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旅游+”特色化道路建设实践初探
——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

2019-03-20 12:52唐柳金
传播与版权 2019年8期
关键词:旅游+桂林汉语

唐柳金

(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当今社会,“旅游+”时代浪潮早已席卷中国大地。“旅游+”战略最初由北京伯联顾问提出,而后原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署名文章《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深度解读了“旅游+”的概念,在旅游业界引发广泛思考和热议。“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旅游+”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的方式也多种多样。[1]置身于这样一个新时代大潮当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旅游+”特色化道路建设实践的相关背景

(一)学校背景

桂林旅游学院是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全日制公办旅游高等院校之一,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重点支持单位及其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广西旅游产业人才小高地载体单位。学校以建设成紧贴旅游行业需求办学,服务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发展,国际化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亚洲知名的应用型旅游本科院校为办学目标。目前,桂林旅游学院正处于高专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过程中,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桂林旅游学院升本后新增的本科专业。作为一所应用型旅游本科院校,桂林旅游学院在筹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时,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充分依托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亚洲开发银行高端旅游人才培训合作院校等国际化平台。

(二)时代背景

在未来十年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交往将更加紧密,合作领域更加宽广,合作层次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境内境外的经济合作区和产业园的建设,官方和民间人文交流的密切,无疑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2]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的前沿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广西又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在“旅游+”新时代大潮中,以桂林为龙头的广西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广西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无疑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旅游+”特色化道路建设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时代在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国家给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以大力的支持。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助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加强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3]同时也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月23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分布结构,加强力量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使之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4]

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旅游+”特色化道路建设实践的概况

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新的社会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桂林旅游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及现有教学资源,我们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旅游+’特色化道路建设”的思路,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16年第一届学生开始,根据这个基本思路,从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与完善,到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进,再到实践环节的强化与细化等方面都逐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学生的培养还是教学要素的创新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旅游+”特色化道路建设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围绕“旅游+”新时代人才需求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了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桂林旅院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强调培养能独立进行汉语国际教学及其他工作能力的“三型一化”(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在具体能力培养目标中我们还特地增加了一条:“具有旅游业相关岗位实操能力及对外旅游汉语教育能力。”总之,要在专业建设中特别注重旅游行业元素的适当加入与利用。

(二)立足于“旅游+”新时代背景,科学安排了各类课程的分配比例,创新优化了课程体系,调整了课程设置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涉及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化外语、对外汉语教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我们力求科学、合理地切割好外语类课程、汉语类课程、文化类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分配。另外,根据桂林旅游学院自身特点及广西区位优势,适当加入小语种课程和旅游类课程并安排导游专业的老师参与到教学当中。如课程设置方面,桂林旅游学院在“专业拓展模块”中,除了通用方向之外,还特地开辟了旅游行业方向,设置了“国际旅游实务系列”,开设了《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政策和法规》《导游实务》《旅游接待案例分析》《领队实务》《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旅游汉语〉教学设计及实践》《旅游心理学》《旅游写作》《旅游英语》等旅游类课程。针对广西的区位特点以及境外合作资源,把小语种例如泰语作为第二外语并开设相应课程。

(三)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多方位锻炼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旅游+”新时代的一切可利用资源,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活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不仅限于教学实践,还包括各类比赛、创新创业、社会调研与考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学习、勤工助学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注意旅游要素的适当利用。

1. 教学实践。我们正在为学生搭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实习平台的构建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首先,利用自身高校留学生资源,让学生到本校国际交流学院及“一带一路”学院进行参观学习及教学实习;其次,拓展与国内兄弟院校的合作,变已有的观摩教学基地为实习基地;最后,与国外学校合作,建立国外的实习基地,还可利用假期组织游学活动。

2. 各类比赛。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不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他们近三年来共获有得关奖项12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区级奖项8项、市级奖项10项、校级奖项46项、院级奖项46项。

3. 创新创业。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他们近三年来共获得有关奖项13项,其中国家级立项3项、区级立项4项、校级立项6项。

4. 其他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旅游+”特色化道路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我们的解决方法是构建既能体现“旅游+”新时代特色和校本特色,又满足当前社会需要;既能突出学科优势,又符合地方实际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旅游+”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们正在实行分流试点探索,考虑到既要保留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底色,又要有旅游学院的旅游特色,我们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分流时都作了适当调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分流前先统一学习通识课程和基础专业课,到了第二年开始实行分流。采用学生自愿和学院选拔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通用型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培养班”和“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旅游方向试点班”。这两个班的通识课模块和必修课模块的课程是完全一致的,但其选修课模块的课程有所区别。“通用型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培养班”的学生主要选修通用方向的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中外文学文化系列”“教育教学能力系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系列”等,同时可以适当选修旅游方向的课程;而“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旅游方向试点班”的学生则主要选修国际旅游方向的“国际旅游实务系列”课程,同时可以适当选修通用方向的课程。学分设置方面,通用方向学生要求通用方向27学分+国际旅游实务系列4学分,而旅游方向试点班要求选修课通用方向19学分+国际旅游实务系列12学分。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元素的结合。例如,《大学写作》课程中开设相应的旅游类文体写作模块,在文学课程中尝试在作家作品教学中加入地方文化调研实践及设计具有旅游元素的实践活动;在《中国文化通论》《国际礼仪》等课程中探索相应“旅游+”的课程教学改革,比如在《中国文化通论》课程中适当结合旅游知识讲授中国文化常识;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和《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中探索相应“旅游+”的课程教学改革,如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中都重点偏向“旅游汉语”的教学板块学习,带领学生探讨旅游汉语考试的留学生应对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开展《发展汉语·旅游篇》的模拟课程实践教学,在学习中领悟专业与旅游的结合点。

(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偏重于知识和文化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教学技能、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针对这个问题,一是充分借助“旅游+”新时代的可用资源,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教学实践、各类比赛、创新创业、社会调研与考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学习及勤工助学等。而这些实践活动,有很多是跟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的。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考证,引导其做好职业规划。目前,相关证书的取得实际上成为考核学生能力的凭证和物化指标。相关的专业证书越多,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所占的优势就越明显。因此,鼓励学生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尽可能获取一些证书,如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导游证书、领队证、英语四级六级证书、翻译资格证书等。实际上考证过程也是一个提升个人技能的过程,是个人技能量化的过程。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证,当然会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操作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三)本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存在师资及资源不足的问题

既然要走“旅游+”的道路,就必须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中考虑旅游因素的加入和利用,但汉教专业缺乏旅游方面的师资及资源。针对这种情况,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来整合优化本学院的专业资源,并积极引入外来资源。本学院除了几个本科专业之外,还有导游、出境领队两个专科专业,而这两个专科专业在广西乃至全国同类专业中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导游及出境领队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于是我们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导游、出境领队的一些课程引入到汉语国际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并且由导游和出境领队专业的老师来讲授这些课程。导游、出境领队专业的竞赛、调研、讲座、培训活动等等,也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共享活动。许多旅游行业的社会力量及政府机构一直与本院的导游、出境领队专业保持密切关系,借助这个关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可以共享到这些外部资源。

另外,我们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升本班,主要从导游、出境领队这些专科专业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来学习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而这些有着旅游专业基础的学生的加入,无疑为汉语国际教育生源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旅游+”特色化道路建设实践的初步成效

根据“旅游+”新时代人才需求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打造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三型一化”人才。经过几年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学生实践能力大幅提高

1. 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小至院系的比赛,大至全国的比赛,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均获得较好成绩,如张晓磊、闵慧、贺梦佳团队获“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优秀课件设计奖;2018年首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公开课活动、2019年文化与传播学院首届“宋之韵”教学成果展比赛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有优秀的表现。

另外,本院汉教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独立面向留学生授课,他们在我校“一带一路”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的授课中具有不俗的表现。目前2016级的学生已经进入教学实习阶段,有的在国内的中小学实习,有的远赴泰国实习。在实习岗位上,他们均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并以优秀的表现获得实习单位的肯定。

2.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张璐瑶获得“创青春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唐慧杰、刘笑宇、李冬怡、黄英俊、余其朋获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边亚杰等获得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黄程、韦丽珍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区赛二等奖;陈慧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区赛三等奖。至于校级的创新创业比赛也均有不少汉教学生获奖。陈盈、左馨宇获得桂林旅游学院第二届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三等奖;杨子婕获得桂林学院第二届红色导游风采大赛决赛季军;张晓磊获得桂林旅游学院第一届婚礼策划大赛一等奖;杨子婕获得桂林旅游学院第十一届网友嘉年华涂鸦大赛荣获二等奖,等等。

3. 学生的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次成功地独立举办教学成果展、圣诞舞会、迎新晚会等大型会展,2018年开始与国教院一起举办的汉教学生主讲“汉语角”活动,在留学生中大受好评。另外,院级、校级学生干事、学生助理、广播站、学生社团均有本院汉教专业学生活跃的身影。

4. 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中均获佳绩。例如,韦欢获全国高校图书馆外研讯飞杯英文诵读大赛一等奖;林凡获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广西赛区一等奖;唐慧杰获2018年广西“书香校园”朗读比赛三等奖;姜长彤获2018年自治区高校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三等奖;仝芷毓获第五届曹灿杯全国朗诵大赛复赛市级一等奖,等等。

5.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中均获佳绩。例如黎昌萍、曾凡优分别获2018年广西“书香校园”征文比赛三等奖;黎昌萍获桂林高校文学社联盟“初心”征文比赛优秀奖;周鸿钰获校级廉政征文比赛三等奖;庞雯婷获“旅文杯”原创作品征文比赛三等奖,等等。

(二)与“旅游+”结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学实践和就业路径都被拓宽

在教学实践上,学生不拘泥于传统汉语课堂,在一带一路学院教学时创新地进行了“旅游汉语”板块的教学,在其他比赛上,学生不拘泥于本专业,在其他专业的比赛上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如陈盈、左馨宇获得桂林旅游学院第二届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三等奖;杨子婕获得桂林学院第二届红色导游风采大赛决赛季军;张晓磊获得桂林旅游学院第一届婚礼策划大赛一等奖;杨子婕获得桂林旅游学院第十一届网友嘉年华涂鸦大赛荣获二等奖,等等。此外,学生除了本专业传统就业导向外,还有18%的学生有毕业后往国内外旅游公司、旅行社、外企等发展的就业意向,摆脱了传统汉教专业就业较为局限大部分针对中小学的现状。

猜你喜欢
旅游+桂林汉语
学汉语
桂林行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乐!乘动车,看桂林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旅游+”精准扶贫,产业空间巨大
“旅游+”的“全域”机会
“旅游+”新时代下黑河旅游发展探析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