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不简单

2019-03-18 11:48胡余芳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简约以学定教高效

胡余芳

摘 要:构建一个学生为本,简约而不简单的高效课堂,应当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为例,从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知识整合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力图使数学课堂更加“平实”“真实”“扎实”“厚实”。

关键词:简约;高效;以学定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今的数学课堂一改原来注重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形式的合作等众多非数学因素越来越走向简约。何为简约?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三讲三不讲”原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学生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简单的少讲,留出时间给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验证、举例……以达到數学课堂“以本为本、扎实高效”的理想境界。因此,构建一个学生为本,简约而不简单的高效课堂,应当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现结合本人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实践与体会,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以学定教,设计简洁的教学流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堂比较简单的计算课,只要掌握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这一关键环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创设情境学生尝试—展示多种做法—辨析错例,明析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说实话,这样设计本身没有多大问题,但我们老师往往喜欢追求“曲径通幽”的教学效果,特别期待学生能展示多种不同的做法、出现多种典型的错例来引起交流、讨论、分析等活动,使课堂看上去非常热闹、曲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我们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都能知道遇到异分母分数先通分,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很少会出现分母加分母、分子加分子这样的错误。但教师刻意设计的教学环节恰恰又在回避这种现状,使内容“咀嚼”得过细,教学流程繁杂冗长,学生的学习失去挑战性,探索的意义大打折扣。因此,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定教,适当地给教学流程“瘦身”显得尤为重要。在本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境学生尝试:呈现研究信息,引导提问列式,直接揭题。

2.学生尝试练习:调查全班做题情况,展示具体做法(结果显示都采用通分的方法计算,此时不强调格式)。

3.引导思考:你怎么确信用通分的方法计算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说明吗?(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说理)

4.反馈交流,明析算理:重点引导用画图的方法说明“异分母分数单位不同,这就不能直接相加。我们用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这样分数单位就相同了,就可以用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进行计算了”的算理。

5.小步子练习,总结算法。(此时强调书写格式要求等)

实践证明,调整后的教学流程,在学生尝试练习和明晰算理环节作了大幅度精减,正视了“无错例”的尴尬,把重点落到了“如何说明为什么要通分”这一算理上来。时间大量节约,课堂结构更加紧凑,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加开放,明确算理、学会算法、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教学目标一一得到落实,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夯实基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也许有人会问:把课上得简约了,会不会把“理解算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上成“走过场”?是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一堂成功的课,夯实基础永远是不变的主题,何况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虽不是难事,但毕竟它是小学加减法运算的最高阶段,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切实掌握算法仍不能掉以轻心。因此,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成了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时,看似简易甚至有些老套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自主探索法

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的。在学习新知阶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尝试解答,计算虽然正确,但不少学生是只知方法不明算理的。因此,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思考“为什么要通分?”的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他们自己去尝试、去迁移、去主动构建新知,正是释疑明理的“佳方”。

实践证明,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说理、思辨,他们会不断对“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是普遍适用的方法”这一算理进行理解和内化,最终自主地建构起了计算方法。

2.数形结合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很早就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关键是找分数的“替身”——与原分数等值的同分母分数。而这个过程的图形表征,正是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突破教学重难点,正是行之有效的“妙方”。

教学中,当学生用图形结合的方式说明算理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一教学资源,用“你能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同桌相互说一说”等活动,结合课件,“浓墨重彩”地进行了多次演示,使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在算理构筑得更加明晰,更加坚实。

实践证明,图示的通分过程不是仅仅介绍了某些抽象的计算规则,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只有这样才使学生更好地记住计算过程,并能够把相似的运算联系起来,或进一步转变到其他的情境当中。

3.分层练习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常常把重点放在新知教学的环节,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等问题上面花时过多,造成前松后紧、匆忙收场、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等结果,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下降。也有老师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异分母分数加减,由于分数单位的多义性和表示的不唯一,它的计算要比整数计算复杂得多,更需练习巩固。因此,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提高计算的质量,正是不可或缺的“良方”。

教学中,我安排了三处练习。

(1)模仿练习,加强理解

(2)多层练习,巩固算法

课后的巩固练习不但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阵地,更是进一步夯实基础、巩固算法的舞台。这里设计了三组有价值的练习。

第一组的基础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图和式的对照,进一步理解算理。

(3)獨立训练,内化提升

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所以,本堂课中教师留出了课堂最后五分钟进行了学生独立的课堂练习,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练习设计,并没有遵循“练得多就做得好”的想法,而是抓住本质,精讲精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承前启后,进行知识的有机整合

纵观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正数范围内加减法的一次终结。尽管异分母分数在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时,表面上看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用一张简明的表格把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把知识学得“薄”一些,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特点和亮点。课堂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学到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在计算整数、小数加减法时,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减的情况?

(生思考一段时间后)

生1:有的,其实整数加法也要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比如说:3加30表示的是3个一加3个十,它们不能直接相加,必须把3个十看成30个一,这样单位相加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师:大家能听明白吗?谁再来说说。

生2:他的意思其实摆个竖式就十分清楚了,30加3,3要和0对齐,就是表示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生3:是的,小数加减法也是这样的,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表示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师:说得太对了!同学们,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师:对,无论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做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我们说其实它们的算理都是——相通的!

实践再次证明,数学课的教学不仅仅要注重一册教材、一个章节、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有时简单明了地把整个知识体系串联起来,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它能使学生体会:当面对未知的问题时,应考虑设法转为已知的问题;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考虑卸下不同的“外衣”找到本质;当学完整个体系的数学知识时,应考虑把知识点从厚再读到薄……

总之,简约是回归本色的数学教学,是还原真实的数学教学,是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简简单单的数学教学。它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与发展的机会,使他们更加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地学习。但是简约绝不等同于简单,它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鞭策教师努力地追求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使数学课堂更加“平实”“真实”“扎实”“厚实”!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简约以学定教高效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