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曲音乐的角度看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019-03-18 11:44程茵
卷宗 2019年4期
关键词:戏曲音乐传承与发展

程茵

摘 要:中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剧、喜剧和印度的焚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剧起源于歌舞,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这三种不同的形式综合而成,它经过汉、唐、宋、再到金这几个时代不断的改进完善,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戏曲艺术。其中涉及到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艺术等。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武打戏剧为中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但在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戏曲剧种,据不完全统计多达三百六十多种 。较为出名的就有:昆曲、坠子戏、粤剧、川剧、秦腔、汉剧、河南越调、湖南花鼓戏等等。戏曲音乐在戏曲艺术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用来区分剧种的关键所在,它主要分为音乐歌唱和乐器伴奏两部分。戏曲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与其有密切的联系,它与戏剧相适应并充分体现出戏剧性的要求。是一种专为戏剧表演而服务,又与戏剧紧密贴合的一种音乐。

关键词:戏曲音乐;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其所在内涵与外延,在表现形式及所表达内容,展示出的风格与呈现的色彩都充分的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领域里都较为独特,戏曲音乐则更为突出,形成了与世界尤其是欧洲音乐截然不同的风格。在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剧情的展示由戏曲音乐来配合完成,它推动着戏剧剧情的发生发展及衬托矛盾冲突的急剧化,它与戏剧表演紧密贴合,并为其服务。凡是流传下来较为经典的戏剧不仅有优秀的剧本,而且有其独有的音乐。

1 辩证的理解戏曲传承、创新发展与保护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里戏曲艺术的某方面还是存在危机的。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保护,提倡传承,并且认为戏曲艺术的危机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创新与发展。但在笔者看来,事实并非如此,较多的“非文化遗产”品类之所以最终走进了“保护名录”里,就是人们一直用自己以为的创新,将现代的理念与科技技术强加在传统文化的这片净土之上,将原本具有独特风格,独具文化价值的传统艺术搞得“四不像”很多的戏曲都是经过历时长河的冲刷和沉淀,留下了它独有的韵味和别样的风采。当今的人们却因着“创新”而去改变它。那么这种独具历时色彩的文化的消亡将是迟早的事儿。如今QQ 微信就像魔咒一样遍布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戏曲艺术则需要“保护”才能发展,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发展不是保护,而是传承。

2 传承对戏曲艺术延续的重要性

所有的戏曲的形成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语言等。它是由这些因素互相影响,而逐渐发育,在不断的完善进而走向成熟的过程,最终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戏剧。这也就是戏剧独具的“乡音乡情”离了乡音乡情就会淡化。就像安庆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安庆人唱就是地道的黄梅戏独有的感觉和韵味儿甘肃人、湖北人、也都能模仿,也都唱,但怎么唱就是没有安庆人那样的,淋漓尽致,那样的惟妙惟肖。因此戏曲文化与戏曲艺术要发展就需要很好的传承。

“创新”的颠覆戏曲文化要防止,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都以创新为生存,创新求发展,来作为口号,并付诸努力,因此戏曲文化也没能例外,当然这对当下社会大部分行业都是好的。但戏曲文化当下的“创新”就真的是“创新”吗?举着创新的旗帜,将戏曲从表演形式上,舞台布置,灯光音响,音乐搭配等方面“创新”个遍。还有很多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来讲,创新是完善,是改良、是补充、而不是颠覆性的改变,尤其在音乐上。在戏曲音乐上很多的“创新”将其改的歌曲不像歌曲,戏曲不像戏曲,秦腔不是秦腔,就连黄梅戏也变得“不正宗”了。戏曲就是戏曲,它是一种带着精神与情怀的地方戏,将这种地方情怀弃之不顾,乱加改造,是对戏剧文化的璀璨和破坏。如果将这样不慎重的“创新”持续下去,地方戏剧的这种独特的韵味,和人文情怀将随之消失,就慢慢的从人们的记忆里消退,由现代的,流行的音乐文化取而代之,传统的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将在无形中消失殆尽。

3 戏曲文化传承之戏曲音乐

不论是哪一种戏剧,除去韵白和语言的区别,“手”“身”“步”“法”的表演形式都相差无几。但戏曲音乐就不一样了,它是剧种界限划分的标志。分辨剧中的唱腔而,只待音乐响起便可。所以要想戏曲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就要注重戏曲音乐的构成、调式特征及唱腔韵律。就像“西皮”“二黄”就像京剧的象征,京剧的剧种符号。近些年来,各种的剧种都在忙于追求“创新”总觉得戏曲音乐“土里土气”不够“时尚”这样做就会将剧中的板式模糊,分辨度降低,也将最具魅力版头的美感大打折扣。有些地方戏的文化元素及地方性情怀已经丧失。当地人也不能清楚的分辨出那是哪种剧。所以,戏曲文化的发展绝不是乱加更改,和否定,而是肯定其文化魅力及尊重其文化色彩的前提下来完善。一些剧的板式板腔、以及唱腔调式都是历史积累沉淀下来的人文特色。千般万变,主干不能变,精髓不能改,例如:一个穿便装的演员用正宗的传承,韵味十足的腔调演唱,也能满足人们对戏曲欣赏的要求。反之,及时服饰妆容都完美精致但,但腔调和韵味都有失戏曲的韵味的表演也会使观众大失所望,在懂戏曲,爱戏曲的人来讲,这样的方式“创新”无疑是摧毁戏曲。当然,在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利用音响,灯光渲染,精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逼真的道具,这也是完全可行的。

不仅是中国戏曲,大部分的传统文化的消亡都与现代化技术传播渠道以及工业化生产有关,我们对现代化文明是给与肯定的。这种传统文的消亡是从观众群的流失开始的。一台戏曲的演出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而观众的流失无疑对戏曲演出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演出都是一两場都坚持不下来。那为什么会没有观众呢?除了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之外。国家和政府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比如英语因着升学、评职称、出国等需求,在中国占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这个行业已经形成了产业链,这样的成果也要归功于国家有力的引导。同理戏曲文化也可以在国家和政府的引导下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升学的等环节中,适当的对传统艺术进行考量,等方法稍加适用就能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

4 结束语

传统的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国戏曲文化也是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在这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论是在其表现形式上还是在语言辞藻的运用中民族性特色都较为突出。中国戏曲音乐不单是一种音乐,是那个时代,的地方政治,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那个时代的人文风俗,甚至是那个时代的美学观点,心中希望。但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里经过“文化体制的变革”不少深爱艺术的艺术家们不得不离开了戏曲文化,这也使得这一文化迅速衰落,而如今的戏曲行业不断的被边缘化,商业化和私营化。终于国家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因多次发文支持,使得戏曲文化又有了生的曙光,也将迎来又一轮的蜕变和发展。总之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独具风格。中华民族发展的见证,是历史的变更中不败的柱石。要将其传承、发展,必须处理好此二者的关系。不仅需要经费投入,政策扶持,更需要当下对其的认识,与重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能流芳百世,挺立在艺术领域的风浪中。

参考文献

[1]朱方遒.戏曲“程式”理论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陈昊平.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4):5-6.

[3]张梦娴.从筝曲《望故乡》看戏曲音乐元素在筝乐艺术中的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6.

猜你喜欢
戏曲音乐传承与发展
晋剧行当音色特征及音色调节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苏州滩簧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