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陈派”表演艺术形成中的国家在场

2019-03-20 13:55王群英
传媒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汉剧剧目国家

王群英 李 曦

(汉口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1988年10月,陈伯华从艺六十周年,武汉市政府筹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湖北省人民政府因陈伯华对汉剧艺术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授予她“汉剧表演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当我们在谈论一个乐种的繁荣时,总会用“流派纷呈”一词来描述,能够形成一个流派,除了在艺术上既集大成又有超越前人的新创,特色鲜明,获社会认同,还得有大量的代表作,并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后继人。而汉剧在三百年的发展中,唯有“陈派”表演艺术一枝独秀,形成“流派”,把汉剧艺术的精髓深化发展,使之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汉剧“陈派”艺术的形成有其历史的背景。

汉剧三百年的历史中,在各个时期,名伶辈出,但是受封建等级社会的戕害,很难形成“流派”。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艺术也受社会和历史的制约。汉剧“陈派”艺术的真正形成,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原有的社会组织纳入新的社会机制,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其中具有宣传教育,移风易俗功能的文化艺术首当其冲成为国家意识渗透的主体,国家在场是汉剧“陈派”艺术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汉剧表演大师陈伯华的生平

陈伯华于1919年3月24日生于武汉。1927年,陈伯华入第一届汉剧女科班——汉剧训幼女学社,艺名新化钗。名师刘本玉教习陈伯华,因材施教,为陈伯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陈伯华拜名帖角“牡丹花”董瑶阶为师,改艺名“小牡丹花”,一时声名甚隆。在与名旦李彩云同台献艺时,陈伯华又认真学习揣摩四旦行的表演,熟悉和掌握了汉剧女行的传统表演技巧及剧目,奠定了表演基础。

1936年,正当红的“小牡丹花”告别汉剧舞台,辍演结婚,随后随丈夫寓居上海、香港等地,在此期间,陈伯华接触到西方歌剧、芭蕾舞等艺术形式,并有机会结交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名旦,同时观摩学习越剧、扬剧、评弹等剧种的优秀表演,如饥似渴地学习使陈伯华的艺术素养迅速提高,眼界也更开阔。新中国成立后,陈伯华参加了吴天保任团长的汉剧一团,先后排演了《宇宙锋》《秦香莲》《柜中缘》《二度梅》等剧,后均成为汉剧“陈派”代表剧目。1961年元月,武汉汉剧院成立,陈伯华任院长。198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陈伯华“汉剧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04年,中国文联授予陈伯华荣誉委员金质奖章。继2006年汉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2008年,陈伯华被文化部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对艺术孜孜以求,终身追求艺术真善美的陈伯华走完了她96年的人生路。

二、汉剧“陈派”代表剧目排演中的国家在场

“国家在场的方式,既表现为国家作为背景,作为活动的环境(自然的与人文的)、条件(法律的与社会的),也表现为国家作为参与者、帮手,还突出地表现为国家作为第一责任方。”①1951年,陈伯华在武汉为抗美援朝义演,正式回归汉剧舞台。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强有力的保护者的形象,提供给艺术工作者生命、生活安全的保障,以上层权力机构对戏曲艺术的重视来凸显政治倾向,同时,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服从权力机构的调配,为国家政治服务,在此过程中,重塑着戏曲从业者的价值观。

汉剧“陈派”的代表剧目《宇宙锋》是为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而排演的。在新、旧社会的更替过程中,为了把封建社会的文化意识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新中国不得不采取从上至下的指导方式,这种宏观调控一直延续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甚至对国家权力机构的依赖和遵从成为国民性。1951年,在梅兰芳任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之时,毛主席亲自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新时期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宇宙锋》的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导演的选择,还是剧目、演员的选择均由文化部决定,这是与当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调配方式,某种程度上演员并没有很多的自主性,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领域是进行艺术创造方面,甚至某种程度上这种创造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模型下进行的,国家作为隐形的权力在场。

如果说陈伯华在排演《宇宙锋》时,还只是在政府和导演的启发下进行的有限的艺术创造,那么另一“陈派”代表剧目《秦香莲》则是陈伯华在内化了国家的“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之后,有意识地为创立自己的艺术流派而排演的新戏。陈伯华的创作思路即为“我还想在表演和唱腔上来一个大胆的革新尝试,将重点放在刻画秦香莲的内在美上,使表演和唱腔尽量接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力求朴实自然,饱含民间的乡土味。”这个时期,国家权力机构逐渐健全并有序运转,国家权力更大程度上成为隐性的存在。《柜中缘》是陈伯华移植于河北梆子的重要“陈派”剧目,这部戏一扫戏曲舞台上的陈规陋习,这种新时期良好社会风气下孕育而成的民间通俗喜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度梅》是陈伯华专为赴上海、南京等地巡演而排演的另一部代表作。这部戏的排演意义不仅在艺术上的创造,更在于新、旧两个时期,汉剧在上海演出中不同际遇的对比。1929年,汉剧名角余洪元曾率团赴沪演出,但因门户之见而颇受冷遇。新中国成立后,汉剧再次赴沪演出,戏曲界同仁鼎力支持,并打破了门户之见,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学习。在北京演出期间,周总理亲自关照各宣传机关“要宣传汉剧的演出”。这种对文艺工作的政治关怀,亦是陈伯华创造汉剧“陈派”艺术的力量来源。

从政治传统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被赋予了各项政治权利,为了更好地行使这种权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方针指导社会肌体各部门正常有序运转,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渐确立和健全,国家行为逐渐成为隐性因素影响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这时候文化艺术发展的自主能动性逐渐增强,汉剧“陈派”艺术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注释:

①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联谊会,高丙中,于惠芳主编.国家在场的社会事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序言第9页.

猜你喜欢
汉剧剧目国家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探讨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优秀剧目进校园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