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提升研究

2019-03-19 11:05陈晓伟张金邦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大学生

□陈晓伟 张金邦

随着科技的迅速兴起,创新创业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在社会、国家、城市的发展中作用日益明显,不仅推动了社会就业,更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双创工作成为重点工作之一。我国高职院校以进入职业生涯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肩负着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创新创业被视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也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应用性教育的重要因素,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了新出路。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从高职院校肩负的重任来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不仅需要高校通过课堂教授、活动开展来实施,更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各司其职、参与努力。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学生全体,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性,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同时注意分类施教,分别面向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生、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初创企业者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从社会层面,创新创业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政府要做创业者的后台服务器,帮助创业大学生减轻成本,取得创业政策支持,简化手续流程、税费减免、场地扶持等,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从学生自身角度,主要包括创业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抗风险与挫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一)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不够,阻碍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的时代,学习是通往未来社会的钥匙,创新创业仅有一股狂热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财务税费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新技能,补充自己不足、提高自身水平的强烈意识,事实证明,充实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意识有助于创业和未来发展。但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来看,突然脱离中学时“保姆式”教育,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环境中,学生完全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多数学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些学生还存在不良的学习心理,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习质量,如果摆脱不了,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学习,也不会真正成才。从教学角度来看,虽然各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高职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但灌输式教学模式还没有真正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多数是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上教师凭借“讲、问、记”引导学生的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即使教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备课,部分课堂上多数学生无法保持集中注意力,玩手机、发呆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教师讲授多停留在理论,缺少和创新创业经验。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实践教育也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方式。而目前情况看,尽管大多数高校均按政策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研究不够深入。在教学中,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开设,并没有立足服务地方发展实际,也没有结合高职院校的任务职责与学生的发展实际,造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更多需要靠课程讲授来灌输,学生受自身因素限制,也没有主动迁移到专业发展中,造成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师资队伍主要是由校内教师组成,课程讲授多以大课的形式进行,重理论讲授,内容上强调创新创新的重要性,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与企业具体管理流程有效衔接,学生也是一知半解,无法提起创业兴趣。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而不是以智能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为重要的,正如人们常说,创新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来源于永不停步地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除了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硬件设施不到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完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偏重理论,没有与专业教学相联系,受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学习的限制,难以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课程教学地点以大课的形式进行,实训室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但仅仅用拼桌相区分,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企业氛围不浓,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无法做到角色的换位。目前多数高校设立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但是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学生的创业设想可能会因为场地小、培训少等耽搁,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依然不深,走出校门后,创业梦想彻底放弃。从调查中的某些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进驻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服务行业,科技含量低、与专业联系不紧密,行业竞争激烈,恶性压价。大学生创业行业缺少科技含量,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

(一)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实践能力。教师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师资水平高低决定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水平的质量。高职院校应认识到理论教学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加大培训和引进高素质教师力度,在校内加强双师型实践基地建设,给校内教师创造更多的企业锻炼机会,丰富其生产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具体形式结合高校实际,如校企合作,校内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社会需要,实现专业知识的创新化和实践化,为理论教学积累更丰富生动的素材。另外,也可以聘请创业模范、企业经理人、创业指导师、研究创业理论与实践的专家作为创新创业课兼职教师,作为学生的“专业指导人”,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生企业实境训练和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拓宽宣传途径,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校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把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中,广开渠道宣传创新创业典范,利用好各种渠道,营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高职院校从入学教育时就把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和应对创业挫折等纳入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手段,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校园氛围营造方面,加大创业人物典型推广宣传力度,如组织创业人物进校园活动,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健康发展,与媒体搭建合作宣传平台,通过开辟创新创业经验宣传栏、开展促进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文件解读讲座、观看高校代表视频访谈、组织创业典型人物事迹征展、开展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宣传联合联动,加强政策及典型的宣传引导补充现有教育的不足,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稳步前进。

(三)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终应该体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能够得到检验并不断修正的过程。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更多体现为去接受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理念,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平台和机会。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止是学校或者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构建起来的,需要企业和全社会的各级力量各取所长。高校可以立足本地区、本校实际,利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保障。当然,校企合作需要载体,一方面通过向企业输送实习生,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形成小范围教学平台,补充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学生创业专业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从学校发展乃至国家战略层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地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环境和氛围,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大学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