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编辑能力构建路径探究

2019-03-20 13:55
传媒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时代

王 瑜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北京 100860)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媒行业变革的新趋势,其是以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为依托的媒体创新。伴随着这种趋势的深化与发展,传统媒体逐渐呈现出式微的态势,面临着转型的机遇与挑战。而对新闻编辑人员来说,媒体融合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危机,更是对编辑能力的更高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特点

(一)信息海量化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幅增加。在新媒体产生之前,传统媒体受到保护,就此产生了一些竞争限制问题。而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工具,较之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开始显示出很大的短板;加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链接层出不穷,使各种各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网络。

(二)传播快捷化

当前,媒体融合时代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快速的信息传输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的周期,其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甚至只需要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新闻传送到网络平台中。同时,一些较为重要的新闻事件可以直接在网络中进行直播,这就使新闻传播速度不断加快。

(三)受众互动性

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从当前新闻发展的现状来看,微信、微博等移动平台中的信息发布者和受众之间可以实现频繁互动,而且受众对这种互动较为关注。因此,受众的关注直接对新闻发展产生影响。新媒体时代,每一个受众都能成为新闻的评论者,他们的舆论也会反过来作用于新闻。

二、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得到普及的十几年间,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不断快速发展,同时人们在媒体服务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对新闻编辑工作进行革新,暴露出的些许问题也应得到解决。在新闻工作中,编辑和采写工作是不同的,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编辑和记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相对较少,产生了明显的时效差。对不同的新闻部门而言,信息意见的不一致,很容易造成不同受众之间信息获取和理解的差异。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是有限的,因此可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少,并且传播所用时间较长、信息量有限。若新闻编辑人员的编辑能力不够强,加上各种设施设备较为落后,将会增加排版创新和新闻报道的难度,也就无法增强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同时由于新闻内容不够新颖,会极大降低受众的兴趣。

而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高效获取与分析,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由于新闻信息来源于大众,经过重新加工又回到大众中去,因此新闻编辑人员对受众读取的信息发挥着决定作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辨析能力,以保证新闻信息的质量。

三、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方法

(一)增强专业编辑技能

媒体融合时代,编辑人员的工作方式需要及时转变,需要处理的新闻信息数量不断增加,更加需要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及时分析与判断。编辑人员还要科学分析新闻事件,然后理清其中的逻辑,并进行严格筛查。同时,新闻编辑工作对栏目和文字的融合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断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不仅要增强编辑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写作能力的锻炼,以保证及时、准确、高效地对新闻进行处理与编辑。

(二)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编辑人员每天都要面对海量信息,其中不仅需要有科学、文化、政治方面的知识,还涉及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等多方面。因此,编辑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新闻信息的大量增加,要对各方面知识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对各个不同学科都要有所涉猎。同时,进入互联网时代,编辑人员还应掌握相应的网络和信息操作技术。

(三)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信息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逐渐构成了庞大的信息网络体系,并且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受众对互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在日常编辑工作中,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准确辨识,编辑出更具传播意义的新闻并做好及时的发布工作。此外,新闻编辑人员还必须对新闻稿件进行重组与整合,增加新闻的深度。

总之,当前,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信息共享、数据使用的全新发展阶段。面对这种新形势,新闻编辑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水平,才能更好地重构自身的编辑能力,才能真正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具分量和意义的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时代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