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报道的发展方向与创新思路

2019-03-21 13:08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战略农村发展

(厦门日报,福建 厦门 361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对新时代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应围绕这一战略思想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本文从增强新闻报道创新度、端正采访作风、改进报道文风、增加新亮点等方面阐述做好乡村振兴战略报道的方式方法,以期对基层新闻报道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目前新时代的发展新理念,也是建设现代化的重点工作。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话题,因此在对乡村战略问题报道时,需要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因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政策,同时也是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创新报道方式,加强策划,使报道角度多元化

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的重点问题,需要引起充分地重视,因此在新闻媒体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在报社的支持下,围绕“三农”主题做了一系列的策划,多角度展现了一些先进村、先进人的故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凝聚更多共识,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与经验借鉴,扩大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一)以组合报道的形式对同一对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集中报道

厦门日报在2017年9月推出了“开启富美新生活·军营村白交祠村发展纪实”特刊,以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与白交祠村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从这两个边远山村的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来看统筹城乡发展。笔者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与采访,反映了近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使人耳目一新。

该组报道从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社会治理、党建发展等角度入手,每个方面单独成文,形成8个版的特刊,力求全方位展示两个边远山村的脱贫致富历程,从最偏远、最贫穷、生活条件最艰苦、基础设施最落后的村庄的变化,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成就。

该组报道以特刊的形式全方位报道同一对象,使报道主题更加突出,报道内容更加全面,气势恢宏、内容深刻,可以达到较好地宣传作用。

(二)以类连续报道的形式对同一对象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报道

2018年1月,厦门日报刊发通讯《路子活了 村庄富了村民乐了》,深度梳理同安区汀溪镇顶村村的发展历程和先进经验;2018年8月,刊发《建设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让村民都富起来》,关注该村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思路的新变化;2018年12月,刊发《苦练“内功” 提升旅游竞争力》,介绍该村采取的新动作新举措;2019年1月,刊发《不是股东也分红 村民笑开颜》,介绍该村为村民分红,让村民共享发展的做法。

该组报道持续关注先进村的先进经验,注重动态的持续跟进,类似于连续报道,通过纵向时间维度上的延伸,层层递进地加以报道和开掘,展现先进村的乡村振兴进程,每一篇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侧面,可读性强,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持续宣传

乡村振兴报道时,除了关注先进村先进经验等固有角度外,还可以寻找新的切入点,用更加丰富的更加多样的报道,营造更加浓厚的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五个具体路径: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厦门日报紧跟热点,从可读性最强的人物故事入手,在2018年4月推出“乡村振兴带头人”系列报道,选取8名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农村实用人才,挖掘人物故事进行报道,为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端正新闻采访的主要作风

(一)深入基层

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进行采访才能最大程度上了解基层情况,写出一些鲜活的新闻。目前很多记者在开展乡村战略报道时,忽略实地考察,不能切实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最后的报道缺乏深度,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与推广。

态度才能决定高度,厦门日报十分鼓励一线记者开展乡村战略系列报道。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记者深入基层的热情,进而挖掘出了一批有深度有思想的优质稿件,提高了报道水平。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目光应该长远,不能只关注各级机关单位,浮于表面,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挖掘深层次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不应该敷衍基层工作,这种工作态度不利于新时代新闻工作的开展,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了解现代农民的真实想法与需求,时刻关注民生、民意以及民情,重视采访的重要性。

(二)抓住细节

厦门日报推出的“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中,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有故事有细节有数字,既体现了记者沉下心采访的扎实作风,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例如在《从“黑妹野菜”到“林晓晴的菜”》一文中就含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在报道的开头部分首先描写了主人公林晓晴的外貌:

一袭清丽雅致的旗袍,利落的短发,亲切的笑容,恬淡大方——这是林晓晴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她10多年前因为常骑自行车推销自家产品,晒得被称为“黑妹”。

这一描写主要突出了主人公的淳朴,并且介绍了主人公近几年的销售情况,为整篇报道增添了色彩。

再比如《从猪肉摊主到打响“振坤记”封肉品牌》一文中,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可以充分体现乡村在近几年中的发展变化。

卖猪肉的人很多,但是在其中能够找到机会的人很少。

从19岁起,纪世坤就开始与猪打交道。他在同安洗墨池附近的市场摆起了自己的第一个猪肉摊。

早起,杀猪,卖猪肉……和大多卖猪肉的摊贩一样,纪世坤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的工作。

直到2003年。纪世坤说,银祥肉业在附近开了一家直营店,“有门面,有品牌,看着又很干净,还可以绞肉,环境好服务好,大家都往那家店跑,队伍排得老长,我们零散商户生意差了很多。”

(三)充满感情

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除了应该遵守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该投入感情。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报道中,需要切实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帮助农民兄弟解决难处。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才能切实感染人民群众。如果记者过分追求深度,使用一些高深的语言来写乡村新闻,这样农民们看不懂,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选准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切入点

(一)围绕农业发展的痛点找亮点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进步,尤其是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很多矛盾都逐渐显现了出来。其中,农村空心化造成农田的荒废成为当前许多农村面临的困境,如何让农田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得到更好利用,吸引更多的人回到农村?新闻记者可立足实际情况,写出具有深度的报道,从而引发社会的关注。如,厦门日报刊发报道《“花样”打造农旅融合新模式》,讲述了基层农村以花为媒,流转土地发展三角梅产业的做法。

(二)围绕农村建设中的问题找亮点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农村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其中,许多地方政府对农村重建不重管,农村依然脏乱差;许多农民建了新房,但是一味求高求大,失了品位,民房杂乱。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农村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理应得到更多关注。这也为新闻媒体的报道提供了新方向。如,厦门日报刊发《一家单位管到边 乡村环境大变样》,讲述厦门同安区农村环卫管理的新体制,为其他地区的农村环卫管理提供借鉴。

(三)围绕农民生活中的问题找亮点

当前,大部分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文明程度较差,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着赌博、封建迷信、挥霍浪费攀比成风等陋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样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在过去的一年多,笔者多次从移风易俗、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事关乡风文明建设的角度进行挖掘报道,特别是移风易俗的报道,以一年为群众节省开支2亿元为切入点,让该项工作更深入人心,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六、小结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重要战略,新闻记者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应该立足实际情况,加强实地调查,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

猜你喜欢
战略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战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战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