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溶液》微课程设计

2019-03-18 11:52李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缓冲溶液化学微课

李芳

【摘要】将无机化学课程中“缓冲溶液”设计成微课视频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探索在传统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缓冲溶液 微课 化学

【中图分类号】O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49-01

引言

受生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或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或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1],传统教学效果较差。因此,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构建更为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2]。

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形式新、针对性强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热门手段,各种微课宣传、微课培训和微课赛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3]。将微课引入传统教学课堂,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4]。本文以高职无机化学课程中“缓冲溶液”为内容设计微课,探索在传统化学教学中通过引入微课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一、分析

“缓冲溶液”教学内容选自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无机化学》第七章第六节,共计1学时。这一内容是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无机化学学习的一个实用点,也与学生多门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相关联,因而是一个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本章前五个小节的内容(解质溶液理论、水的解离、酸碱质子理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长时间的传统理论教学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注意力下降。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尝试利用微课进行视频教学。

二、设计

根据《无机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结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制定了如下目标:(1)掌握缓冲溶液的概念和组成。(2)会用缓冲溶液的工作原理解释人体pH保持稳定的原因。(3)了解缓冲溶液的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达成目标,笔者设计了“课前预习任务单”,它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基础理论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能基本了解缓冲溶液的概念和组成,了解缓冲溶液的应用。(2)应用拓展学习。教师上传“血液中缓冲溶液的工作原理”学习视频至QQ群,学生下载观看,了解血液中缓冲溶液的工作原理,拓展知识面。(3)重点难点记录。学生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便课堂上重点学习。

三、制作

笔者制作了微课视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微课视频的时长为10分57秒。首先,笔者以已学知识点的“常见水溶液的pH”图表导入,比较各种不同的水溶液,pH各不相同。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人体血液的pH为7.35-7.45,提问“如果pH超出这个范围会怎么样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pH偏高或偏低引起的一系列后果。指出正常人的pH都能维持在这个范围,因为人体血液中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多種缓冲体系。从而导入本课程。然后,讲授缓冲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指出缓冲溶液是能抵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其pH相对稳定的溶液。为方便学生理解,播放自制演示实验视频。指明缓冲溶液由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组成,它们互为共轭酸碱的关系,也称缓冲对。并加以举例说明。接着,讲授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以HAc-NaAc缓冲溶液为例。从HAc的电离平衡着手,以PPT动画衔接,描述往缓冲体系中引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时,缓冲溶液中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具体方式及作用效果。最后,讲授缓冲溶液的应用。从三点简单举例:在人体中,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主要是依靠一系列的缓冲溶液,各种酶的活性维持需要一定pH溶液的保障;在医学上,微生物培养、组织切片、细菌染色、血液冷藏等都需要一定pH的溶液;在药学中,许多药物需要在一定pH的介质中才能稳定。并例举相应实例。

笔者通过PPT课件将授课内容与预习任务单串联起来,辅以实验视频、小动画、图片集,在学校录播室完成教学视频录制。并将教学视频上传至超星学习通课程平台,学生登录即可观看学习,学习时间没有限制。

四、课堂应用

课前学生通过课程平台接收预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后观看微课视频、“血液中缓冲溶液的工作原理”学习视频。课堂上对自学知识进行内化与提升,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本课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课初测验。上课开始,笔者先针对预习任务单的要求出三道简单题目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环节二:小组讨论。初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后,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预习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派代表陈述给教师,教师着重讲解、答疑并适度回放相关视频。

环节三:进阶练习。针对于本节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出3个题目供学生解答,难度依次加强。检查学生总体学习情况。

环节四:课堂小结。整理汇总本课知识点,指出学习重点难点,布置作业题。

五、教学反思

笔者认为微课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授课方法。对于学生,它可以让其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或反复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非常适合。对于教师,设计并制作一次微课需要教师反复的钻研教材、整理素材、反复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但是,设计微课需要的准备时间往往比传统教学更多,一门课程如果将所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成微课难度系数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要将微课广泛引入传统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同课程教师分工协作、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刘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和现有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

[2]吴艳梅,别致.微课设计与制作[J].继续教育,2018(1).

[3]徐静.化学微课的实践模式研究[J].职业,2018(11).

[4]韩淑云.基于微课模式下的无机化学教学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2017(9x).

猜你喜欢
缓冲溶液化学微课
几种缓冲溶液简介及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缓冲溶液法回收置换岗位中二氧化硫尾气
电位滴定法测定NH3-NH4Cl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