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的二次定位与转型

2019-03-21 21:12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院校

陈 薇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来[1]。目前,我国已有新建本科院校702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1243所的56.47%[2]。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办学趋同化倾向、人才供需结构矛盾、就业难等问题。因此,探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现扬长避短的差异化发展,不仅在国家层面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对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实现“变轨超车”,也具有现实而深远的策略意义。

一、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应是新建本科院校新的目标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既是新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到新阶段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积极应对新形势的挑战,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一)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与校情为新建本科院校“变轨超车”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

1.新经济时代:“天时”

新经济时代区别于传统工业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知识信息替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特征之一就是高技术性。技术是理论知识的应用性转化,高技术是创新之成果。而人是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创新,无所谓理论知识的应用性转化,也就无所谓技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会中强调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新经济时代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而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意、创新和创业潜能的群体[4],知识、信息、理论、观念和创意等等在新经济时代成为大学生独有的“资本”。重视对这一特殊群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对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并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正是适应了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紧紧抓住新经济时代的“天时”,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及时调整办学方向,明确目标定位,开辟发展的新轨道。

2.区位优势:“地利”。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地处省会之外的地级市,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必然受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然而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到:“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5]。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化劣势为优势,就要充分利用“区位”这一特点发展自身。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的距离相较于非地方高校近,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相对较低,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可充分利用地方独有的社会自然资源条件,选定方向,发展自身,形成特色。如吉首大学立足湘西培养民族体育人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面向南海、面向东盟、面向国际旅游岛、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旅游、民族、海洋等方面人才。因此,区位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但更是一个应该充分利用的独特优势。

3.文化顺应:“人和”。新建本科院校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既受到学校原有办学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影响,也受到学校所在地方文化的影响。处在学校文化中,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新建”,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本身就面临重新定位和设定目标的任务,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规模都不大,原有的学科专业不多,负担或包袱不重,选择的余地、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比其它类型高校都大,所谓“船小好调头”,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可突破其他类型高校办学的惯性思维,面临的校内文化冲突较小,更易凝聚人心。处于地方文化中,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不少师生员工直接来自于地方,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本地就业比重较大,人才引进与学生就业双向流动使得学校与地方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共受同一地方文化熏陶,共具语言、习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质,情感上更易于接受对方,更愿意与对方建立合作关系,共谋发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不仅会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交融,而且更能赢得地方人心。

(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二次“变轨超车”提供了可能

1.基本定位已经实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初步“变轨”。在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轨道上,新建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老牌大学比较,几乎是“垫底”的,毫无优势可言;而在“技能型”职业教育的轨道上,无论从历史积累还是现实的数量与规模,新建本科院校都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避免办学趋同,走自身特色发展之路,必须要有不同于上述两类高校的独特定位与战略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基本定位并得到政策的支持和广泛认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6]。《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各地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加强对改革试点的统筹指导,……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7]。多个省份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事实上已把省内高校做了研究型、应用基础型、应用型、技能型四类区分,应用型主要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8]。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实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初步“变轨”。

2.精准定位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提速”与“超车”提供了可能。各类高校都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但由于办学定位不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不同。如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主要是基础科学或重大技术领域的创新人才,其成果往往是颠覆性创新或重大发明,为此它要努力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积极参与各项科学探索活动,特别是在基础领域的探索,使其在接触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其科学探索的潜能,培养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思考的习惯。从知识基础和智力条件及科研环境等多方面而言,研究型大学最适合做理论性、基础性研究,最有可能取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9]。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它不仅要让学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并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改进工艺或流程。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最适宜从事具体生产劳动环节中的工艺性、技术性、改进性、连续性创新。新建本科院校基本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即学生毕业时不仅要具有较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应用至实践过程中,用所学理论知识或应用最新科研成果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最适宜向应用创新方向发展。概言之,起始性、源头性的基础理论创新,终端性、操作性的技术技能创新与转化性、嫁接性的应用创新是上述三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特色,由此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整体结构和完整系统。其中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居于承前启后,连接上下的重要地位。如果说,研究型高校培养的主要是基于基础理论或重大发明创造的创新创业人才,技能型的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熟练性”“技巧性”甚至是“艺术性”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话,那么,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致力于理论运用、知识嫁接、成果转化和发明转移等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这样的定位不仅是准确的,而且是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各类高校都是一个新问题新挑战,都置于同一起跑线上,老牌学校办学传统和习惯的运行惯性大,“双创”教育的转型需要较长时间,而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在这个意义上则成为优势。在实现了“应用型变轨”后,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定位为新建本科院校在“新轨”上的“提速”和“超车”提供了最佳的“时间窗口”和“机遇优势”。

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特征

各级各类高校都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但创新的领域、难度、层次、复杂性不同。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应为知识应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的“转化性、嫁接性”创新。这一创新主要不是对知识理论本身的创新,而是对既有知识理论应用的创新,主要不是主体自身操作性、技能性的改进或创新,而是指向产业某个领域、环节的转化性、嫁接性创新。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在创新的层次上,把握“应用”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重要性集中表现为对“应用”的理解。对“应用”的一般理解是指把专业的知识理论转化为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技术,问题的关键是转化的实质是什么?转化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的腾挪或位移,也不是理论与实践的简单相加,而是创新或创造,其成果是产生新技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技能是指技术在某个职业或岗位上的具体运用和提升,其成果是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个人的熟练技巧,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研究者,其成果是通过基础性理论或实验研究而有所发现和发明,当然也包括高级技术或复杂工程。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不是既有技术的应用,而是通过既有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过程的应用,是由理论到实际的转化性、开发性、技术化的应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创新只有两类: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实践)创新。技术发明或革新就是创新活动,技术应用就是创业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真正能够既创新又创业或者说能够把创新和创业融为一体的只有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在产业结构上,瞄准产业中端

研究型大学要求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能够把握学科前沿,在应用领域瞄准的是产业的中高端,致力于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创新;高职院校要求学生的“知识面适度”“操作技能专业”“动手能力强”,把握技能应用环节中的问题与解决,集中在产业的中低端,实现局部性、改进性、工艺性、连续性创新。而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应用”和“落地”,注重解决理论应用于实际,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技术性、中介性、应用性创新,更多地适用于连接上下的产业中端。

(三)在创新特点上,注重“转化性、嫁接性”

在目前的高校招生制度下,新建本科院校生源“材质”相比其他类型高校独具特点。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nberg)把人的智力分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即三元智力理论)。如果说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生源各自具有分析性、实践性优势智力的话,那么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则介于两者之间,三种智力的发展较为均衡,具有多向发展的可能性和理论转化、知识应用的智力优势。因此,不同高校学生在创新层次的定位上应根据生源“材质”有所区别,如研究型大学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动脑”即创新思维或创新实验,更注重理论创新,他们更有可能实现原理性、基础性、颠覆性的创新;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学生“动手”即创新活动或创新实践,更注重实践创新,他们更有可能实现的是改进性创新。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创新的水平和程度居于上述两种类型高校之间,学生既会“动脑”,也会“动手”,更有可能实现的是由理论知识到市场应用的转化性、嫁接性创新,也即在理论知识应用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创新。

三、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不同类型的人才有着不同的成长特点和培养模式。应用型相对于学术型而言,创新相对于传承而言。学术型强调严谨、规范、系统,应用型强调可行、实用、高效,传承体现延续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体现转折性、突破性和发展性,各反映其不同的哲学、文化、观念与思维。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应用哲学和创新思维的指导下,探索不同于传统学术研究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模式。

(一)转变办学理念是前提

新建本科院校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首要的前提就是要转变办学理念,即将学科、专业中心转变为问题、项目中心,将学习的主要内容由知识转变为知识、观念、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转变为问题导向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的直接目的由记忆和考试转变为应用(直接应用与间接应用),将所学知识以纵向系统性为主转变为聚焦问题解决的横向跨界的关联性、整合性、综合性为主,教师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指导和共同探索为主等等,这些转变都是根本性的。因此,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要首先实现办学理念的转变,创造适宜创新的校园环境,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示范者,将办学理念一以贯之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基础

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贯彻应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此,一是要以问题、项目而非学科、专业为中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即新建本科院校首先要明确转化性、嫁接性应用创新的两头是什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头是产业行业企业的相关知识、理论或创意性成果,如创意项目、发明专利等,另一头为产业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或紧迫问题;其次要明确转化性、嫁接性应用创新人才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哪些?这需要新建本科院校深入地方企业,广泛调研,梳理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监督各环节中的薄弱环节或问题,列出清单,其中薄弱环节或问题既要定位准,更要具体明确,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提供清晰的任务指向或目标;第三,要明确转化性、嫁接性应用创新的项目名称和任务。新建本科院校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深入研讨,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以解决薄弱环节或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二是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项目确定各自所要实现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毕业要求等。三是要有序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可先选择几个应用型较强的专业或学院进行试点,取得实效后再适时扩展至其他专业或学院。

(三)建设课程体系是核心

课程体系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应围绕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提供可供学生选择、定制的课程体系。一是提供课程定制服务。即新建本科院校不再依照原有的院系专业“以知识为中心”自上而下的讲授课程,而要以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为中心,以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为指向,开设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课程定制服务。二是挖掘课程“相邻可能空间”。“‘相邻可能’告诉我们世界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变化,但只有某些特定变化可以真正发生”,而这些特定的变化发生于一个可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可用“零部件”的环境当中[10]。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应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带领学生结合产业行业企业需求,不断探索、扩展课程边界,寻找可供创新创业组合的“零部件”,拓展应用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空间。三是以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为主线建设课程体系。以“意识启蒙、精神培养、能力训练、实践锻炼”为主链,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相互独立、环环相扣”的原则,对课程进行逻辑上的排列组合,建设课程体系。四是构建开放式学习模式。即建立学生由学致用到创新,而当创新成为一种常态时,再由学致用再到创新的一种开放式的、循环式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贴近职业需求、产业行业企业需求的“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学习过程与应用过程”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课程学习途径,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授予学位,不受传统学制模式限制。

(四)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的平台是支撑

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平台的真正好处在于,不需要创新创业者掌握所有的知识而能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作用。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协同地方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一是以对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深化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创新创业课题组或项目组,在此基础上,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一起,共同设置课题组或项目组,建设课程,制定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深挖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内涵。其次,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为支撑点提升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新建本科院校要树立与地方“共生共存”的意识,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应用性科研,这不仅能够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而且使得教师能够结合实践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能够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第三,以学生的实习就业创业为落脚点拓展应用性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空间。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共建的产品研发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不仅是教师开展实践研究的场所,更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以孵化的重要天地,学生可借助平台、基地优势了解学科应用前沿问题,并在平台、基地师资的指导下,拓展对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研究与思考的空间,进一步开拓视野,开放思维,培养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

(五)构建鼓励应用和创新的学业评价标准和体系是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追求成功但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提升为诉求,因此要以过程性考核和多元评价代替传统考试考核,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在过程性考核中,要将平时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结合起来,过程性考核的结果要在课程考核最终结果中占有至少一半以上的比例。在多元评价中,可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特点,不拘泥于考试这一种考核形式,还可以创新创业成果来替代考试考核评价方式。如从知识理论到创意再到产品是知识应用或转移的一般逻辑,但不同的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开端或起点,或提出创意,或致力于创意的孵化、转化,或围绕产业的薄弱环节或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些创意、创意孵化、解决方案都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此外,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的专利、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成果也可作为考核的依据。通过过程性考核和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在重视课程内容深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散创新思维,寻找创新创业点,开拓创新创业空间。

(六)打造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师资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1]。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要对照2014年习近平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按照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练就过硬本领,培养人才。一是要严把入职关口。即新建本科院校应优先选拔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具有较强改革意识、丰富实践经验、善于管理、精通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担任学校教师,同时聘请与学校创新课题或项目相近、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发明家、改革家、创业校友、风险投资人以及其他具有改革创新特质的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二是重视培养环节。即新建本科院校应向教师宣传学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搭建应用型创业创业教师成长平台,引导教师不断调整自身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承担起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职责。三是发挥评价导向。即新建本科院校应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师职务职称晋升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将教师的主要精力转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型问题上来,注重考察其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等应用性创新情况。

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学校的育人理念转变了,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确未必跟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习惯于按照传统方法来培养人才,又如在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平台方面,学校一方是积极主动热情的,但是地方产业行业可能是消极被动冷淡的,“剃头挑子一头热”,无法形成培育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合力,再如在教师的队伍培养环节上,从“‘趋易避难’、‘ 删繁就简’的人性特点”[12]来说,如何保持教师具有持久的创新精神动力是一个难题,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不得到解决,新建本科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从根本上说,新建本科院校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抓好人才培养方案、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关键环节,并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院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