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空寂”之境

2019-03-20 05:18李冰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人画意境

摘 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是艺术家创作追求的最高层次。它是“超以象外”的无限境界,是主客观的相互统一。 “空寂”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宗教精神,而“空寂”之境,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画普遍的艺术审美的一部分,是他们艺术精神的重要组成。本文围绕“空寂”之境的主题思想,从感悟“空寂”之境带给我的心灵体验和艺术启发。其一,文人画“空寂”之境的精神追求。其二,文人画“空寂”之境的营造。

关键词:意境 空寂 文人画

“意境”一说,最早出现在唐代诗歌审美欣赏与评品上,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部诗论杂著《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其中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意境强调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以心观物,将心与物的界限打破,向内寻求精神的深化与自由,主张个人生活经验与情感自然流露。以情入境,得其真谛,从而进入艺术审美的最高阶段,力求营造出令人有所共鸣,感动人心的艺术境界。

这“意境”是空灵、飞动、而含蓄隽永的。进入精神世界的“境”,已经超越了本身“界限”的含义,从有限转化为了无限的“空”。“意境”与“意象”相互联系,它们都以“意”为核心,都认知于广阔无际的真实本心。它又超脱于介在实与虚中间的“意象”,完全纳入精神性的范畴。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是“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历史必然的文化现象,经历时间的推动不断完善和成熟。佛教传入中国,在唐朝时期逐渐兴盛,与中国传统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中国本土文化下的禅宗,至此三教合流,改变了之前以儒,道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文人画家受到儒、禅、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文人画家将自然展示于人,通过山水花鸟,四君子或木石等抒发个人包袱与追求,表达隐逸之思,高洁之格,或愤世嫉俗之感。生活上,他们淡泊,孤独,内心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虚静。笔墨上讲究意趣,道法自然,注重人格修养,画面上注重象外之意和意境的营造。“空寂”一词,主要源于佛教,谓指佛法境界或佛教语。在禅宗里也指“禅境”。随着在佛、道、儒思想融合的演变下,它也呼应与融合了儒道的思想精神内涵,“空寂”之美成为了中国古典艺术审美范畴的重要部分,它是文人笔下所追求的言外之意,更成为了一些文人画家所追求的画外之境。这一切的演变,都使得“空寂之境”具有了象外之象的虚幻性、无限性,同时也具有了个人情感精神世界的独立性。

“空”是“虚空”,是老、庄所谓“道”,虚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宇宙之上,万物之源泉”,是文人画家游心所在的太虚之境。

“空”是空灵,是文人画笔下的妙境。文人画家把诗书画结合,融万境于墨法中,造就妙境。文人画意境是空灵的,物我浑融的。抽象的笔墨虚灵如梦。笔下画境犹如宇宙,空旷而高远。文人画里的山川花鸟是写实的,但又是空灵的,是心灵于自然的合而为一。

“空”又是无限,是文人画家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境界,是刹那中蕴涵的永恒。在无限中又回到有限的局部和生命里,循环往复。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淡疏远,简之又简,却简中寓繁。一花一叶都蕴意着无边的宇宙。

“寂”是静寂,宗白华先生所谓:“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寂”是孤独,是文人心灵的独处。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寂寞。如画家诗人独自游历山水间,忘却世事繁杂,静观寂照,物我两忘,俯仰山川,心灵与大自然相融合,在一丘一壑中感悟生命,才能回返内心,使“凡画山水,最要山水性情。得其性情……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1],获得源源涌现的艺术灵感。

“寂”也是禅境,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境界。禅境,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而是超越五欲六尘,得到更真实的和谐与寂静,是从现世生活感悟道无处不在,若能顿悟即得解脱。以禅心观照万物时,纵使一沙一石,一风声一鸟语一花影,都充满无限机趣。在“刹那的顿悟里领悟世间色相变化微妙至深的禅境。这一禅境是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

文人画家所追求意境之美,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秉持淡泊,空静的心境。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游历山川,归隐自然。基于“外师造化”,尊重自然,又在自然之中融入自我的生命情调,创造独特的意象,呈现无不往复的空间,注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在有限里体悟到无限,即是所辟之独境。

文人画家顺应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看待这自然造化,是仰观俯察万物生命时空,感悟大道无常。沈括提出“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 ”,虽然其主要针对山水画的创作而言,但我认为“以大观小”法具有更普遍的美学意义,对观照万物生灵皆应如此。“以大观小”是要求画家用“心”游观自然,或俯或仰,或远或近,或前或后,或目极千里,应目会心,加之想象的创造力,达到“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而灵出焉。”的意境,即画人物,可着其神姿,画山水,着其气韵生动。则以此法感悟到的空间,是随着时间而变化,是万物在寂静中生长衰败的自然之全貌,是游心太虚而得气韵横生,鸢飞鱼跃的空寂之境。

文人画的精神世界,教会我在之后的学习和绘画道路中,可以万般皆从容,不被世俗浮华利欲而蒙蔽初心。也希望更多的人在艺术道路上,能够更多的学习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更多的继承与创新下去。

注 释

[1] 明代唐志契:《绘亨微言·山水性情》

作者简介:李冰(1986—),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在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學美术学院,现代油画专业。

猜你喜欢
文人画意境
以现象学“本质还原”方法重新审视文人画理论
“文人画”里写春秋
春色满园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文人画意境的探析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