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士人传播探析
——读《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有感

2019-03-20 13:55董桂辰
传媒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士人阶层精神

董桂辰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200000)

一提及古代的“士”,读书人、士大夫、有文化等词语接连跃入脑海。依照古代“士、农、工、商”的惯用划分,士作为四民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唐科举制的确立与完善有力推动了士人阶层的正式形成,上通官方下联民间的社会位置使其享有宽阔、自由的言论空间,具备了优势传播地位,从而产生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但无论历史如何演进,传统如何更迭,士人传播的基础与根源都离不开一种特有的以“道”自任的担承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出现,造就了唐朝新闻传播的恢宏壮阔;也是这种精神的延续,令后世的知识分子得以承担历史使命,重塑传统文化,为新闻传播系统提供一股连绵而坚实的力量。

一、士人流变:从无所依傍的游士到举足轻重的阶层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商周时期,士是贵族中的最低阶层,及至战国,“士的地位已从贵族的末席转变为平民的首席”秦汉以后,士从农、工、商等职业从事者中脱离出来,拥有了自己的职业内涵,成为了文人雅士的通称。从先秦游士到秦汉的士大夫,士的面貌渐趋清晰,士的系统也渐趋稳定,起于隋而盛于唐的科举制更是将士直接纳入了政治运行的轨道,由此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以读书入仕为人生目标的士人阶层。然而,有幸考取功名、登庙堂之高的读书人毕竟只是少数,其余大部分都始终滞留民间,处江湖之远,但由于其突出的文化特质而与“民”相分离,成为一股能够左右世俗、开放而活跃的势力。正是这种社会位置的特殊性,唐朝的士人阶层上可及贵族官僚,下可达平民百姓,“不断向平民中吸收成员,又源源不断地将其成员向官僚队伍中输送……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阶层、集团的构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无论是皇权政治上的澄清天下,还是日常交往中的通情达意,凭借着牢固的知识积累与文化传承,士人阶层在任一社会场域中都易获取优势的传播地位。特殊的社会位置进一步赋予士人阶层自由灵活的言论空间,加速了传播能量的流动与扩散,从而对唐代新闻传播与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士人传播:以唐代诗歌为主的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作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生活于其中的士人地位非比寻常,群体多元、形象突出,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传播活动。唐代士人的传播内容涉及经籍、诗文、政事、时务等诸多方面,传播手段无不外乎语言和文字两种,前者多表现在交友、拜谒、远游等人际活动,后者则多展示于诗传、著述、通信、题壁等文案行为。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诗歌便具备极强的新闻特质。首先,它作为一大众化传播方式,是一种面向全社会进行的广泛的信息传播;其次,唐代诗歌在传播过程中具备新闻多种价值性元素,如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新鲜性等;再者,唐代诗歌的新闻传播在表现手法上与现代新闻报道也具有相似性,一些唐诗颇类似今日之记者手记、人物通讯、特写、述评等新闻文体。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作品便是典型一例,不仅内容上以联系现实、反映时事为主,而且形式上也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新闻要素包括齐全,宛若一篇丰富生动的新闻报道。由此看来,唐代的士人传播与现代的媒介传播不无相似之处,既具备新闻写作特点,价值元素充分,表现手法得当,又充分彰显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产生强烈的社会传播效果,“在舆论导向和批判现实等方面与今日的新闻并无二致。”

三、士人精神:以“道”自任是古往今来的永恒命题

唐朝以学为本的科举制是士人阶层最终形成的重要助力,识文断字、知书达理演变为士人阶层的基本要求。除去知识阶层的固定标签,唐代的士人更体现出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深切关怀与勇敢承担。自孔子提出“士志于道”,曾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便断不可仅仅以社会属性加以界定。作为社会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士人的特性不在其客观的社会身份,而在其以‘道’自任的担承精神。”余英时先生曾指出:“隋唐时代除了佛教徒继续其拯救众生的悲愿外,诗人、文人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伦更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源于一份超越性追求,更源于一股入世性承担,唐代以白居易、杜甫为代表的士人与文人,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于歌诗,播于人口,使之成为舆论焦点。步入近代社会后,晚清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办报结社、干预政局;民国时期邵飘萍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抗战时期钱穆著书立说、书生报国,一批批继承道统的知识分子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担其责、发其声,成为立身行事的典范。

综上,唐代士人阶层凭借其特殊的社会位置、深厚的文化基础与超越性的担承精神,掌握丰富的传播资料,开拓多样的传播渠道,塑造宽阔的传播空间,描绘了一幅斑斓的传播图景。同时,自唐而兴的士人精神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相融,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立身之本。

如今,我们身处提倡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建构的历史新阶段,社会发展日趋复杂,公共言论空间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普及与自媒体语境的建立对当代知识分子传播带来新的挑战。万载千秋,斗转星移,“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美好愿景于时空交叠中不断激荡、回响,新闻记者的职业理想与古代士人精神冥冥之中似乎具有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这些都足以成为我们了解士人传播、理解士人精神的动力。

少年壮志当擎云,做一个现代社会中的“士”,发挥学问、关切现实;探究真相、追寻理想。

猜你喜欢
士人阶层精神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拿出精神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