活原著研究,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问题及思路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材存在着可读性、理论性和对象性等问题。此外,现实性问题也是进教材所要亟需解决的问题。进教材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些问题需要在教材修订之前、修订之中以及教材修订完成之后的各个环节中加以解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可读性问题。从“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材几经修订,但教材的可读性却依然是高校师生诟病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作为集体(成员又是指定的)编著的统编教材,很难体现独特风格;更在于要凸显教材的权威性,有时不得不牺牲生动性”[15]。即使是在最新修订的2018年版思政课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一问题。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尽管“针对以往教材形式单一、语言呆板等问题”,在修订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为了保证教材的严肃性、权威性、准确性,本教材的文件语言色彩依然很浓”[16]。教材的可读性直接影响“进头脑”的效果。因此,需要在可读性方面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材语言呆板、枯燥问题。目前思政课教材依然存在概念多于实际、文件语言多于教学语言等现象,语言上的呆板枯燥加深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和误解。二是教材内容重复问题。由于思政课涵盖了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个教育体系,不同教育阶段的教材之间存在着大量重复内容,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材结构单调问题。思政课教材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进行编写,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单向度的,难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

第二,理论性问题。理论的生命在于解释力。一些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存在并具有市场,就在于它们对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7]理论的不彻底性是思政课教材所存在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即学生通过思政课所学到的理论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巨大的落差感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产生怀疑。造成思政课教材的理论性不强、解释力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理论具有抽象性。只有高度抽象,理论才具有一般性,但这也拉开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韩喜平认为,“统编教材呈现出来的样式就是一种体系化的理论,但这容易给学生造成抽象化、教条化的印象。同时,现实又是不断变化的,作为统一修订的教材与现实生活在很多时候是存在‘脱节的情况的。这也是很多高校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很大原因之一。”[18]二是苏联式马克思主义话语和思维的残留。出于维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需要,苏联将马克思主义僵化、公式化、教条化。这一套理论已经失去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我们的教材几经修订,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但教条主义话语和思维依然有所残留。三是缺乏理论自信。刘建军指出:“以往我们在编写教材时,由于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低潮压在心头,精神上处于压抑状态,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信心也不像现在这样充分,因而在说理方式上常常采取一种自我辩解的方式,没有很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19]

第三,对象性问题。“进教材”的最终目的是“进头脑”。因此,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感、观念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增强教材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历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更加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特点。目前,在教材体系建立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对教育对象的考察。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其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问题。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青年学生又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中,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在所难免,这就形成了各种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争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局面。二是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冷漠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学生应该是最有自信、最有理想、最有活力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有物质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倾向,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缺乏应有的关注。帮助青年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政课教材的重要任务。三是满足学生成人成才需要的问题。既有“效”又有“用”是“进教材”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材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四,现实性问题。除了思政课教材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还存在着自身的问题,即现实性问题。现实性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这一思想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这就造成了教材的修订始终跟不上理论的发展,当教材修订完成之时便已落后于理论。这也影响教材逻辑结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比如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确立。二是学术界的研究目前还难以支撑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一方面,尽管这一思想是经过五年的实践而形成的,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才刚刚提出,“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的框架体系有多种表述”[20];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包含着许多重大的新论断,比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等等,都需要学术界做深入的理论研究。没有丰富的学术成果作为支撑,仅靠教材自身则权威性和解释力会大大降低。三是教材与课堂的衔接问题。“进教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材内容的修订只是基础,紧接着就是要解决教材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材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两对关系才能達到“进教材”应有的效果。

2.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思路

第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思政课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就决定了“进教材”不仅是思政课的任务,也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一是着力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失语、失踪、失声”的现象。思政课不是自说自唱、自娱自乐的课程,而是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紧密联系。无论思政课中理论多么完善、完美,当学生进入具体的学科领域后却找不到马克思主义的身影,思政课的实效性都会大打折扣。因而,要“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21]。二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将话语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用中国声音传播好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话语体系的连贯性才能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三是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支撑教材体系。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只有建立强大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才能上去。思政课教材只有建立在强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性、科学性、现实性,从而达到既有“效”又有“用”。

第二,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研究基地。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需要教材及时进行修订,以反映最新理论成果。目前,思政课教材纳入马工程之中,保证了教材的权威性,但在可读性、生动性、针对性等方面仍有所不足。一本好的教材,既要保证权威性,也要做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对此,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研究基地,为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提供长期的、系统的科研和智力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是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研究基地,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研究。及时掌握高校学生思想观念、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和内在规律,使教材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增强“进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研究基地,加强对思政课教材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内容和语言的研究,去掉教材中仍然存在的落后过时和教条主义的内容,改变教材沉闷枯燥、大而无用的语言风格,从内容和语言风格上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昂扬奋进的精神,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理论魅力、理论活力充分展现,从而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生动性。三是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研究基地,加强高校之间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协作交流。教材存在什么问题,一线师生最有发言权。通过教材基地这一平台和渠道,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意见建议得以有效汇总,使思政课教材研究更具一般性,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对一般性问题加以解决,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水平,真正使教材实现“国家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

第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既是一个层层递进的逻辑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过程。“进”意味着这是一个过程,“进教材”关注点不仅在教材本身,也包括教材修订之前和修订之后。其中,思政课教师不仅是“进课堂”的重要主体,也是进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进教材到进课堂的过程,是思政课教师从“接受”到“讲授”的过程。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前提条件就是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和领悟这一思想,而这一环节是属于进教材的环节。因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就需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一是坚定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2]其中,首要使命就是“举旗帜”。思政课鲜明的政治性,决定了只有思政课教师自身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坚定,才能充分展现出教材的政治性。二是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教材体系,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进教材”的延伸环节,思政课教师在研究中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并在研究中推进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及时更新。三是及时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教材培训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参与教材编写和修订的专家的授课培训,广大思政课教师可以迅速把握新教材的基本精神、指导原则、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为“进课堂”做好教材准备。

参考文献:

[1][5][7][9][14][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378,344,66,209,346.

[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教社科〔2015〕2号.

[3]艾四林.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综合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17-18.

[4][8][10][1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10,12,1.

[6][19]本教材修订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4-9.

[11]秦宣.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29-30.

[13]本教材修订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 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22-27.

[15]陈锡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J].湖北社会科学,2015(12):181-187.

[16][20]秦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0-14.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8]韩喜平,孙小杰,张宇.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难题的破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35-38.

[22]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国家高端智库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研究”资助]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特色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