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在编辑工作中的模式与作用探讨

2019-03-20 23:21高明霞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书籍工作者稿件

高明霞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00)

校对是当下我国出版编辑工作的重要流程之一,具有较大的意义和影响。然而,现阶段有关校对在编辑工作中的模式与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提高出版物质量、为原本内容的保持打下重要基础、校对过程中融入“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校对过程中抒发“感”等。

一、校对定义概述

所谓校对就是指通过自身能力与工具应用,对某一行业成果及作品等进行标准比对,将存在的错误性、误差性降至最低。随着当下我国出版行业的迅猛发展,校对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事该行业的人员被称为“校对员”。校对工作可以说是出版书籍的最后一道保障,对保证其出版书籍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对工作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从校对工作本身性质来讲,需要一定的耐心及工具应用,对待出版书籍中的内容文字进行一一校对。将稿件内容可能存在的误差降至最低,包括公式、语言、语法、格式、敏感词等。传统编辑中的校对工作主要通过“照稿改字”的方式对其进行校对,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校对速度较慢,且形式方法较为传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诸多校对工具应运而生。通过对相关资料及走访调查发现,目前校对工作标准及方向已经从“对错观”向“是非观”转变,“是非观”是一种更为鲜明的规范要求。校对工作主要包括对科学、宗教、政治等领域的语法、词句及修辞的差错鉴别等。

二、校对在编辑工作中的模式创新

(一)提高工作效率与降低疲劳度

人工方式是传统校对工作中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对稿件内容进行逐一比较核对,即所谓的一字一句地看、查等。这种方式的作用在工作效率提升方面十分受限,每个工作人员只能一天定量校对多少稿件内容。同时,该方式会使校对员产生严重的疲劳感,不间断地进行对照修订让人对工作产生乏味感与枯燥性,导致身体、大脑都严重疲劳,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员工的身体健康。现代科学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在编辑工作中校对模式也逐渐创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计算机、校对软件的技术应用。在此同时,还实现了多稿校对、电脑软件自动校对、语音校对等。模式的不断创新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也对降低员工疲劳度起到积极作用[1]。

(二)提升内容质量

编辑工作中校对模式的不断创新,诸多新技术、新工具的投入应用,极大提升了稿件内容质量。在诸多校对模式应用中校对员可以通过新工具、新技术,将传统人工校对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优化,如通过编辑软件中的“文档校对工具”可以发现文稿中存在的错字、错词等,避免了校对员一字一句地进行对照修订。另外,在校对过程中计算机编辑软件将其校对工作的进度、质量、标准等进行全面提升,发现与规避文稿中存在的隐患性问题,为提高稿件内容质量奠定坚实基础[2]。

(三)做好版前的编校和交叉审读

版前横向编校是指将出版前已加工的稿件分割成几个部分,与现行其他优质刊物上类似的论文相比较,以找出差距和可改进之处,达到编校质量再升华的目的。例如:将自然科学研究的论文分割为摘要及关键词、序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若干个部分,与中国知网中引用率高的近期其他刊物上相关主题的优质论文相对比,找出问题和差距所在,进而再次联系作者进行编校问题上的共同修正。这样做对于提高文稿质量和已刊发论文的引用率有很大帮助,进而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但这需要编校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

(四)采用新技术,重要稿件实行特殊的校对方法

新软件融入采编系统,将校对环节前移,分层校对。编辑、部门主任、值班领导,分别运用软件对稿件进行分类分层校对,稿件经过每个经手人校对,增加关口,落实校对措施。重要稿件除了走常规流程外,还应采取图文互校、数字辅助校对等方法。新机制要规定,重要稿件写完后,作者应在文尾单独标明稿件字数、段数。让编辑、校对人员心中有数,杜绝漏字、漏段。特殊稿件还要求作者用手机拍照,短信、微信发送,以便编辑校对利用手机图片与社交媒体传输稿件对比,防范差错或人为破坏。

三、校对在编辑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一)起到提高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作用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文字内容及稿本书籍对于知识传播、理念宣传十分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书籍”作为我党重要的理念宣传与信仰推广的载体是当时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该时期内大量编辑工作者及校对者都付出诸多劳动。在该过程中校对工作尤为关键,对稿件质量、稿件形式、稿件意义及表达实质的效果性影响颇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空前,在该阶段大量书籍与内容形式都大量呈现出来,如经济类书籍、农技类书籍、外语学习类书籍等,甚至还包括很多外文书籍。这些都需要在编辑工作中对其进行标准校对,这样才能保障其出版物质量。新时代背景下,电子书籍的不断推广对传统纸质书籍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通过校对工作模式的创新突破,起到对电子出版物更为精准的质量保障[3]。

(二)为原本内容的保持打下重要基础

科学、合理的校对,可以对原文内容不变及精神实质起到一定保障作用。校对工作是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重要载体,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文稿出版过程中受诸多因素极易导致作者原稿实质及精神呈现受阻,所以校对工作的有效应用,可以起到规避歪曲内容及扭曲精神的作用[4]。

四、提升校对员工作质量及加强模式创新的具体途径

(一)校对过程中融入“情”

在实际编辑过程当中,编辑工作者很少将校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对校对的呈现性、影响性、促进性不了解、不掌握,影响了编辑稿件工作的时效、精准性。因此,基于上述情况分析,在造“影”过程中融入“情”,至关重要。具体如下:第一,校对工作者应该“投入情感”,校对稿件是一项较为乏味、枯燥的系统流程,在校对过程中如缺乏情感融入,就会导致校对作品出现空乏性、形式化,即缺少“灵魂”。第二,校对工作应该注重“细节挖掘”,在投入情感的同时,校对工作者应该对其校对细节进行挖掘。在实际校对工作中应该以总体布局、细节分析为主,注重校对过程的细节表达与美感彰显[5]。

(二)校对过程中抒发“感”

在编辑校对稿件过程中往往需要编辑工作者站在自身立场对校对进行讲评论述,目的是提升校对员的独特性及视角性,进而增强该校对工作的客观性、精准性。在校对过程中应该对其文稿进行情感抒发,将自身感悟注入其中,这样才能更为客观、合理地将编辑稿件进行效果体现。具体如下:第一,提升校对工作者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校对技巧、职业道德、人文情怀、生活态度等。只有提升其综合素质,才能在编辑校对稿件中将自身感受融入到校对中去。所以,提升编辑工作者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第二,结合当下时代背景需求,新时期下校对稿件工作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等,对编辑内容进行校对,让光影效果更为立体化、层次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让编辑工作者进行情感融入,进而提升整体稿件质量。

(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校对员应该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入手,通过专业培训、理论培训、思想培训等,从自身校对技能、分辨能力、分析思维、专业技巧等多方面进行提升,强化自身职业道德及核心素养。具体如下:第一,认真领悟“校对工作”实质,学习优秀编辑、校对工作者的操守,客观、独立、公正的校对风格,结合当下国家政策及战略发展导向,融入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做新时期的校对员。第二,坚持以“出版”为本,编辑工作应该从出版角度出发,满足出版及作者需求。校队员要深入工作基层,在工作基层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与技能,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三,加强理论专业学习,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专业、传媒基础等,不断加强其理论专业素养及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书籍工作者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鲁迅与“书籍代购”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