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综述

2019-03-18 02:06牟寻寻
健康大视野 2019年3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免疫系统

牟寻寻

【摘 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起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虽然动脉粥样硬化已被证实为动脉壁炎性病变,然而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彻底了解。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危险因素(家族史、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肥胖、高血压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如今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免疫系统;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3--01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病理基础,是致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病理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包括脂质浸润、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内膜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化。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发病机制理论,如脂质浸润理论、巨噬细胞受体缺失理论、致平滑肌突变反应理论、炎癥反应理论、血流动力学理论和免疫理论等,但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主要综述A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一)炎症。动脉粥样硬化最初被认为是动脉壁内脂质的积聚,之后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在病理条件下由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血管炎症、泡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金属蛋白酶作用下斑块破裂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研究发现,炎性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介导其不同阶段,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有效降低内皮细胞密度脂蛋白,促进其在血管壁滞留,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进程,这是核转录因子κB与过氧化物酶和机体生长激活受体γ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免疫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脂蛋白和聚集在血管壁及其抗体中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引起。淋巴细胞的存在提示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存在自身免疫反应。目前,支持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作用的主要发现有4个:(1)T淋巴细胞浸润、积聚和限制性T细胞受体相互作用;(2)斑块内T淋巴细胞的持续活化是与抗原呈递细胞相互作用所致;(3)脂质抗原自身抗体及其蛋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与患者预后有关;(4)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可通过免疫调节某些已知抗原而得到改善。上述证据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论基础。

(三)感染。感染性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肺炎衣原体和人巨细胞病毒直接作用于动脉壁,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泡沫细胞形成;其他生物,如幽门螺杆菌和流感病毒,可以间接诱导慢性全身炎症,或以与人类抗原相似的分子模式启动对病原体抗原的免疫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单核细胞通过肺炎衣原体从受感染的外周血向血管系统扩散引起的。研究人员发现,体外单核/巨噬细胞感染周期通常为3天,在此期间肺炎衣原体可导致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相关的部分基因上调,从而分泌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增加内皮粘附分子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肺炎衣原体感染诱导的宿主细胞生理变化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发因素

虽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内皮细胞的活化和炎性细胞因子的鉴定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很少有人知道抑制这些事件的潜在途径。BRIOT等发现内皮活化拮抗剂NOTCH1在成人动脉内皮细胞中表达,但在高脂肪饮食中显著降低。此外,活化剂STAT3可以治疗主动脉内皮细胞炎症脂质和促炎细胞因子的积累,降低NOTCH1的表达。相反,炎症性脂质介导的NOTCH1的一些作用可能会因NOTCH1的增加而减轻,提示炎症性脂质介导的炎症与NOTCH1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炎症脂质中NOTCH1的表达减少与高密度脂蛋白相关的遗传变异有关。基于以上研究,BRIOT等提出NOTCH1下调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炎症的诱导因素之一。

四、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一)调节血管血脂治疗。血管壁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这些细胞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调节血管的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抗血小板药物,另一个是血管扩张类药物。研究发现硫化氢气体具有血管舒张、促进全身和肺血管生成等生物学作用。使用降胆固醇药物可以降低血液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同时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调节LDL -r受体密度和表面干细胞活性,降低LDL胆固醇水平,从而抑制胆固醇合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二)免疫治疗。免疫反应的激活一方面会引起动脉壁炎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选择性激活某些免疫反应可以抑制动脉壁炎症,因此利用免疫抑制和免疫功能已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新方法。目前免疫抑制剂主要有三种类型:(1)糖皮质激素激酶;(2)以硫唑嘌呤、环磷酰胺为代表的细胞毒性药物;(3)以环保霉素A和雷帕霉素为代表的真菌或细菌衍生物。常见的免疫方法是接种疫苗以达到预防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三)体外超声治疗。在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今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仅适用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综合征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有学者在评价体外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时发现,体外超声联合常规治疗可减少斑块厚度和面积,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我国心血管疾病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及临床治疗,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发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张昭华,庞敏.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综述[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4:4918-4919.

吴艳梅,张颖,周琳,马群,谭健.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免疫细胞方面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2:23-24.

刘丽,张腾,陈瑜.免疫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08:1000-1003.

郭志刚,尹雅玲,李鹏,潘国聘,孙瑞利,贾岩龙,万光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及西药治疗现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09:765-768.

猜你喜欢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免疫系统
身体的保护伞——免疫系统
一类具有抗原性的肿瘤-免疫系统的定性分析
保护好你自己的免疫系统
Staying healthy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