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9-03-21 22:52
成才 2019年7期
关键词:唱戏梅兰芳文本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其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如何使得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训练,提升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好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优化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体验、去揣摩、去领悟、去运用,以达到提升语言素养的目的。

一、寻找语言训练的基本落脚点

1.紧扣重点的“词语”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展开学习,层层递进,达到理解内容与体会情感及学习表达三者有机统一之功效。如《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句话:“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料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教学中,我就抓住“料子”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首先,我巧用迁移法理解“料子”一词,先指出自己的衣服就是“料子”,这种料子适合做什么呢?学生说适合做衣服,我又指着学生的红领巾问:“这种料子适合做衣服吗?”学生微笑着说不能。然后我将其引申义讲出来:我们人就像料子一样,有的人适合做教师,有的人适合做演员,课文中师傅是说梅兰芳不适合什么?学生齐声说“不适合唱戏”。这样,学生自然理解了文中“不是唱戏的料子”的意思。但对“料子”的理解我不止于此。第二步,我引导学生: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最终梅兰芳成为了“唱戏的料子”没?你从哪儿读出来的?当学生了解了梅兰芳的成就时,自然会生发疑问:梅兰芳是怎样让自己成为“唱戏的料子”?这样,自然就进入关键段落的学习——梅兰芳刻苦练眼神的段落,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我便采用体悟法来理解“紧盯”“注视”,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里意思差不多的词,是“紧盯”和“注视”,我随后出示一个个字形状的小光标点,在空中移动,让学生紧盯光标,转动脑袋,体会梅兰芳学艺的勤奋。最后,我再次回到“料子”一词,让学生想象:梅兰芳的眼神现在会是怎样?看到梅兰芳的表现,他的师父会怎样说?学生自然能推想出师傅会夸赞梅兰芳“是块唱戏的料子”。看,抓住“料子”,理解意思,领会内容,自然也感受到梅兰芳的勤学苦练的精神。

2.注重特殊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看起来微不足道,常常被忽视。但标点符号也会说话,对表情达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感较强的老师,常常会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符号中读出非同寻常的意思,会从一个普通的符号中读出别样的情感。教学中,我们就要利用这“习以为常”的符号中去发掘独特的含义,去感受符号带给我们的别样的感受。例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对话,写“我”向母亲要钱的的情景。母亲的问话简短,“我”回答对话读有省略号:“我……”“我……要钱……”“买书……”很明显,“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要钱买书。一句话为什么分几次来说?我引导学生关注这省略号,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从而体会到“我”当时看到母亲在那样差的环境中仍辛苦工作后,不忍心、不好意思向母亲要钱买书,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关注标点,学生自然有体验,自然就与作者的那种不好意思、难过的内心感同身受;体会后,自然能读好这段话。

3.抓住典型的“句式和段落”

一位老师曾在专题讲座时告诉我们:习作教学无时不在,我们每天都可进行习作指导。初听这句话,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一琢磨,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吗?当学到总分式、问答式、因果式等段落结构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段落方式的表达之妙,适时进行训练。当学到一些独特的表达方法,如对比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我们也可让学生发现其表达特点,揣摩作用,尝试运用;当学到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的句子时,我们也可让学生仿说,迁移表达。如《蝉》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先总说“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自由体操”,然后具体写出了蝉怎样脱壳,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适合写作某一件事;又如《匆匆》有一段文字,将时间匆匆而过用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我们就让学生仿说:还有什么时候,你也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这样学生会仿照这种句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事例来说时间如何匆匆而过,这样不仅迁移表达,还拓展了文本的内容。

4.挖掘文本的空白点

文章中,往往有许多留给读者想象空间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空白点”。空白点并非“空”,恰恰是能让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我们可在“空白”处巧“补白”,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促使学生个性表达。如《木兰从军》一课没有写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我们可利用文本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想象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学生以各自的体验去创境感悟,丰富了文本与自我,获得了独特体验,发展了创新思维。

二、落实语言训练的策略

如何让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我觉得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1.培养倾听的习惯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得自己学会倾听,所以当学生发言时,我总是不由自主走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倾听,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发言,老师是多么欣喜,多么值得倾听。同时,还不时用“无声语言”提示或鼓励发言的学生。这样不但能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在学生发言时,经常会说:“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你会获得更多。听完之后,请你们作评价!”这样有要求,有任务,学生自然就能学会倾听。

2.给予充分的指导

如何让学生读书词语、标点的“非常含义”?如何发现文本表达“独特之妙”?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练就一双慧眼,让学生学会关注有价值的“点”。如《种一片太阳花》中有两个“闪”字,一是写太阳花最开始开的时候,“闪出一朵”;二是开谢之后,“闪”在一旁。教学第一个“闪”时,我让学生自己找这句话中最打动你的词,学生很快找到“闪”,体会“闪”表明太阳花开得是那样出乎意料地快,是那样的艳丽;在教学第二个“闪”时,我让学生提问,学生也能关注到“闪”,两个“闪”有什么不同呢?长期训练,学生能够主动找到需要关注的训练点。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之妙。教学时,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对一句话、一个词多角度解读。如《浮冰上》中写“我”流泪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从而体会到这泪水的复杂:有“我”对想杀犬的后悔之情,有被尼玛克这样亲近自己的感动,有一种被幸福包围的激动,有对尼玛克的钦佩……当老师引导学生这样多角度丰富文本的情感,学生自然会习得这种方法。

3.珍视个性的表达

笔者发现,学生有一种倾向,就是越到高年级,学生反而不爱表达。究其原因,低年段时,学生“童言无忌”,教师反而觉得孩子天性可贵,童真可喜,对学生哪怕是说错了,说得离谱的发言,也是给予肯定。但越到高年级,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越高,学生自己也能分辨表达水平的“良莠”,因此,很怕自己肤浅的表达惹学生笑,更怕自己独特的想法不被老师接受,这样,课堂往往只是几个学生的舞台。如何让学生能大胆说,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呢?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深入文本,从多角度思考,说出有价值的想法;第三,对学生“独特感受”游离于文本之外,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时,我们应该在保护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准确,说到点子上。

4.提倡巧妙的练笔

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师经常运用的手段。如何让学生将阅读中习得的表达方法,巧妙应用到习作中?我常常采取这几种方法:

仿写好句。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构句的生动性,是仿写的基础。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的表达之妙后,我们可以巧妙练写。如《五彩池》一课中作者把五彩池各种好看的形状比作葫芦、镰刀、脸盆、莲花……用上不同的比喻词“像”“恰似”。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五彩池其他大大小小、玲珑多姿的形状,也用这些比喻词把想象的画面写出来。这样,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文中的词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同时也让五彩池的美在学生表达时更深刻地印在脑中。

仿写语段。六年级《种一片太阳花》中,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太阳花与牡丹、美人蕉等植物进行对比,突出太阳花不惧骄阳的特点。这种对比表达的方法,学生在习作时就可巧妙借用。为此,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青松、红梅,学生自然能将其他植物与青松或红梅进行对比,突出其不畏严寒的特点。

仿照结构。如写景的文章,作者往往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描写景物的特点。《三峡游》一课,全文以游览的时空为序,从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闻名世界,写到船进三峡,亲眼看到三峡神奇的自然美,再写巫山十二峰美丽的传说,转而对葛洲坝工程发出由衷的赞叹,在学生细细品味后,我搜集了几张河边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借鉴课文写法,按一定顺序把观察所见到的景物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眼中有景”,什么叫“言之有序”。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唱戏梅兰芳文本
梅兰芳评传
函数搭台 导数唱戏——构造函数破解导数问题的三种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政府搭台 自由唱戏
山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搭台与唱戏
齐心协力 同台唱戏 合力推进职业院校关工委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