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2019-03-20 13:55
传媒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受众

冯 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 100020)

一、引言

近年来,传统的电视观众正不断向移动端和社交媒体平台迁移,与此同时,主流传统媒体依靠权威的信源、深度的解读、专业的制作,在融合发展中赢得了新优势、开辟出新空间。在美国,早在2017年流媒体订阅数已超过传统媒体用户数。在中国,传统媒体若不加速深层次融合,或将被受众抛弃。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电视新闻融媒体的发展还并不成熟,如电视新闻节目模式趋于类似;电视新闻和新媒体融合不够深入;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综合能力需要提升等。对于这些问题分析,并且根据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以此来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良性发展。

二、主流新闻媒体融合的趋势

(一)主流新闻媒体加速融合,与新媒体形成良性竞争

中国的媒体融合已经进行了四年多的时间,这期间,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注重平台建设,打造出一批具有真正融媒体属性的平台。如中央电视台融媒体集群形成了以央视网(11亿多用户)、央视新闻(3.5亿多用户)、央视影音(下载量6.1亿)为主体的架构。山东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至少9家省级电视台建立了融媒体中心,市县两级的融媒体中心正在加速建设中。可以说,主流新闻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向纵深化、全方位的方向进阶,与商业网站、新媒体平台形成了良性竞争,传播成效显著。

(二)内容表达方式“视频化”,短视频迎来爆发

近年来,网络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异军突起。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76%,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较四年前增加了39%。我们所熟悉的抖音、快手、秒拍等短视频应用迎来井喷式增长。再来看看美国,2018年,NBC推出左岸(Left Field)打造短小有创意的数字视频。CNN成立“好故事”(Great Big Story)编辑部聚焦短视频。可以说,视频成为传播的高级形态。在这种趋势下,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进军新媒体短视频领域,中央电视台推出央视新闻微视频,人民日报推出人民视频,新华社推出新华视频,这些主流媒体深耕内容领域、强化受众研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预计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领域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三)传统媒体从单向输出向与受众互动转变

融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正发生深刻变革,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很多传统电视新闻栏目,在线上向网友征集选题,获取网友的评论观点并在节目中加以放大体现。与此同时,还在线下做起了观众座谈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受众数量、停留时长、参与程度,代表媒体对受众的黏性,也构成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因此,对电视新闻栏目的融媒体建设来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受众为中心,向用户提供更直接的、更丰富的、更好的服务。

三、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电视新闻节目模式趋于类似,内容生产力相对滞后

在传统电视新闻发展过程中,新闻的发展主要依靠时效性。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报道新闻时,在采访过程、制作过程和播出过程都需要很长时间。在信息化时代,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全网发送把新闻第一时间推送出去。电视新闻节目为了生存和发展,创新了一些新闻节目,但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形式上大体一致,缺乏新意。当下,不少新闻内容简陋,形式同质化,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解读,大多是拼凑起来的新闻。一个好的电视新闻栏目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要增强自身原创能力,根据观众需求推动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电视新闻和新媒体融合还未进入实质阶段

电视新闻融合传播应体现在选题策划、采访制作、内容分发的全过程。媒体融合打破了既有的传播格局,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但现阶段很多电视新闻的融媒体产品大多是传统地做完电视节目后进行其他媒体形态的改编,新媒体变成了转发。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还普遍缺乏互联网思维。还有一些电视新闻节目打着创新的旗号,在制作过程中随意使用网络流行词语,有观众就表示对网络词语“听不懂”。一些不恰当的网络用语会造成新闻节目公信力下降,对节目形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三)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综合能力需要提升

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进入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富媒体化、传播的复合化、营销的精准化,媒体成为新技术迭代的前沿阵地,但一部分传统媒体人,不屑掌握网络技术,总觉得自己有丰富的媒体经验。制作融媒体节目需要清新的文字表达、讲究的镜头语言、多元的制作软件,甚至包括娴熟的花字运用,这些都是传统电视新闻人的短板。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同一素材的报道,不同的报道方式、报道角度,对新闻事实内涵挖掘的深度、广度等的不同,往往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记者的业务水准。

四、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途径

(一)内容为王,提高电视新闻内容生产力

目前,民众获取信息渠道太丰富,如何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有一席生存空间,唯有以“内容为王”,推进“精品内容”战略。《中国新闻》是中央电视台一档以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新闻栏目,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新闻大奖,在收视率、影响力、传播力等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绩。这正是得益于《中国新闻》不断强化的内容质量。《中国新闻》始终按照新闻规律排版,每天最重要、最热点的新闻事件放在头版位置,对于重点报道,栏目还采用每日一评、媒体焦点、记者观察、专题访谈等形式加大报道力度,全方位梳理新闻事件、深入解读新闻背景、权威分析新闻脉络,为观众提供多维度的新闻大餐。2017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的纪念日,《中国新闻》推出特别节目《从胜利走向胜利》,采用新闻报道、现场直播、系列报道、访谈评论、新闻专题以及融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涉军报道,对外充分展示中国军队建设历程、现代化作战能力、国际影响力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此外,在诸如沙场阅兵、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报道中,《中国新闻》与频道新媒体一起联合“今日头条”进行同步网络直播,均取得良好的点击率。这些无不印证着——内容,始终是决定新闻节目的根本。唯有打造专业、深入、独家、权威的优质内容,才能让受众想看、爱看。

(二)技术驱动,提升“黑科技”应用能力

融合发展是电视新闻的一场自我革命,同时也是实现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的机遇。媒体从业人员要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让数字工具成为新闻采编播的标配,努力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AI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这将极大提高媒体工作的效率。在重大报道中践行“融合发展”是近年来主流新闻媒体的大趋势。2018年的四大主场外交报道中,电视新闻报道纷纷推出融媒体节目。在前方专门搭建融媒体互动演播室,设立新媒体播报专区,引入新媒体端切换平台,实现电视端、新媒体端自由交互传播,让传播效果最大化。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下半场”竞争,有通讯社使用机器人写稿、有媒体使用机器人播报新闻。未来,我们将利用新技术核实新闻准确性、处理突发新闻、协助编辑审稿、新闻智能分发、跟踪收视率、阅读量和点击率、监测新闻发展方向和舆论场的变化等,这将重塑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各个环节。

(三)创新为要,推动电视新闻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的融合也需要结合新媒体的平台特色,对新闻的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进行创新改进。一是节目内容符合大众阅读习惯。当下,大众的新闻浏览习惯于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如此,在新闻制作当中,将时长较长的新闻应制作为较短的短新闻,并且通过网页链接、手机二维码等形式发布,方便受众浏览阅读点击。在此过程中,绝不是做简单的新闻搬运工,而是进行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闻改编。二是改进新闻节目语态。要创新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理解的方式,让信息提炼更浓缩,写作形式更新颖,并形成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三是通过大数据建立与用户更加紧密的关联。我们看到国内外很多新媒体都是通过大数据运行辅助对受众喜好做出判断,选择性推送新闻。

(四)人才是关键,加强融合型人才培养

成就未来,技术是手段,人才是关键。行业发展进程离不开对人才顺应时势地培养。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面对新的舆论格局,增强“四力”,是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与此同时,对于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来说,不止局限于采编写能力的培养,更要对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品牌运营等新型技术进行培训,使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胜任全媒体发稿。目前,CGTN记者大多已实现全媒体发稿,国内记者均配备便携式Cogent、PGC等全媒体直播和发稿设备。预计,这将是下一步电视新闻记者的标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为王、技术驱动、创新为要、培养人才。电视新闻节目只有从简单的“相加”跨越到真正的“相融”,才能真正地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才能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受众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