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化视角下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研究

2019-03-20 00:37常江凤
商情 2019年2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发展

常江凤

【摘要】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直接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实际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在详细论述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对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金融化视角  实体经济  发展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成为各国政府以及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我国政府也多次表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金融会议上明确表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經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金融改革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金融风险集聚,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论述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直接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实际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在详细论述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对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协调问题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协调表现

第一,我国金融部门过度膨胀。近些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部门过度膨胀,金融发展水平远高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业产值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在2008年和2013年金融也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日本和美国,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和美国的金融业均是开放性的,而我国的金融业是封闭性的;另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中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最快。

第二,资本脱实向虚现象严重。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开始呈现下行趋势,产业结构失衡、实体经济盈利能力降低以及房地产过热等诸多问题均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脱实向虚,进而导致金融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一方面虚拟经济挤占实体经济利润空间,由于近些年我国实体经济盈利能力越来越弱,而虚拟经济盈利能力逐年升高,导致实体经济资本逐渐向虚拟经济转移,比如实体企业将资本投入股票、金融以及房地产等;另一方面金融系统内资金空转现象严重,由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大量金融资源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

第三,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现阶段实体经济仍然是以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难以满足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获取高额收益,规避金融监管,导致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进一步导致了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此外一些固有大中型企业凭借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获得了大量低成本资金,进而造成了普遍的产能过剩现象,不利于经济增长。

(二)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危害

第一,产业空心化严重。我国经济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进入经济转型期,生产成本提高、创新能力降低、产能严重过剩等诸多问题导致我国产业空心化严重。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约束不断提高,土地、劳动以及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创新能力降低主要是指我国实体经济主要处于产业链发展的中低端,研发投入较少,创新能力较弱,经济增长不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而是依赖投资驱动[2]。产能严重过剩主要是指我国近些年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常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维持生产,这些企业的存在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第二,金融风险集聚。一是金融创新异化导致了金融风险增加,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利润,规避监督管理,借助金融创新的名义,将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进行空转,加剧了金融行业的风险。二是金融资产质量降低导致了金融风险增加,随着我国金融部门的膨胀,我国银行业除了面临大量不良资产压力外,还面临不良资产反弹的风险。三是金融制度不健全导致金融风险增加,现阶段我国金融体制发展尚不完善,金融治疗机构尚不健全,导致金融行业内存在监管缺位、无序竞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二、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完善政策法规,打破金融垄断,维护实体经济

基于自由市场机制作用理论,各生产要素会在市场驱动下合理优化分配,各部门之间均能获得平均利润。但实际情况是金融资本利润要远远高于产业资本利润。其根本原因为金融资本位于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因此应该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形式来保护实体经济的利益,一是完善《反垄断法》,提倡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促使生产要素能够合理分配,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之间利润平均化;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企业股东合法权益,重点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三是针对产业政策方面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基于产业政策对实体经济利益自己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倡导公平竞争,鼓励通过公平竞争去获取平均利润。此外还应该在税收政策方面制定相应的金融税收政策以及法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二)促进产业升级,提升获利空间,加强吸引资本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由于产业机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产生严重过剩等问题共同导致生产效能较低,我国实体经济的收益远低于虚拟经济的收益,这也是导致我国资本脱实向虚的主要原因。针对该情况,实体经济应该寻求转型升级,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发展活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从而更好的吸引资本为实体经济服务。一方面需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推动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使经济结构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实体经济的多元增长。此外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过剩产能,通过对过剩产能的化解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要素供给质量以及促使产业机构转型升级的目的。

(三)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提高服务能力

基于供给侧思想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优化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推進银行体制改革,在大型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中小型银行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结构平衡的银行金融体系,从而为不同层次的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同时对信贷投资方向进行优化,进一步拓展金融供给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主要包括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拓展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尽量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三是完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为了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防止出现金融监管套利等,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本着审慎管理以及风险防范的原则,完善我国金融系统监管协调机制、风险检测以及早期预警机制、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以及金融监管规则,坚决守住绝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稳定金融发展速度,调整金融发展结构,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在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初衷决不能改变,金融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一是对金融资本的总量保持时刻关注,尤其是关注金融衍生品的总量,避免出现资产缩水或者泡沫经济,进而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对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进行有效控制,保持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促使信贷规模以及货币供给量维持在合适的区间范围内。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高有效供给量,在金融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垄断地位,积极发挥民间资本的重要租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资本结构。此外还应该不断鼓励开展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更好的满足企业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三、结束语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们之间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正确理解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邱兆祥,王树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研究[J].理论探索,2017,(04).

[2]李义平,刁文.中国经济金融化再思考[J].河北学刊,2016.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篇
关于全球低利率问题的若干思考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