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党媒文化新闻破题与解题

2019-03-21 17:43
传媒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京津廊坊京津冀

(廊坊日报社,河北 廊坊 065000)

文化作为“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有着特殊属性,有其内在规律,具有“慢热”品质,是时间沉淀下的内容,如果也延用在语法上,它属于现在进行和一般过去时态。沿着这个思路,留给文化副刊的空间有多大?应该怎么做?我们要正视这个烧脑的大课题,掌握在时态转换中炫舞的本领,让文化新闻出彩。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地方党媒,要求我们既做好文化对接,又不能失去自我,本着双赢原则,在交出一份让党和政府及广大读者都满意的答卷同时,在对接中展示出独有的城市魅力。这些年,廊坊日报立足自身优势,准确测量区位跨度,坚持融合中体现自我,在做大区域文化上进行了大胆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

一、文化交流,动态新闻重交融

京津冀格局,是时代使然,是发展的必然,对谁都是机遇,也是挑战。所谓机遇,不是直接送到嘴头,而是给予有准备、开启智慧的人。在京津冀发展中,廊坊处于京、津两大直辖市之间,又是河北中部城市,区位特殊,显然占据协同发展起步区先机。

在京津冀大协同格局下,京、津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艺术上、在历史底蕴上都有着深厚的资源,这是千载难逢之机。为此,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紧紧捕捉京津两市来廊坊演出、展览活动,没有停留在一场戏、一个国宝展上,而是在与廊坊的关联中,找到和我们这座城市的对接点,做大、做亮、做新,体现融合的势态。北京京剧院有个送戏下乡活动,受北京政府的财政扶持,每月一场,已经坚持了七年,前几年他们都是在北京的区县巡演,2018年开始,作为京津冀文化交流内容,该院选择到廊坊月月送大戏,使廊坊近距离享受京城高水平艺术的熏陶。作为党媒,我们经过策划、定位后,没有把它当作一般动态演出活动,而是开设“京津冀文化圈”栏目,说精彩演出,采访著名演员,表达京城艺术家来廊坊的感受,刊发了《杜镇杰:戏曲要打通与观众交流的通道》《京城大戏高雅艺术走进廊坊》等文章,这样就营造出了浓浓的融合氛围。

借助京津大平台,展现廊坊文化风采。除了我们特别关注京、津来廊坊的文化活动,我们在做新闻时,也注意廊坊去京城的文化展示推广,提前谋划,从京城视角拉近距离。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一件大事,《漫话廊坊》大型展览选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们没有简单地报道动态,而是仔细谋划,认为活动的意义是展现廊坊的巨大变迁,京城视角就是首都视角,廊坊的巨变也是国家的一个缩影,于是我们侧重采访了北京的有关创作者和热心观众,使报道就有了纵深感。其他的还有书画进京展,反映新中国刘青山、张子善第一腐败案的大型评剧《警钟》等,我们都围绕京津冀大格局,在动态中凸显文化融合的优势。

巧打非遗牌,让艺术生根。作为京畿之地,廊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户,光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22项,仅次于邯郸市,居于河北省第二位。这笔文化财富,自然也是我们的关注点。廊坊非遗特色明显,一是许多有着宫廷色,二是冀中笙管乐数量大,加之其他,可谓琳琅满目。这是我们的重要文化新闻选项,于是我们策划了一系列报道,从传承人、历史脉络、风格到当今的传承现状分层次解说,我们尤其注意这些项目与京津冀的对接交流。比如,早年有一批宫廷巧匠流落京城周边,他们掌握着景泰蓝、古音乐、百宝嵌等诸多绝技,如今焕发光彩,我们借助去京津交流,在报纸上做了许多策划。非遗重点是解决传下去的问题,我们感觉有两个突破口:一是市场带动,激活非遗;二是学生参与,保证后继有人。我们在报道中格外关注这样的典型。像古镇胜芳,有40多道花会,该镇小学生已经形成人人要会一门非遗的浓厚氛围,我们做了《小兵的手艺秀》《古镇的小传承人》《跨鼓老会的当年威风》等多次报道。

二、历史文化,寻根新闻做深度

文化毕竟是沉淀的内容,我们深知光跟踪活动还不够,挖潜升华更具要义。在历史上,廊坊是清末火车拉来的城市,建市根底虽说不深,但也历史悠久,有着独有的积淀。由于毗邻京津,旅游文化又是我们的重要选项,要做好本地文化,不像秦皇岛、邯郸那样依赖鲜明符号,廊坊首先确立符号,然后才是做大,就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做出影响力。要做大地方文化,首先要明确目的,我们认为一是让读者知道家底,树立自信;二是做出自己的品牌;三是善于借助周边的大符号,借鸡下蛋。文化着眼点,就是党媒着力点。

凭借区位优势,京津两地博物馆来廊坊实物展也比较多,我们就以敏感的神经去捕捉,在历史渊源中,廊坊与京津同脉同源,明清时期隶属京城顺天府,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又隶属天津地区,有着割舍不断的文脉。我们就从这些展览实物入手,挖掘到历史的关联处,组织撰写了《燕下都瓦当与廊坊》《从一首诗寻找乾隆皇帝的桐柏行宫》等一批稿件,增强了读者的贴近感和参与性。

多媒体环境下,党媒的优势在哪?资金依靠政府扶持,亮点靠新闻人打造。我们始终认为,所谓公信力靠软实力赢得读者信赖。文化副刊要想做深,就得培养精英。我们就发起设立了“历史文化沙龙”平台,五年间聚集了当地教授、学者、作家数十人,在沙龙讲述的基础上,做了五六十个重点选题,报纸首发后,继续传播,有的出书,有的拍摄电视片,有的走进大学讲堂。几年下来,许多文化符号被激活、被唤醒,像托举“杨家将故事”的宋辽三关、荆轲献秦王地图的督亢“膏腴之地”、一代文豪西晋张华等等走进人们的视线,或者被官方报告引用。

三、请进走出,对接新闻留记忆

做动态新闻为的是贴近群众文化艺术交流,增加报纸信息量;做深度新闻是凸显报纸品质,做大文化符号;还有一项我们的新闻实践是互动交流,这既是京津冀格局大势,也是我们的新闻发力点。凭借多年做文化的经验,我们已感到囿于当下的行政区划,已经受到种种限制。京津冀历史一脉,从燕赵之地到宋辽边关,到明清的直隶省,很难分开。当前的京津冀协同,正好提供了“走出去,请进来”搞文化交流的良机。

文化新闻必须解决的课题是,先知晓历史文化,再做成新闻,寻找最新的切入点至关重要。由于多年人员的稳定性,我们从编辑、记者到撰稿者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队伍,建立起组织活动的骨干体系。

所谓走出去,就是主动对接,这是廊坊发展历程使然。历史地理上,廊坊区间狭长,以往有京津大城市,最新的有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雄安新区,自北向南使廊坊多数县域都有毗邻。有关历史积淀的,我们策划了对话雄安、走进京杭大运河、西河大鼓等;对于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我们从历史记忆的角度找进行时印记,策划了走进北京新机场、走进燕郊、对话北京大兴区天堂河等。这样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文化交融局面。冀中是西河大鼓发源地,廊坊南部各县占有很大比重,名家辈出,但梳理头绪有一定难度,为了准确理出廊坊的脉络,又不能埋没廊坊以外地方的地位与成绩,笔者利用了一个秋天时间,走访了廊坊各县,后来又参加了沧州市河间的观摩活动,算是有个准星,写出了6000字的《鼓声弦韵奏出的曲苑乡音——廊南西河大鼓流脉探访》,付出了辛劳,赢得广大好评。

所谓请进来,就是借力发力。京津、雄安等是尽人皆知的名词,其区域就是品牌,作为近邻廊坊只有借力,才能逐渐形成影响力,才能打造自己的文化符号,才会让软实力具有真实力。为此,我们在文化交融上,开动脑筋让报纸出彩。比如2017年霸州新发现了宋辽古战道砖窑窑址,我们就结合雄安新区设立,从雄安视角,通过让省、雄安专家讲述,做出“雄霸古战道”新闻系列,把这个符号进行了有效对接,使其不是孤立现象。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也是廊坊的母亲河,一座卢沟桥连接着两地,我们借助北京丰台区、门头沟做永定河文化的时机,多种形式报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资源。只有融入,才能做出一个整体,而在整体中,也彰显了我们自己的魅力。

京津冀新形势,也是廊坊展现文化的机遇期,与其坐等,不如主动出击;与其吃羊吃碰头草,不如自己找草料场;与其等着融入,不如自觉融合。我们的报纸正是有着这样的担当,不断努力,才配得上党媒称号。

猜你喜欢
京津廊坊京津冀
廊坊专场(二)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蒸蒸日上的廊坊百冠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