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果蔗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

2019-03-19 14:12杨瑜斌毛玲荣王文华
甘蔗糖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果蔗蔗农黄皮

杨瑜斌,毛玲荣,林 燚,王文华,王 驰

(浙江省温岭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浙江温岭317500)

0 引言

果蔗是温岭市的地方传统水果,据明代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温岭至少有450年的果蔗栽培历史[1]。温岭果蔗栽培历史悠久,并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温岭市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多次更新换代果蔗品种,创新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温岭果蔗成为我国同类产品的佼佼者,畅销省内外,果蔗产业成为温岭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2000年,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塈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温岭市“中国果蔗之乡”称号。

1 发展历程

1978年,温岭市农业部门设置了果蔗技术岗位,安排1名农技人员负责全市果蔗生产,从而改变了农业部门无人管果蔗的历史,开启了温岭果蔗产业发展的新历程。

1.1 1980~1989年

这10年,温岭果蔗面积从30 hm2发展到330 hm2。上世纪80年代初,主栽品种为温岭市地方品种肚肚种青皮果蔗,并示范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83年,温岭市从南京市引入果蔗品种拔地拉(Badila)即黑皮果蔗进行试种。同时,通过株选、段选、芽选的方法从拔地拉品种中选育出多个优良株系,最后于1989年选育出适合市场需求、品质优良的黑皮果蔗新品系。

1.2 1990~1999年

这10年,温岭果蔗面积大幅度增加,达到1333 hm2,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黑皮果蔗新品系,同时,通过播种期、密度、肥料等栽培因子研究,成功研发出黑皮果蔗新品系配套技术。应用果蔗新品种新技术后,温岭果蔗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产量从45.15 t/hm2提高到94.8 t/hm2,翻了1番,产值从3.39万元/hm2提高到5.03万元/hm2。

1.3 2000~2009年

1.3.1 新技术不断涌现

这10年,温岭果蔗面积再增加,从1333 hm2发展到2004年的4667 hm2。由于2004~2005年连续2年多次受台风影响,2009年温岭果蔗面积下降到2133 hm2,栽培方式仍以地膜覆盖为主。为了提高果蔗种植效益,2000年,我们着手进行双膜覆盖栽培技术、大棚栽培技术研究。经过5年研究,双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成熟,并在全市推广应用。2003年后,我们先后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绍兴市农科所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开发温联果蔗和温联2号果蔗脱毒组培苗应用技术。

1.3.2 新品种层出不穷

2000年,选育出的黑皮果蔗新品系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温联果蔗。2001年,我们又从温联果蔗品种中选出几个芽变单株,经系统选育,育成一个品种,该品种2008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温联2号果蔗。此后,温联2号果蔗品种逐渐代替了温联果蔗品种。2005年,我们又从广东省江门市双水镇引进广东黄皮果蔗品种进行试种。该品种因其植株直立、皮薄、肉脆、节间疏、水分足、脆甜爽口、产量高,深受广大蔗农、消费者青睐。

1.3.3 标准化品牌化初露端倪

2001年,我们制订发布了果蔗地方系列标准(DB331081/11-2001),并通过专题培训、实地指导、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方式,将果蔗标准化栽培技术辐射至周边。同年,由温岭市联树乡科普协会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了“温联”品牌。2003年,“温联果蔗”被评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还连续多年荣获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我们联合联树果蔗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果蔗加工保鲜技术研究,开发出真空包装便携式果蔗产品推向市场、超市和酒店,深受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消费者的青睐。

1.3.4 新模式显现新效益

自 1998年温岭瓜农走出温岭到全国各地拓展西瓜发展空间取得显著效益后,蔗农也紧随其后,于2007年开始到江西省、浙江省中西部等地,发展大棚果蔗,建立大棚西瓜-大棚果蔗种植模式。据近几年调查,大棚西瓜产量66.42 t/hm2,产值12.6195万元/hm2,净效益 4.815万元/hm2;大棚果蔗产量84.255 t/hm2,产值11.21万元/hm2,净效益6.11万元/hm2;大棚西瓜-大棚果蔗种植模式比大棚西瓜-果蔗种植模式,果蔗产量增 18.735 t/hm2,产值增3.54万元/hm2,净效益增2.79万元/hm2[2]。

1.4 2010~2018年

受台风影响,温岭市果蔗面积再减少,最多年份为2000 hm2,2018年面积最少,仅1053.3 hm2,虽然地膜覆盖栽培仍是主要栽培方式,但设施面积逐年扩大,设施形式多样,小拱棚、大棚、连栋大棚等。主栽品种仍为温联2号果蔗,但广东黄皮果蔗面积不断增加,目前有200 hm2。

2 发展现状

温岭果蔗产业发展呈现几个显著特点。

2.1 生产区域化、外拓化

泽国镇、新河镇为温岭市果蔗的主产区,2个镇果蔗面积占全市果蔗面积的80%以上。因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台风袭击频繁,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台风一般为3年2遇。台风袭击时,不仅毁坏大棚,而且造成蔗田淹水,果蔗茎干折断死亡,导致减产减收。台风危害已成为制约温岭市果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为此,蔗农走出去到四川乐山市、江西玉山县,本省金华、衢州等地,实施大棚西瓜-大棚果蔗种植模式,2018年此模式面积700 hm2。

2.2 种植规模化

实行果蔗规模生产。温岭当地蔗农果蔗种植面积平均每户1 hm2以上,种植较多的达8.7 hm2;走出去的温岭蔗农平均每户种植面积3 hm2以上。

2.3 栽培趋向设施化

温岭果蔗设施栽培面积245.9 hm2,占全市果蔗面积的 23.3%。设施方式多样,其中大棚、连栋大棚60.7 hm2,小拱棚185.2 hm2。走出去的温岭蔗农设施栽培面积700 hm2。

2.4 技术多样化

果蔗产业的发展壮大关键要不断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21世纪初,我们研究开发出一套果蔗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为温岭市果蔗产业的突飞猛进发展提供了支撑技术。如今,我们又成功研究出果蔗春植栽培技术、果蔗秋植栽培技术、果蔗春植延后栽培技术,为温岭市果蔗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支撑技术。

2.5 经营产业化

温岭果蔗产业化的形成,离不开完善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1983年成立温岭市联树果蔗研究会,1995年成立温岭市联树镇农贸服务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温岭市联树果蔗合作社,2005年成立温岭市金田果蔗研究所,2014年成立温岭市果蔗产业协会,这些机构相继建立为温岭蔗农提供了良种、技术、咨询、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并培养了一批懂业务、善经营的专业营销人员。如今,温岭市拥有一支富有经验的果蔗营销队伍,150多位营销人员不辞辛苦,走南闯北,相继开辟了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等省市30个大中城市的果蔗市场,切实解决了蔗农的后顾之忧。

3 存在问题

3.1 病害日益严重

温岭果蔗的主要病害是花叶病、梢腐病。自2016年零星发生赤腐病后,2017年赤腐病大发生。2018年果蔗花叶病、梢腐病、赤腐病、凤梨病、枯萎病、黑穗病均有发生,但赤腐病成为温岭果蔗的主要病害。据在温岭市泽国镇塔龙村调查,赤腐病发病面积 7 hm2,发病率 60%~80%,发病指数10%~30%。近2年,我们进行了多种药剂防治试验,但防治效果仍不明显。果蔗赤腐病已对温岭果蔗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3.2 自然灾害风险大

温岭市果蔗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弱,夏季的强台风造成植株折断,冬季的严寒造成冻害。如2016年1月,温岭市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到-7~-6℃,果蔗发生严重冻害,受冻面积200 hm2,平均损失2.25万元/hm2。

3.3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省内外果蔗面积不断扩大,安徽黄山、浙江宁波和嘉兴等地极力吸引温岭蔗农走出去,种植“温联果蔗”,借此引进推广温岭果蔗先进栽培技术,提高果蔗品质和效益,从而占据当地的销售市场。同样,温岭市内各镇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种植果蔗具有相对较高的效益,目前各镇(街道)都有果蔗种植分布,这些分布点相当于示范点,会促使各地果蔗面积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了与果蔗主产区之间的竞争。

3.4 提高产品附加值迫在眉睫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各地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步伐的加快,许多大中城市限制成捆的鲜果蔗进入市区,传统的果蔗贮运销售方式受到极大冲击,制约了果蔗销售市场的拓展,使果蔗销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迫使我们要加快果蔗保鲜、贮藏、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改进果蔗包装和销售方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4 发展对策

4.1 优化政策

4.1.1 资金倾斜

促进果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适时调整产业扶持导向。为了大力推广果蔗设施栽培,温岭市农业和财政两局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果蔗种植户建设单体钢架大棚1.33 hm2或连栋大棚1.33 hm2以上,投资总额30万元以上,按1∶1比例给予资金补助;种植户应用果蔗脱毒组培种苗、果蔗春植栽培技术、果蔗秋植栽培技术、果蔗春植延后栽培等新技术,参与高产创建等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4.1.2 举办擂台赛

果蔗产业在浙江省是小产业,需要引起人们的更大关注,举办甘蔗擂台赛旨在推动蔗农应用果蔗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果蔗这一小众产业发展。2017年11月17日,温岭市农业林业局和温岭市林燚农业名家工作室联合举办了温岭市首届甘蔗擂台赛,创下了黄皮果蔗株高4.59 m的成绩,打破了 2016年创下的黄皮果蔗株高4.08 m的记录。2018年果蔗擂台赛升格为全省性比赛,由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温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温岭蔗农应用温岭市林燚农业名家工作室研究成果──设施果蔗综合栽培技术,在2018年浙江农业之最甘蔗擂台赛上喜获优质果蔗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包揽了黄皮果蔗和黑皮果蔗株高前3名。黄皮果蔗株高5.02 m,再次刷新了2017年创下的黄皮果蔗株高记录。对于擂台赛入围者和浙江农业之最创造者,温岭市农业和财政两局联合下文分别给予0.1万元和 1万元奖励。

4.1.3 申报浙江农业之最

为推动温岭果蔗品质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鼓励蔗农应用新技术和申报浙江农业之最。2016年,温岭市一农户种植的黄皮果蔗,以株高4.08 m获浙江农业之最──最长果蔗,并在2016年浙江省农博会“浙江农业之最”展馆展出。2018年,我们也推荐黄皮果蔗和黑皮果蔗最高植株创造者申报浙江农业之最。

4.2 技术攻关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把科技进步作为提高种蔗效益的重要抓手。政府每年要拨出研究和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确保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农技人员要齐心协力,不断攻关,探索果蔗高效栽培技术,以促进温岭市果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2.1 设施果蔗“三防”技术

设施果蔗生产上有3大障碍:冬季遇低温受冻,春季遇高温烧苗,秋季遇台风暴雨刮倒或折断。针对这些障碍,开展播种期、大棚类型、温度调控、防倒棚架等研究,提出广东黄皮果蔗品种最适播种期,并辅之于三膜覆盖增温防冻害,春季调温防烧苗,搭建棚架防台风抗倒伏的“三防”技术,提早上市时间,提高果蔗品质。

4.2.2 广东黄皮果蔗高效栽培技术

广东黄皮果蔗品质优、产量高,深受蔗农和消费者青睐,但该品种抗病性不及温联2号果蔗品种,表现为赤腐病、黑穗病、凤梨病严重,并且茎干水裂普遍,较难窖藏保鲜。针对广东黄皮果蔗品种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已着手开展研究,旨在通过应用连栋大棚、喷灌设施、脱毒组培种苗、春植延后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来解决广东黄皮果蔗的病害、水裂、保鲜等问题,并经几年研究,形成一套广东黄皮果蔗高效栽培技术。

4.3 种苗产业化

应用果蔗脱毒培养技术生产健康种苗,是恢复果蔗优良品种种性、提高果蔗产量、实现农民增收、提升产业层次的有效手段。同时通过工厂化育苗、健全三级脱毒种苗生产和统一供种制度、提高品种纯度以及增大繁殖系数,促进产业化生产和加快新品种的推广速度。我们将积极依托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争取早日实现果蔗脱毒组培种苗的产业化。

4.4 生产标准化

继续作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引导和培训工作,强化蔗农科学种蔗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强标准化生产的监管和管理力度,确保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得到严格的执行。同时要进一步做好模式图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提高标准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5 产品精品化

农产品天生的弱差异导致竞争的高度同质化,果蔗也是如此。政府要出台政策,扶持加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鼓励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姻,共同研究开发果蔗的贮存保鲜、精品加工、包装技术,实现转化增值,提高果蔗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果蔗蔗农黄皮
七个果蔗品种在桂北地区的种植表现及综合评价
微醺七重奏,用黄皮泡酒吧!
我爱家乡的黄皮果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果蔗品种的种植表现与综合评价
干旱致缅甸蔗农面临困难
岭南奇果无核黄皮
种甜的人
黄皮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果蔗生长后期重防纹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