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古碉建筑的文化特性和景观特征研究

2019-03-18 16:38晏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晏安

摘 要:羌族古碉建筑是中国少数民族古建筑的“活化石”。古碉建筑凭借高超的砌石技艺和奇特的建筑外观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羌族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独特而神秘的建筑艺术。文章对羌族村寨中古碉建筑的文化特性和景观特征进行研究。

关键词:羌族村寨;古碉建筑;文化特性;景观特征;文化价值

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的茂县、理县、汶川县、松潘县、黑水县以及涪江上游的北川和平武地区,现有人口33万。茂县作为羌族最大的聚居地,这里的古羌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古老而独特的古碉建筑文化。古碉建筑文化是羌族祖先智慧所创造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历史写照,同时也是追忆久远历史的直通车,是打开历史创造之门的一把钥匙。羌族建筑作为羌族物质文化和宗教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民族文化特性和景观风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羌族村寨中的古碉建筑

古碉,即羌族地区古碉楼,也称“碉楼”“石碉”,羌语音译借词称“邛笼”,汉语称“羌碉”,从建筑材料上可分为石砌碉楼和黄土碉楼,主要功能为居住、战争防御、指挥作战、宗教祭祀、标识边界。在郁郁葱葱的九顶山麓和湍流直下的岷江两岸,台地或半山地带分布着鳞次栉比的羌族村寨。村寨中以石砌民居为主,有一寨一碉、一寨二碉、一寨多碉等建筑布局,石碉建于村寨中心和交通要道、山脊之上,数量并不固定。现存古碉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建造(图1)。

羌族古碉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源起于汶山之阳、岷山之险,筑就于岷江、黑水河畔。溯其远源,可从远古三代直下战国先秦时的台式建筑。“这种高台建筑与高碉,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类比性和渊源性。” [1]《蜀都赋》章樵注引《蜀王本纪》描述的“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是羌族传统居住方式的最早记录。南朝刘宋时期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述“冉駹夷者……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也就成了羌族古碉楼和石室的专有称呼。宋代《舆地纪胜》载:“茂州,其村皆垒石为巢以居,如浮图数重……高二三丈者为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从上述史料记载可以看出,羌族古碉楼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并对碉楼的形制和做法进行了描述。羌族古碉建筑因其历史的久远和独特性,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旅游价值,同时也是研究羌族古代文化的实物资料。“羌山无限好,碉楼护羌人”是描述羌寨古碉建筑最恰当的诗句。

二、文化特性的凸显

(一)羌族的文化图腾

羌族地区在1949年前一直处于嘉绒藏族的统治之下(土司制度),宗教信仰主要以自然万物为神,同时也受嘉绒藏族苯教的影响,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是多重的,甚至是重叠的。白石、牛头、古碉等都是羌族和嘉绒藏族共同的自然崇拜,更是羌族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图腾。在冷兵器时代,古碉发挥了战争防御功能和保护功能,其所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让羌族人们更视这些古碉为他们的“保护神”,也成为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重要部分。古碉在修建的过程中,要经过对开砌时间和修筑地点的测算,先要问过羌族“释比”,即求神问卦,举行动土仪式。建筑的方位和风水都是有讲究的。在理县的桃坪羌寨,作为家碉的古碉建筑,既会堆放白石再放牛头起装饰和祭祀作用,同时也会用插放松柏枝的方式,表现出对大自然和古碉的心灵敬畏。

(二)战居两用

古碉作为战争堡垒,除了保护羌族祖先安居乐业,还有一种功能即用于居住。居住功能在相关研究中这点表现并不突出。笔者在实际考察过程中发现,羌族古碉自产生以来,所表现出来的最直接功能就是居住。“中国川西古碉最迟产生于西汉时期,最早可推延到新石器时期”[2],并在与之相对应的石碉遗址和废墟中发现了灰坑和烧火做饭的居住痕迹。这说明古碉最早应是主要以居住为主,且建筑高度不高,只是随着战争和部族争端的需要而延伸出防御和战争功能,同时由于宗教信仰使然,古碉建筑逐渐具备了多种功能。战争文化主要体现在族群间的争斗和部落战争中。《隋书》中记载羌人:“土俗与附国同,言語少殊,不相统一。”“无城栅,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叠石而居,山避其患,高至十馀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馀,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其上方二三步,壮似浮图。於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盗贼。”足见修筑古高碉作为军事建筑是羌族祖先突出的民族文化特性。居住文化作为羌族最基本的文化形式,从最初的穴居到干栏建筑,再到由干栏发展到羌族板屋和石碉、石房,承载着羌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卷一百四十九茂州风俗形胜:“其村皆垒石为巢以居,如浮图数重。下级开门,内以梯上下,货藏于内,人居其中,畜圂于下……”古碉建筑已然成为了羌族地区最有特色的一个文化表征。

(三)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特性

羌族古碉作为羌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但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古建筑的类型和形式,而且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羌族古碉的建筑经验所反映出来的建筑技术,虽说是朴实无华,却是羌族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智慧,其建筑结构符合减压、三角形稳定性、圆形内结力的建筑原理。墙体采用片石垒砌,内直外收分,厚实坚固,结构严密,在没有图纸说明和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全凭经验进行建筑面积测算、层高把握、地基处理、划线、挖地基、砌墙、立柱、黄泥搅拌等设计施工,一系列的传统建筑做法,既是一种民间技艺的传承,更是羌族建筑文化特性的展现。

羌族古碉建筑的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空间分布、外形轮廓、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性。艺术性是羌族古碉外在形式和内涵相结合产生出来的一种羌族文化气质。羌族古碉建筑菱角突兀,墙体平整,内部结构合理,轮廓线清晰,极富美感。和谐的比例、尺度关系把握适度,古碉之间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和羌寨其他碉房互为呼应,空间和层次感并重,构成一幅极富魅力的画卷。

三、极富乡土的景观特征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