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里的童年:巴渠大地留守儿童影像研究

2019-03-20 00:37何国煌党超亿
商情 2019年2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何国煌 党超亿

【摘要】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拓展,农民离乡务工,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在这一时代背景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断代,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化成长出现断层。由是,我们以反映巴渠大地上留守儿童的纪实影像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藉此,透析反映当下农村社会现实情景、关注乡村发展实际问题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的文化艺术内涵。

【关键词】留守儿童  巴渠文化  纪实影像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拓展,农民离乡务工,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其主要问题集中于,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居妇女的身心健康与生活境况的关切。高度紧张的社会化生产机制,高效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这亦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新时期农村转型发展的滞后与悖论。即离开了乡土,才能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离开了乡土,又失去了赡养老人、教养子女、夫妻生活的基础空间。在这一社会情境中,我们从留守儿童的层面出发,以反映此类社会景状的影视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以达州本土留守儿童题材影像作为切入点展开系统分析。

一、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存现景况

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逐渐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结构不健全、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贫富结构失衡、乡村发展滞后、农村常住民构成失调的社会问题。

数以亿计的廉价劳动力,从人力资源富集的偏远乡村,涌入就業机会充裕的沿海地区,形成特有的“民工潮”。如是满足了沿海地区日益增长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需求;也实现了谋求个人发展与维持家庭经济的需要。但整日劳顿的民工,迫于生计与社会生产条件的约束,而无法照顾到远在故乡的家庭。于是便忽视了对子女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导和管束,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隐忧。

据新华网记者罗争光、王思北,统计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如此庞大的群体,俨然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而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教育等诸多问题都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作为大众传播者的电影工作者的关注。

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电影,同样也应该直面这些问题,将视角对准他们,创作出贴近留守儿童生活的影视作品。从而,于纪实影像所反映的,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拼接、堆砌、勾勒出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民俗风韵。在其所讲述留守儿童的民间故事中,凝练、汇聚、描摹出当下类似于巴渠大地的偏远乡村中的留守儿童精神面貌、心理镜像。

二、当下留守儿童影像发展情形

2000年以来,逐渐有一批肩负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人和纪录片人在创作资金匮乏、创作条件艰苦、产业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不顾商业收益和个人利益,艰苦耕耘,创作出了具有关怀意识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这些影视作品大都以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发人深思的故事情节、现实主义的风格来表现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严峻性,试图探寻出一条缓和现阶段的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路。

纵观近些年的影视作品,虽然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数目屈指可数,但也浮现了一些被观众认可、被市场接纳、被社会赞扬的影视作品,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发展较为乐观。

2018年,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发展势头良好,充满了希望。截至五月,就有《一个人的课堂》和《米花之味》两部院线电影问世。其中《一个人的课堂》和《逆生》一样,都是通过乡村教师的坚守,反映社会大规模‘撤点并校教育运行艰难万分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弘扬了教师的奉献精神。《米花之味》主要通过母女间由陌生、疏离到相互理解的故事,反映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是对留守儿童的另类解读。诚然,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势必在全社会共同营造的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下,更进一步的发展,将会成为主流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类型。

对于商业电影横行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而言,这些体现社会境况、反映实际问题的现实主义影像,可谓在商业化氛围浓重的市场机制中的一股清流。正是这些影视作品,成为肩负起社会教化、伦理批判与人性透视之艺术使命“逆行者”。

在中国艺术电影院线体系不够健全的产业气候下,纵使有大批影人在不懈努力,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仍然没有出现扎堆井喷式的发展现象。纵使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在资本的打压下“夹缝中生存”,但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新类型和肥力没有完全被利用的“试验田”,也值得引起整个电影产业的注意和关注。

与国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像创作相似,巴渠大地上也蕴藏着独具风韵的乡土社会情节、留守儿童故事。其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及改革开放以来,当下社会发展所形成的时代印记,在这片山青水绿、自然风光隽永秀丽的大地上演绎出别样的风采。

三、巴渠留守儿童影像研创现状

巴渠大地近年来的影视创作环境,与产业化发展的氛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断有取材于当地特有民俗文化、特色民间文艺的优秀作品在全国范围内问世。同时体现巴渠本土特有文化生态体系、人文风貌的影视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电影人对故土的眷恋。反映了本土文化基因、民俗文化印记在艺术家创作实践中的积淀与持久生命力。

为创作有丰厚地域文化内涵的影视艺术作品,栖身一线城市的艺术家返回到乡村,进行电影创作,为达州的影视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一过程,恰与巴渠大地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进城务工,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其本质原因不外乎,达州拥有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独特的民间文艺风韵其中著名导演尹力就在达州取景拍摄了由刘恒编剧的主旋律电影《雨中的树》,该片根据万源市原组织部部长李林森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

“目前,达州市有在校中小学生121万人,留守儿童37.5万人(只含小学、初中义务教育人数,不含高中)”。达州市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一项关乎党委政府政治责任的重大政府民生工程,更是关乎到37.5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工程。由是,《逆生》的出品人兼联合导演邓访回到家乡,用镜头传达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用电影的方式宣传家乡。作为达州市第一部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渠县县委也作为出品方参与了影片的制作,并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

“故事发生在四川东部山区,以刘庄小学老师刘友根为视角,展示了都市城市化进程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生源骤减,遭遇社会大规模‘撤点并校,导致山区孩子长期奔波于路途长远的镇上上学,教育运行艰难万分的社会现象。”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编剧有对达州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走访调查,电影里的某些情节和故事背景,可以说是达州市留守儿童现状的某种延续。

笔者通過对《逆生》故事背景的田野调查,发现与《逆生》里刘友根工作的小学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万源市罗文镇的杨家坪村小,学校因‘撤点并校大部分学生都被送到镇上上学,只有四位学生还继续在学校上学,也只有杨仁安一位老师还坚守着教书,同时他还是学校的“保姆”,负责学生的“营养午餐”,此类现象在达州其他乡村也普遍存在。

再回到电影本身,分析电影的演员背景。《逆生》的导演之一邓访是达州本地人,怀着对故土的热爱,带着剧组来到渠县龙潭乡中心学校等地取景拍摄。为了解决群众演员不足的问题,剧组还在当地邀请了一些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参加演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剧组的主角团队,饰演刘友根的主角来喜来自山东省临沂市、饰演芙蓉的居文沛来自于湖北武穴、饰演爷爷的张洪杰来自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另外友情客串的演员王迅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由此可见,《逆生》是达州本土影视资源与全国影视资源的结合物,这也反映出达州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创作的产业现状。

相对北京、成都、重庆而言,达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而本地的影视资源无法满足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电影制片人的要求。纵使电影主角操着蹩脚的四川方言,为了使电影能够取得一定的票房收益,也依然勇于冒险,启用外地演员。在电影投资方面,《逆生》是由民间资本和政府共同参与的一个电影教育项目。北京帝一影业参与了电影的出品,河南视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参与了电影的发行,四川同道广告、北京高京众邦、四川首秀矿泉有限公司、四川网通广告、四川乡山天然矿泉水、四川魅音文化、北京凯旋工贸为电影提供了社会资金赞助。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渠县县委作为政府部门也为电影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因为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电影在取景摄制和社会传播方面也有了保障。

从某种程度上说,《逆生》开创了达州市电影发展的新格局,为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此外,以巴渠大地本土民俗文化、民间故事为题材开展影像制作,并将影片投入院线的运作模式,亦是对“巴渠特色文化”产业化开发与建设的积极探索、创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罗争光,王思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9/c_1119882491.htm.2018

[2]徐洋,徐荣莉.两会热点之教育:全力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EB/OL].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https://dazhou.scol.com.cn/sdxw/content/2015-02/12/content_51690604.htm.2018.

[3]简朝龙.电影《逆生》在渠县紧张拍摄中[EB/OL].渠县新闻网:www.qx818.com.2018.

作者简介:何国煌,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201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党超亿,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巴文化研究院教师,讲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及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