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策略探析

2019-03-20 16:06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传统

王 超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0 引言

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源于历代人的传承,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凝聚了巨大的精神力量[1]。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尤为必要,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一环。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对陶冶情操、升华品质、引导认知等具有重要价值。

1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沉淀与传承,其所汇聚成的思想观念流传至今,并且影响深刻。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有的生长特性,即延续性、民族性以及深刻性等,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植入渗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中,负载着相当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治国平天下的爱国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态度、天人合一的品行理念等,借助于名人故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并逐步转化为内在品质。基于此,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高度的价值观认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发展观等,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并锻炼其高尚品格,使其责任意识、进取精神得到强化,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在互联网社会生态结构下,受多重文化影响与冲击,部分传统文化逐步走向消亡,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则为之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使之影响更加深刻、深远。

2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原则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并非一蹴而就,其价值效能的发挥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以及互补性原则[3]。具体而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首先要为育人服务,其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始终秉持社会主义方向,与我党的价值信仰相契合,即方向性原则。尤其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尚未建构成熟的价值观体系,是非辨别力较为薄弱,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作用,应当强调创新性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主体性原则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其兴趣爱好、发展需求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激发学生高度的认同感、自豪感,达成“文化自信”目标。除此之外,从某种维度讲,传统文化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反映了中国特色,而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经济革命的产物,其两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应秉持互补性原则,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

3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不竭动力,也是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4]。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实现了育人价值、文化价值的双重创造,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在实践中应注重对各个环节的重构优化。

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给予有力的指导和支持。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渗透,是一个多重要素联动机制作用的过程。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校领导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层面的积极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同时,高校还需逐步加大对相关建设的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整合优质资源,保证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为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渗透提供智力支持。

2) 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高校教师是青年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与指明灯,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古人云:“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思想道德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一线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部分教师倾向于专业研究,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匮乏。高校应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一线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中。此外,要注重与同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建立优质课程资源,用引经据典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工作融合在一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增设传统文化课程,丰富思政课堂内容。课堂教学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植入,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关键。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要依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增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精华,突出院校特色,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并由此获得良好的熏陶。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指导理论,贯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其在中国化发展的道路上,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关联点,以此为切入口,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满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助于升华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又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实现双赢。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有意识地导入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以其中鲜活的历史人物或典故为素材,深度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涵,使之内化为学生高尚品格。

4)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构建网络教育新阵地。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所主导构筑的多元文化生态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滋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并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高校必须要抢占网络新阵地,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辐射范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还应充分依托校园网络,组织优秀教师团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资源,根据大学生个性差异、认知特点、成长规律等,巧妙设计校园网络平台,从而激起大学生的浏览兴趣,使之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韵味和精神内涵。在互联网生态下,教师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依托互联网搜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并制作成“微课件”,以图片、影像、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增强对其的感官刺激,提升他们的参与体验。在课下,教师可利用QQ、微信等即时互动软件,不定时推送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美文,并就其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 转变传统文化教学理念,搭建校园环境新平台。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荟萃,本身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成长。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链入,使之更接地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渗透也有了根基。在此过程中,高校要转变传统文化教学理念,积极搭建校园环境新平台,突出办学特点,并设计一些富有人文性的建筑、板报等,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氛围环境,使之从中获得熏陶和升华。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环境,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5]。高校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文体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锻炼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水平。例如,高校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并以此为重要节点,组织学生进行文艺演出,歌颂祖国,唱响未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为之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又如,高校可组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让学生深入大自然,感受其中的隐含魅力,强化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多种多样的文体实践活动,可进一步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课堂,开拓学生知识视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价值深远,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同时,还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目标。新时期高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结合自身工作开展情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优化课程设计,并依托丰富的校园文化,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之努力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同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