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浩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9-03-20 00:37张倩雨
求学·素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外星人宇宙人类

张倩雨

【题记】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物理的最有诗意的事情:你们都是星尘。

——劳伦斯·克劳斯

2019年1月10日,一则来自BBC、CNN等外媒的新闻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加拿大科学家检测到了15亿光年外的重复无线电波,这些讯号的来源未知,但不排除是外星智慧的迹象。消息一出,便引发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很多网友联想到霍金生前的警告——人类不要主动联系外星人,也不要回应外星人的信息;还有许多评论则引用《三体》中观察员的神秘留言,连续复制三遍“不要回答”并用数个感叹号强调语气;与此同时,“标题党们”开始拿“外星人问候地球”这一噱头大做文章。

实际上,这一电波并不是第一次被发现。它的专业名词叫作“快速射电暴”,是一种宇宙中快速发生,辐射能量极高又迅速消失的神秘现象。由于其爆发持续时间极短,故科学家们目前还无法明晰其具体的产生机制。

浩瀚宇宙,蘊藏着太多的瑰丽和奥秘,有无数未解之谜正等待答案。而我们人类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冒险探寻的步伐。

真相说:  我们的征途一直是星辰大海

古代中国:天文知识丰富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

虽说这里的“三代”一词历来存在争议,斩钉截铁地判断古人的天文知识非常普及并不合适,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洞见古代天文历法学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劳动人民观察自然宇宙过程中源源不断积累的经验智慧。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七月》,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农夫据此知道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将要到来;“三星在户”出自《诗经·绸缪》,是古代观星授时的术语,写出妇人边劳作边思念心上人的缠绵惆怅;“月离于毕”出自《诗经·渐渐之石》,月儿投入毕星,这是有雨的征兆,将士们的征程被耽搁;“龙尾伏辰”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十月初一凌晨尾宿因日光隐而不见,在童谣中被吟唱。

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宇宙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出于好奇心理但又认识模糊,他们把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比如风师谓之飞廉,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而又因为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精勤地观测天象,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古人把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实际观测到的行星称为“五纬”,加上日月之后称作“七政”或“七曜”;在黄道赤道附近选择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行星的坐标,由此有了二十八星宿;接着又衍化出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概念……从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再到《诗经》《春秋》《左传》等古书中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我们可以知道,这一阶段人类依靠肉眼来仰望星空,对宇宙的认识模糊而又充满想象。

近代西方:开辟观测宇宙的新纪元

近代天文学思想的最早源头是古希腊。演绎推理的方法和对事物追根究底的态度使古希腊人对宇宙有了深刻而精密的认识,这些认识后又被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全盘接收。但是由于科技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挂钩,而占星术又被统治阶层和教会所利用,作为巩固统治、钳制思想的工具。

幸运的是,真理先驱者们的出现,让天文学逐渐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十六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否定教会的权威,这场天文学界的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布鲁诺勇敢地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此付出殉葬的代价;肉眼观测星空的时代,则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画下了句号,1609年,他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从此开创了宇宙观测的新纪元。

从此,天文科学开始与占星术分道扬镳,近代天文学的大门被打开。如今,各类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宇宙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人类的本能,在地理领域方面的探索欲望更是强烈地植根于人类的血脉之中。从大航海时代到宇宙大探索的现在,可以骄傲豪迈地说,我们的征途一直是星辰大海。

深度说: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因为它就在那里

“你们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有位记者曾经这样问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因为山就在那里。”乔治·马洛里在1924年第二次冲顶珠峰时壮烈牺牲,但他的这句回答却被无数后人援引赞美,因为看似平淡的字眼下暗藏着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这句话就是很好的回答:因为它就在那里。它不过来,但它浪漫得令人着迷,所以我们就自己走过去。

《宇宙的奇迹》:从哪儿来,我们是在寻找自己的起源

这是BBC制作的一部纪录片,片中用物理学揭开种种宇宙奇迹的奥秘,阐释了人类和宇宙的紧密联系。纪录片中宇宙和自然的瑰丽胜景、奇妙而深邃的科学知识、人类对科学的不懈求索,无一不让观众感到震撼。

其中,讲述“星尘”的一集是整部纪录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它科学地回答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几乎所有人类都试图解决的问题。起源于137亿年前的宇宙,而今已形成逾千亿个星系。星云是恒星的孕育场,许多新星在此浴火重生。以宇宙的年龄作为尺度,恒星数百万年的生命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却用毁灭自己的方式制造出所有的常见元素,而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地球上99%的物质。

可以这样诗意地说,我们是星辰,是恒星的孩子,注入进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和分子,就是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全部的历史。因此,宇宙的故事便是我们的故事,当我们仰望天空,望向遥远的恒星和星系时,我们也是在寻找自己的起源。

NASA公开信:到哪儿去,为摆脱人类困境做出更多贡献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早在1970年,赞比亚的修女Mary Jucunda就曾致信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博士,问了这个问题。很快她就收到了诚挚的回信以及一张题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如果说纪录片《宇宙的奇迹》采用了浪漫的形式来解答这个问题,那么这封来自NASA的经典公开信,则给出了一份联系到人类未来命运的专业解答。

信中提到,太空计划并不能在一夜之间创造奇迹,但是探索宇宙正促使着人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太空项目的技术零件所需要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是人类工程历史中前所未有的,这些挑战驱使科学家不断寻找新材料、开发新技术,甚至发现新的科学规律,而最终这些新技术同样会反哺到地面项目。

作为一个充满挑战极限的崇高目标,探索太空就像催化剂,将点燃人类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要知道,奔向星辰的隐藏含义,是为了守护地球。它相当于提供给人类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提供技术、挑战、进取精神以及直面严峻现实问题的乐观和自信。

奇葩说:  一场关于“外星人”的狂欢

这并不是科学家第一次检测到快速射电暴,但是几年前的报道似乎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这么巨大的舆论风暴,这值得我们思考——恐怕并不是因为大众对宇宙的兴趣突然激增,而是出于“外星人问候地球”这一猜测引起的猎奇心理。

让我们来简单分析这一“误导”产生的路径。首先,作出这一发现的科学团体在《自然》发表的论文中,并没有给出任何与外星生命相关的推测,他们仅表示,由于之前仅有一次探测到重复性爆发,因此很难得出任何结论,而再度发现重复性爆发,意味着这种现象很可能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罕见,它们可能还有更多。

之后,包括BBC在内的一些外媒对此进行了报道,部分媒体还认为这可能是外星生命的证据。接着再转发到国内之时,便又产生了不少添油加醋的描写,因此有了一场关于“外星人”的狂欢。

如果没有“外星人”这一刺激性話题的加持,这个重大发现的水花能持续多久,或者说能不能有水花呢?几乎可以想象到,它会面临除专业领域人士、宇宙爱好者之外无人问津的尴尬状态,就像之前无数的科学发现一样。它能成功引起大家的注意,还是同那些娱乐八卦无异,仅仅作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排闷的谈资,紧接着就立马被遗忘。

这的确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积极地科普扫盲是好事,但是一些媒体、公众号为了吸引关注度而哗众取宠,做“一群外星人正在靠近地球”“外星人到来地球将毁灭”这样的标题党,其实是更不负责任的表现,甚至是对人类这份崇高事业的消解。

这次发现刷新了科学家对于快速射电暴的信号频率的理解,随着更多样本的出现,科学家们有望回答这些未知现象,并且发现更多的未知。对我们来说,保持冷静的头脑,在剔除“外星人”这一噱头之后,认识到其背后的重大意义才是最为关键的。

话题拓展:优秀的宇宙科普工作该如何呈现?

纵使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但不可否认,它是一门难以接地气的科学事业。于普通大众来说,能够欣赏星辰的壮美已是关注宇宙太空的表现,而天文学中那些复杂的数据和艰涩的专业名词就很少有人去了解,对目前宇宙的研究发展状况人们也很难有宏观的掌握。

但同时,也有许多人正在为科普宇宙知识做着努力: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科幻书籍如《三体》,激起了许多书迷对于宇宙的想象;综艺节目《挑战吧!太空》,聚焦中国在探索外太空领域为世界做出的贡献,讲述航天科技进步和航天人不懈奋斗的故事……

你觉得它们有没有真正起到科普的作用?是娱乐至上、消解探索宇宙的神圣,还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拉近了大众和科学的距离?真正优秀的宇宙科普工作应该如何呈现?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猜你喜欢
外星人宇宙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宇宙第一群
人类第一杀手
外星人可怕吗
谁变成了人类?
这宇宙
外星人来了,谁当翻译?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