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化类综艺的特性分析

2019-03-21 02:45
传媒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类节目后现代

宋 莹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一、引言

从2017年开始以《一本好书》《经典咏流传》《信中国》和《上新了故宫》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综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下的热点节目。文化类综艺节目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影响力,这也使得电视媒体成为后现代主义最重要载体。在消费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正影响着人们经历一场文化变迁,而文化类综艺的成功并非因为其在综艺市场上清流般的存在,而是适应了现如今后现代的语境,颠覆了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

二、我国文化历史类综艺节目发展现状

在综艺市场竞争和国家政策的两方的支持下,近些年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结构性的转变与调整阶段,广电总局以“公益、文化、原创”为发展方向,鼓励制作播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的政策,对电视综艺节目生态提出了新要求。[1]在政策鼓励和文化基础的双重引导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在2018迎来了爆发,在电视综艺市场逐渐从竞技类真人秀的热度中退潮,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大荧幕上竞相追逐的“人气爆款”。

我国的文化类综艺,其实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出现,早期的益智问答类节目如《幸运52》《开心辞典》火爆荧屏之后,许多模仿节目纷纷进入市场。在《百家讲坛》大火之后,类似讲座节目又层出不穷。这时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主要以益智问答类,讲座访问类为主,综艺结构模式单一,电视观众审美疲劳。

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播方式。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选择上终于有了新的突破。不论是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访谈+朗读”模式、《经典咏流传》对古诗传播模式的新开拓,还是《上新了故宫》的“明星推荐人+国宝+故事”的方式等等。创新的形式使文化类综艺成为了近年来的荧幕新宠,朗读、还原、沉浸式体验都令人耳目一新。

三、国家文化类综艺呈现的后现代特征

(一)精英化的消解与大众化的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是反对精英立场,推崇大众文化,主张去中心化,认同大众化和世俗化的多元价值观,而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逐渐消解着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对立,消弭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产生了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在2001年,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主打的高雅精英文化,与受众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距离感,对比同时期的《快乐大本营》《幸运52》通过游戏互动娱乐化的方式缩短受众距离感。而《百家讲坛》一开始收视惨淡,后经过改版节目变得大众化、通俗化,一批学术明星由此诞生,一跃成为红极一时的“文化现象”,《百家讲坛》也成为文化类综艺的标杆。

而后出现的文化类综艺更是撕掉精英化的标签,让“明星平民化,平民明星化”。例如《朗读者》节目就以阅读为切入点,与人物故事相结合,重拾书籍来一场心灵的旅行进入一段历史片段,节目设置“朗读亭”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阅读变为一项全民文化活动;《声入人心》从传统艺术声乐出发,利用综艺的手段颠覆观众对美声音乐和演唱者的固有印象。文化类综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从受众出发注重节目的原创性,使观众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消除了雅俗文化的分界。

(二)“戏仿”与多种形式“拼贴”

后现代语境下最大的特征就是复制文化和多种形式的拼贴,后现代主义打破了时空的顺序,把不同的艺术形式“拼贴组合”形成新的整体。弗雷德克·詹姆逊认为:“在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里,把物体重新进行排序和语境更新,以此来产生新的意义。”[2]通过“戏仿”与“拼贴”的节目设置完成节目的多元性与娱乐性。

在《上新了故宫》节目使用“以故带新”的节目理念,挖掘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推出相应的文创产品,节目设置“文化+明星”与“文化+小剧场”的模式,创造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新模式;再如《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同样是选择了“年轻化+娱乐化”的策略。

此外,节目制作人员还专门制作了文物表情包,这些表情包在年轻人群中备受热捧,也让文物形象在社交网络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国家宝藏》运用高科技来讲述文化和艺术备受好评。《上新了故宫》《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此类节目在表达构成上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在多种元素间的巧妙拼贴重构了一个文化与娱乐并存的拟态语境,而语境的构成也恰恰是基于泛审美的意识形态下从大众叙事的视角出发,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拼贴”不同的艺术元素,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将电视语言的优势最大化,为文化类节目拓展了空间与深度,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

(三)“游戏式”融合的后现代娱乐化狂欢

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电视娱乐文化已经成了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在不断地强化大众对于娱乐文化的接受乃至认同”。[3]电视节目从宣传教育到如今的娱乐化的转变,文化类综艺不断的适应,在综艺节目中设置答题竞争的环节将严肃文化通过“游戏式”的娱乐化转变,实现后现代语境下的全民娱乐化狂欢。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诗词知识的“百人团积分大战”和“飞花令”“ 诗词接龙”个人追逐赛制,带动全民重温课堂中学过的古诗词中汲取营养。《龙的传人》从儿童角度出发,以IP《人偶总动员》搭建主题舞台、动画出题和设置关卡,将国学知识与卡通情景结合,通过游戏环节的创新设置,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

文化类综艺节目将文化知识游戏结合,在游戏的方式中学习知识、领略国家文化,而观众也在赛制下的通过游戏的娱乐性得到满足感。文化类综艺通过这些游戏设置,节目有了冲突和紧张感,满足了受众体验游戏的趣味,受众在距离感拉近的同时也增加了荧幕前的参与感,带动全民娱乐的消费享受。

(四)后现代复制文化的特征:节目同质化缺乏创新

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上新了故宫》等诗词类、文博类、汉字类等传统国学的火爆荧屏,越来越多的“跟风”文化节目也“喷涌式”出现。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出了题材扎堆、缺乏创新、选手选拔难等同等质化竞争的倾向,电视观众也对这类的节目出现审美疲劳。这些节目也几乎延续着固定的制作模式,内容上围绕书信朗读、诗词成语竞答展开,形式上多为明星诵读,辅以专家解读,节目同质化的严重也引来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参与了类似《中国成语大会》7档相关传统知识文化类节目;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也参与3档同类型的等节目。而文化类综艺节目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节目形式和不同文化题材的选择,加强文化价值对受众的带领作用。

四、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化类综艺发展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最初在西方社会诞生,但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电视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电视文化类综艺已经完全适应后现代文化语境,成为大众文化产品。

文化类综艺火爆荧幕的同时,我们需要一些“冷”理性思考,后现代主义思维为打造集知识、思想、文化性与一体的高品格节目指引正确的方向,同质化的节目类型显然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生存的长久之道。文化类综艺从要想“火一阵”变成“一直火”而不是“清流直接冻成冰”,要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节目的核心与风骨,深挖文化内涵,将优秀的文化精神内核,运用在现实层面上来,深化受众的情感共鸣,多角度展示传统文化精髓,挖掘多元化题材类型与高技术结合,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五、结语

就如同北大张颐武教授指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日渐成熟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些核心方面的问题,作为文化类节目,要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核,传播内容深入浅出的同时要保持它的严谨和专业性。

同时,创新性有待提升,避免千人一面,要趟出一些更新的路子来。”在“娱乐为王”的时代下,文化类综艺的发展,要突破介绍知识的框架形成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构建观众深度参与娱乐模式,不断创新综艺内容与形式,才是推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长久之道。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类节目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