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协同视角下的枢纽型毕业设计模式及成效评估

2019-03-18 11:49吴娇蓉惠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质量保证

吴娇蓉 惠英

摘要:在本研协同人才培养视角下,面向深造、就业、创业的三大类人才发展需求和路径,分解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技术发明三类核心能力为枢纽型毕设毕业设计应关注的培养方向,同时定位枢纽型毕设毕业设计是本科理论教学和各类科创、实践活动的集成与提升、就业工作的预演、研究生教育的前铺,是“学—研—践”递进式培养链中的重要枢纽,在综合能力培养链中具备“前后贯通、集成融合”功能。

关键词:本研协同;枢纽型毕业设计;成效评估;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225-05

工程能力和科创能力是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自入学起至毕业5年后的10年长周期10年人才成长过程。从本硕工程教育协同角度来看,本科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研究生科研训练、企业实习各项活动形成了学生在校期间一个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完整链条。其中,本科毕业设计则是9至10年这样一个人才成长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环节,如图1所示。

以往的毕设毕业设计仅狭义地作为本科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存在功能定位不清、实践模式单一、学生被动参与、成效难以评估等诸多问题,使得占本科1/8—1/10时间的教学环节没有充分发挥效能。

针对深造、就业、创业不同人才培养需求和多元发展路径,将毕设毕业设计定位为“前后贯通、集成融合”的枢纽型教学环节,整合教学环节和资源,研究枢纽型毕设毕业设计创新模式、质量保证机制、枢纽型毕业设计毕设培养成效评估方法十分必要。

一、本研毕业后人才多元发展路径分析

通过跟踪本/研毕业生的人才成长类型及校友调查数据,面向深造、就业、创业的三大类人才发展需求和路径,将枢纽型毕设毕业设计能力培养分解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技术发明三类核心能力。

科学研究核心能力——面向读研、出国留学、进入科研单位或者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毕业论文以基础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为主,强调与科创活动结合、研究生阶段科研的前铺,毕业论文成果经过凝练提升,发表高水平论文。

技术发明核心能力——面向进入科创企业工作、有志自主创业学生或者对技术发明感兴趣的学生。毕业设计以产品发明类为主,面向创业和实际应用,强调技术方法革新、产品设计等,引导毕业设计成果经过凝练向产品、专利转化。

工程实践核心能力——面向进入设计院等单位就业的学生或对工程实践感兴趣的学生。毕业设计以工程设计类为主,强调实践导向,注重校企合作、双师团队,基地培育类、课设延伸类、实践设计类毕设毕业设计模式可以支撑该类人才发展路径。

根据三类核心能力培养需求,从本研协同长培养周期培养周期视角为依托,重新理解枢纽型毕业设计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多种枢纽型毕业设计模式创新与实践,为人才培养需求提供多元化的综合能力递进式发展路径。

二、重新理解枢纽型毕业设计

在本研协同长培养周期视角下,毕设毕业设计是本科理论教学和各类科创、实践活动的集成与提升、就业工作的预演、研究生教育的前铺,是“学—研—践”递进式培养链中的重要枢纽,在综合能力培养链中具备“前后贯通、集成融合”功能,这就要求枢纽型毕业设计的实施策略为“个性需求、综合集成、多元模式、能力提升”。

需求差异:满足学生成长的差异化需求。本科生在毕设毕业设计阶段,多已基本明确未来3—5年的发展路径,或就业、,或国内读研、,或出国深造等,毕设毕业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差异,成为学生后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和衔接环节。

系统集成:毕设毕业设计工作是大学生巩固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工程能力最主要的方式和培养环节,因此毕设毕业设计必须要与其他教学环节有效衔接,根据学生发展明确结构化需求,充分利用各级教学资源,将第一和第二课堂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前后贯通,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成性功能。

多元模式:要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必须采取多元毕设毕业设计模式,研究多种模式毕设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工作内容确定流程,探索基地培育类、科创提升类、课设延伸类、本硕贯通类、理论研究类和实践设计类等毕设毕业设计模式,建立多模式毕设毕业设计的质量保障体系。

能力提升: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最终目标,通过对学生毕业毕业设计去向分析、学生毕设毕业设计满意度调查、学生毕设毕业设计成效跟踪等,评估学生能力提升情况并进行持续改进。

三、枢纽型毕业设计创新模式与实践

根据三类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探索和实践六类毕设毕业设计模式,为人才培养需求提供多元化的综合能力递进式发展路径。在本科生毕业设计兴趣与需求调查分析、学生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联合指导调查反馈数据的支撑下,2012年至今年实践了6类毕设毕业设计模式,分别是基地培育类,科创提升类、课设延伸类、本硕贯通类、理论研究类、实践设计类,见表1和图3。前4类教學重点探索模式共实践275人次,占学生总人数的30.3%。

基地培育类:依托实践基地资源,以工程设计类为主、研究论文类为辅,包括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贯通、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等形式。

科创提升类:选题方向在前期科创活动和科创成果基础上深化提升,以应用研究类毕业论文为主,在毕业论文基础上凝练高水平论文或专利申请。

课设延伸类:选题在前期课程设计方向拓展延伸,以规划设计、工程设计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

本硕贯通类:针对本校读研学生,考虑以后研究领域,以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作为硕士阶段前期研究深化探索。

理论研究类:依托校内教师工程科研课题,以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毕业论文模式。

实践设计类:依托校内教师工程实践项目,以规划设计、工程设计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

四、枢纽型毕业设计质量保证

(一)枢纽型多模式毕设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保证机制

通过组织机构的建设、毕设毕业设计管理机制、兼职教授与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教学质量保证机制。

1.组织机构建设。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形成了三级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院教务科(实践教学管理)、系(专人负责基地联络)和导师(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由双方领导担任负责人,设立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各实习基地设立专门联系人,定期沟通、协调相关工作。

2.多模式毕设毕业设计管理机制。制定、实施、持续更新了一系毕设毕业设计教学培养体系管理文件,形成规范的质量监控环境。毕设毕业设计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包括毕业设计指导书、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通过规范性管理文件,明确毕业设计目的、设计标准、设计说明和图纸要求等,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毕设毕业设计工作。

此外,配合枢纽型毕设毕业设计前后贯通、集成融合的功能发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制定《学生科技竞赛参赛作品管理办法》,并先后制定了学院的SITP、上创项目、国创项目管理规定和管理办法;《推荐创新实践活动成果突出学生免试研究生工作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学院《国家、上海大学生创新计划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执行办法》;学院《创新能力拓展项目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3.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在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包括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的机制,组织企事业中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授、教师的申请审批机制,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设毕业设计的经费支持机制。

4.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大型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与掌握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使用情况。通过专职教师到企业践习培训,推进校企联盟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帮助企业解决其所遇到的工程难题的同时,提升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采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行过程监控管理

针对6类枢纽型毕设毕业设计创新模式实践,及时总结和分析毕设毕业设计导师筛选和培训、时间节点控制、设计内容控制、学生考勤、中期检查、答辩控制等环节的管理权限、责任分工、工作效果,然后形成技术指导手册、规范要求说明。

同时,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网络平台上,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网址http://sjjx.tongji.edu.cn/login.jsp。该系统包括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实习三个模块,将课程理论教学和现场企业的生产操作实践流程结合起来,以支撑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管理。考虑到优化资源配置,便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课题信息、各类文档资料等进行题库、资料库管理,实现无纸化操作、信息化管理,适应时代发展与管理需求,更有效的调动校企联合管理的积极性与时效性。同时,学院建立和完善校企联络和联合考核机制,运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6类枢纽型毕设毕业设计模式质量实行过程管理与监控。

五、枢纽型毕设毕业设计培养成效评估方法

引入专业认证标准检验流程,对毕设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成效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达成进行评价,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一)培养成效评价建模

构建能力培养效果评价模型时,综合考虑学院预先给出的能力培养期望值Bi(见图4)、学生自评能力得分,并且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学院预先给出的各项能力培养期望值重新计算得到该能力项对应的整体权重。模型表达如下:

综合得分=∑能力项得分×对应的整体权重

综合得分——对某项教学活动的综合评价指标,分数越高,说明该教学活动越有效。

能力项得分——某一能力项提升情况的平均得分,由学生自评得到。

整体权重——某一能力项在对应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权重。整体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

(二)评价结果分析

6类枢纽型毕设毕业设计模式的能力培养效果综合评分见表2,可以发现本硕贯通类、科创提升类、基地培育类相对预期效果较好,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理论研究类毕设毕业设计虽然综合评分相对较低,但是对部分能力培养达到了预期效果。

以科创提升类毕设毕业设计为例,分析各分项能力及评价指标得分,如表3所示。从整体权重计算结果以及学生自评得分来看,该类毕设毕业设计更有助于团队协作、工具使用、实验设计能力培养方面的提升。

针对上述6类毕设毕业设计模式的综合评价得分以及分项能力得分与学院预期的能力培养标准的差距,即可指导6类毕设毕业设计模式持续改进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士强,马光成.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80-81.

[2]宗士增,曹洪.優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长效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1-83.

[3]杨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72-73.

[4]李涛,宗士增,徐建成,李鹏飞.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9-81.

[5]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6]赵焕陈,许树伯.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7]吴娇蓉,林子旸,惠英.基于能力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评价模型与应用[J].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7,(40).

猜你喜欢
质量保证
田湾核电站运行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管理
田湾核电站运行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管理
焊接技能评定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要求
美国ASME规范NCA分卷与我国《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的差异研究
银行软件开发项目质量保证方法研究及应用
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宇航用塑封器件质量保证方案研究
质量保证监查在AP1000依托项目中的应用
试析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