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实路径与政策取向

2019-03-21 00:37李娟张首魁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服务业

李娟 张首魁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助力, 而且是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推动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要从产业集聚、融资支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环境建设等方面抓好。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 服务业; 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F424;F71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1.014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9)01-0075-06

作为定调2019年宏观经济政策“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分析判断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形势,精准部署了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七项重点工作任务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位列首位,作为2019年经济工作要抓好的第一要务。[1]在此前1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时,同样也明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二度表述一致足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2019年将着力在制造业领域“补短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2]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眼应对世界产业变革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2016年7月12日,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共同牵头制订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工信部也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工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重要部署,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融合是制造业向高端跃升的重要方向

我国经济当前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并不断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构建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来支撑。[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中位列首位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做强实体经济、继续抓好制造业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着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深刻指出了制造业对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制造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实体经济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其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要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我国制造业虽说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整体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制造业大国,载人航天、北斗衛星导航、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也已经建立起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制造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5]然而,“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特征依然突出,表现在优秀大品牌企业数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不够,资源利用效率亟需提升等方面。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进行战略性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在强调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背景下,更多的制造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实物生产制造,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上,向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聚化体”。同时,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间存在天然耦合关系,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二者的融合发展符合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是大势所趋。

(二)融合是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加速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抓这件事情,就抓住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6]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条,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有力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对我国而言,要完善传统产业链条,使其逐步转向高端环节,从而保持经济增长的持久发展动力。制造业与服务业二者的融合发展,加速了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要素向制造业的扩展,制造业中的科技要素、智力要素等向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链也由此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而带动产业价值链的优化升级、整体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了企业质效。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融合注入新动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产业形态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环境下发生了很大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趋势正不断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凸显。制造业不断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强大的自主创新作为驱动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并综合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和管理全過程,取得经济收益,获取市场效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之具备核心掌控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地位。制造企业的各环节分离,与服务充分进行融合,使产业链在不同的时空延展,使制造企业的各环节进行有效耦合。[7]产品的用户和生产的企业之间距离被拉近,具有明显集群优势的产品在终端消费市场的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越来越多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不断增加。更多企业深度认识到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清洁生产,企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来提高持久竞争力。

二、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能简单相加,而必须要发挥“乘数效应”;也不能融在表面,而要真融合、深融合。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有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同时,制造业在发展进程中会衍生出强大的制造服务业。向制造业注入高质量的现代服务元素,不仅可以为服务业发展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可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方面,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筹码。因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引领着技术创新、占据着价值链高端,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先进”的产业、“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同时,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亮点,采用新信息技术、新服务模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创造全新服务功能,创造新业态,提供高附加值,其内涵主要体现在“现代”的服务模式、“现代”的服务需求和“现代”的服务领域。只有深度融合发展,才能开创双赢局面。

(一)社会分工变革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演进

从产业结构的变迁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融合的。以社会分工变革进行梳理,大致经历了由松散到密切的演进。

1. 分工阶段——在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时期,相关的产业分工仅处于初级阶段,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也自然是一种简单分工,关系松散,相互独立。服务业最早以消费性服务业方式出现,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生产性服务业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服务业以提供无形服务为主要内容,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与制造业提供有形产品生产没有关联。

2. 共生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逐步提高,产业发展进入了成熟期,伴随着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产业链发育完善,产业技术趋于稳定,此时,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便不再彼此独立,相互之间的依赖度越来越强,制造业增加了对服务业的需求,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依靠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增加,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外部化,专业化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兴起并迅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互相影响。

3.融合阶段——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断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边界日趋模糊甚至消失,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些信息产品可以大批量制造生产,同时,相当多的制造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和对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便开始重视管理服务,为提供某种服务生产产品,随产品出售服务。此外,服务需求和设计也引导着技术进步和开发产品的方向。

(二)融合模式重构产业价值链的紧密联系

制造业与服务业二者的融合发展,使产业价值链变为不仅包括制造业价值链增值,而且包括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与原有的制造业价值链和服务业价值链相比,具备更大的利润空间,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1. “渗透式”融合。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过程,通过二者的互补合作,价值链的互补渗透来实现两种产业的互动发展。在融合的过程中,使得制造业的整体价值链得到保留,服务业的价值链融入制造业的价值链当中。对于制造业而言,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包含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品销售,为使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实现完整价值,须与服务业相互渗透结合,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方法渗透到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将制造业核心价值链的生产与服务业核心价值链的服务捆绑在一起,确保产业的价值取向趋同,提升各个环节的竞争优势。

2. “延伸式”融合。围绕产业链条延伸,从同一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两个方向来进行。制造企业从生产制造过程向前延伸,通过设计研发、增加投入等环节提高技术含量,由单一环节扩展形成产业链优势,同时,也完全可以按照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服务需求,重整价值链,将制造产业链向后延伸到营销、服务、废旧回收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链条,辐射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这样一来,不仅新拓展了制造企业市场,而且还带动了服务业发展。这种延伸是基于客户导向的,客户导向的多样化需求,必然使得服务业不断与制造业融合,从而保证服务业的分工细化,同时拓展两种产业的集群效应,提高制造业的制造水准及服务业的水平。

3. “重组式”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种产业的价值链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新的价值链、新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制造业通过产品制造过程积累的服务知识、技术、设施等,进入以实物产品为基础的现代服务领域,通过重组价值链,使先进技术、优势资源、先进管理方法等融合,从而提高制造产品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使企业与客户之间保持效益最优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在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市场等方面进行重组融合,创新出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提供给消费者替代型产品与服务。

(三)深度融合升级“中国制造”

着力实现深度融合才能构建起适应新信息技术下的现代产业组织与产业体系,才能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国际和国内大势的基础上,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竞争力的战略角度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着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我们已经具备成为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李克强总理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上曾指出,要以“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要依靠创新发展,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8]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向是将制造与服务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让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步发力,深度融合,实现双轮驱动。在2017年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也提出,未来的制造业都将会是服务业,未来的服务业也必须是新型制造业,二者高度融合。中国工程院和工信部等多部委共同研究制定的《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研究》对“制造强国”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规模大且效益高、国际分工中地位高、可持续发展潜力大。[9]纵观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制造业逐步发展的过程无不与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步调一致。因此,坚实的工业基础是强大制造业的有力支撑。目前,一些典型制造强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这一时代的明显特征就是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已经发布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也重点提出了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信息增值、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这些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1.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助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其中,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伴随着不断进步的技术发展,产品之间的性能差异逐渐缩小,导致互补性和替代性不断增强,差异性产品战略给企业能够带来的竞争优势变得难以支撑维持,这必然会迫使制造業的价值链增值向服务环节转移。作为新兴产业的现代制造服务业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自然而然逐步分离、独立发展起来,它将信息技术、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现代管理方法,通过信息化技术将服务向前端与后端不断延伸。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的绝大多数收益产生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顾客群,服务相对实物来说,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因此也就能够提供更为稳定的收益来源。这些都充分表明,为使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为制造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制造业分离出核心业务之后,完全可以把更多的劳动时间应用于生产制造中。如果缺乏研发、管理、物流、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现代服务业是此类人才的聚集地。传统制造不会自动升级到先进制造,它需要相关服务的引导与支持,需要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总体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依赖于服务业的支持。

2.深度融合是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把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其加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以二者深度融合为抓手,围绕融合的关键环节,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把服务业做强,使其与制造业衍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附性促使其不断调节自身产业规模,优化结构。服务业价值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制造业的产业外包,服务业的劳动过程渗透在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服务业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制造业的产品来体现其价值。这样不仅为服务业拓展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促进了现代服务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壮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已经渗透进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组装和制造环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制造工厂,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仍被发达国家所掌控,包括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推动,通过嵌入知识密集型服务要素来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从而实现“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协同制造”。[10]在工业化发展较高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渐趋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凸显,更加需要互动支撑、互动共赢。因此,选择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是“双赢”的必然选择,不仅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制造强国培育壮大了新动能,而且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扩展了新增长空间。

三、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其核心是发展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如美国推出的“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提出的“工业4.0”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制造业产值比重,而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来实现复杂产品制造能力的提高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从而重振制造业,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对我国而言,能够掌握核心技术的机会和其他国家均等,我们有能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把握融合发展的现实机遇

从外部看,随着新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渗透,带动了以绿色、智能等为主题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国面临重大机遇。在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日趋剧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已经不合时宜,迫切需要改变低成本、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从内部看,2018年,工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多数行业和半数以上产品保持增长态势,汽车、电子、化工行业增速有所减缓。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创新环境正在逐步优化,创新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创新产出在持续上升,创新成效也在稳步增强。企业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维持竞争力,就需要两种产业之间保持协同,在协同中创造价值,保持技术创新,实现融合。从制造业本身看,其内部的许多环节都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相关。比如:企业仓储、物流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而物流贯通着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上游制造业生产的产品通过物流到达消费者一端或者到达下游制造商。从服务业发展看,随着制造业对服务业中间投入产品需求的提升,将扩大产业规模,制造业的提升也会使现代服务业中服务内涵和服务手段得到促进与发展,使服务业产业创新。

(二)在应对挑战中找准痛点难点

我国虽然已经是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代表制造业发展方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一个过程,不仅需要面对现实机遇,同时也需应对挑战。新的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地重塑人类社会。要坚持创新引领,挖掘经济增长动力。[11]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表现突出,甚至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和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存在。这严重制约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 支撑体系不完善。虽然说从分散到逐渐相对完整已经实现了较大的跨越,但是随着深度融合的需要,一些资源集聚、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就逐渐显现出来。我国的制造企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核心基础零部件存在依赖进口问题,需要大力集中突破,在重大关键零部件、新功能材料等“卡脖”领域努力实现自主掌控。只有这些关键领域的技术成为企业提供个性差异化服务的支撑,才能够让企业提供具有优势、独占市场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2. 自主创新不足。信息技术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边界逐渐模糊,而自主创新能够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提升,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粘合剂,也是重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它处在价值链的前端,有力支撑着产业的发展。虽然,2018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在加速,先进制造业保持着快速增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融合到服务业中,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在逐步增大,但依然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应实施一大批重大科技专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紧紧抓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服务业通过技术进步把现代服务元素融合到制造业中,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3. 复合型人才缺乏。做强中国制造,人才当先行。当前,我们国家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人才是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的支柱,研发型人才掌握着关键技术,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但是,目前从事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创新人才依然较为短缺。伴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边界逐渐打破、模糊、消失的过程,传统的人才培养已经远远不能应对挑战。一方面,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供需不契合,专业壁垒未打破,产学研融合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导致人才供给不足和适应性问题凸显,严重制约着发展,因此也就难以形成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4. 公共服务滞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仍然存在一些政策上的制约,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等方面还存在政策差异,推动融合发展的系统性配套政策、资金扶持等还不完善,还需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能力。第三方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信息化服务环境也有待提升。相应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缺乏,得不到融资保障。

四、推动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产业强则经济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不断壮大和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坚实支撑,这就必然需要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发力,以此顺应产业之间界限逐渐打破、产业之间分工日益细化、产业融合日益普遍的整体趋势。制造业与服务业只有互相适应匹配,才能形成融合发展的良性机制。[12]一方面,借力服务业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服务业自我循环,为服务业发展寻找新动能、开辟新空间,从而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赢,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融合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力。

(一)提升产业集聚

在新经济的激发下,依托创新活力,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挥集聚发展效应,以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策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集聚区通过产业孵化,构建相互衔接的服务创新链,实现融合,总体提升产业链效益。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强集聚区建设的规划引导,重视对集聚区的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做好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发展,配套做好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二)加大融资支持

要着力消除制约制造业发展的融资痛点,使融合成为吸引资金的洼地。引导促进金融提升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让金融回归增强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给予倾斜和优惠政策,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以债权投资、股权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方式进入产业链。

(三)抓好科技创新

推进深度融合的过程,创新是主线。要围绕增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持续性创新,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创新含量。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抓科技创新,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快数字科技、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和研发经费投入,有力支撑自主创新,通过研发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持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积极激发并维护创新主体的热情,通过成果产出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夯实人才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因此,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并完善制造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在制造业领域,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高水平经管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短缺专业人才,让“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融入企业,逐步构建一支高素质、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五)优化环境建设

良好的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制造强国的有效保障。要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增强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利用政策支持降低制造企业、生产服务业的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增进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完善沟通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在市场方面,着力培育公平的竞争机制,建立诚信、规范、和谐的经济秩序。通过不断出台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为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

参考文献:

[1]坚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18-12-2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苗圩.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步伐[N]学习时报,2018-03-30.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5]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15-05-19)[2018-12-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6]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张辽、王俊杰.“两化融合”理论述评及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7(3):123-129.

[8]李克強.推进制造业提质升级 支撑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N].人民日报,2017-08-28.

[9]萧新桥.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J].支部建设,2018(11):11-14.

[10]夏杰长,张颖熙.夯实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义[N].中国经 济时报,2018-02-12.

[11]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N].人民日报,2018-12-01.

[12]张丽敏.高质量发展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时报,2018-12-30.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服务业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